全市“片区化”跨村联建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8:22 1

摘要:9月26日,我市召开“片区化”跨村联建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现场推进会。会上,各县区委组织部、湄洲党群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部分单位作书面交流。现将涵江、秀屿、湄洲发言予以转发,供大家参阅。

9月26日,我市召开“片区化”跨村联建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现场推进会。会上,各县区委组织部、湄洲党群工作部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部分单位作书面交流。现将涵江、秀屿、湄洲发言予以转发,供大家参阅。

三“联”发力协同并进

跨村抱团赋能提升‍

涵江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涵江区积极推行片区化党委模式,以党建为纽带打破行政壁垒,通过组织联建、项目联抓、人才联育,推动村庄抱团发展,走出一条强村带弱村、连片促振兴的新路径。

白塘镇农文旅片区,游人如织 李翔 摄(图片来源:湄洲日报)

坚持组织联建,队伍共抓聚合力

始终将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优化设置、规范管理、统一思路,实现片区统筹、协同发展。

注重抱团联建。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组建11个片区党委,覆盖36个行政村。下派11名乡镇班子成员担任片区党委书记,23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其中8名兼任片区党委第一书记。白沙镇澳柄等片区常态化开展跨村联办活动45场,服务群众1.2万人次,解决问题260件。

注重建章立制。明确片区党委“服务不干预、帮办不包揽”的定位,统筹区域发展,保障各村自治权。梧塘镇西庄片区党委制定《跨村联建发展规划》,精准锚定各村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白塘镇农文旅片区精准定位“一村一品”,打造双福农文旅学荔林水乡特色村、洋尾水乡韵味历史文化名村等特色村落。

注重统筹规划。推行“党建引领、产业联动”模式,整合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打造联建项目27个。大洋乡车口片区党委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超900亩,引入榴莲蜜薯等特色作物种植,每亩效益达4000元;国欢镇黄霞片区依托区位优势,连片开发物流产业园,引进国药控股等6家优质企业落地。

推动项目联抓,乡村共治强振兴

着力优化协作机制,聚焦关键环节,全力实现设施贯通、服务共享、数据汇聚,筑牢一体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联建。片区党委统筹片区内道路、水利等项目建设,拓宽项目辐射范围。江口镇囊山-九峰片区实施森林公园周边村庄房屋立面改造、古厝修缮、美食摊屋建设等项目,形成旅游消费全链条。萩芦镇南坛片区争取资金600多万元,实施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项目10余个,惠及四个村庄。

产业设施联用。聚焦产业规模经营发展,推动各村共建共享冷链仓储、加工车间等产业基础设施。新县张洋片区打造集枇杷深加工、川芎道地药材、药膳体验于一体的产业共富工坊,将带动片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三江口镇哆头片区整合5村滩涂资源养殖哆头蛏,建设集电商直播、产品展销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片区村集体收入增加超80万元。

数据资源联享。以“全市一张图”为数据基底,开展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创新,完成各个片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14张。大洋乡车口片区取得全市首张农业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大洋冬米环境数据集”,用“一张图”地理与监测数据,提升冬米优质品率30%,农户亩均增收500元。

创新人才联育,资源共享促增收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深化跨村联建的战略支撑,通过建库、实训、回引,为乡村协同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建强“联合人才库”聚智。以“全市一张图”平台为载体,整合部门数据,组建乡村振兴智囊团,吸纳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等309名。庄边镇黄龙片区依托“村部尚书”助农直播间,累计直播近200场,帮助片区内200余户农户销售农产品超万斤,推动农户增收50余万元。

推行“跨村试岗”提能。探索“强村带弱村”培养模式,让后备干部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一线中直接对标先进、找准差距。江口镇官庄村干部到大东村“试岗”期满后,回村牵头打造党员教育实境课堂,拓宽党员教育新路径。

搭建“乡情平台”引才。由村党组织牵头搭建柔性引才平台,吸引企业家、技术人才返乡。江口镇蒜溪片区党委凝聚华侨力量,推动南洋风情体验馆、蒜溪桥头经济带等项目集群建设。白塘镇实施“主理人计划”,引进13名运营人才,其中5名为返乡村民,制作推出创业视频点击量超20万次,进一步扩大乡村知名度。‍

蹚出“奔富路”

开出“共富花”

秀屿区委组织部

秀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重点片区——安民铺片区为样板,聚焦“城、海、银、农、文、旅”特色资源,打造“组织强、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共同富裕示范片区,为实现“和美莆田 共同富裕”新愿景贡献秀屿力量。

月塘镇东潘·洋埭·岱前联合党委打造东潘滨海公园共富基地

组织搭台聚合力

镇域联建强组团。以实施“三红三强”海疆党建工程为抓手,坚持陆岛统筹、山海联动,引导支持埭头镇、南日镇共同创建区域性“岸岛”共同富裕示范区,联动实施“党建领航、产业共富、拓渠惠民、改革赋能、服务均等、生态宜居、文明共育”七大共富行动,建立“帮建联系、多方参与、定期调度”三项协同机制,形成“渔业筑基、农业固本、文旅赋能”特色产业架构,获得省委书记周祖翼现场调研肯定。

村际联建促连片。按照“镇镇有示范、片片有特色”原则,遴选银饰加工、渔业养殖、农业种植等11个产业核心村,涵盖五星级党支部、百万村财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重点对象。联结23个具备发展潜力的邻村组建11个片区党委,镇街主官带头担任片区党委书记,建立“片区党委牵头+村(社区)党组织主责+群众代表参与”的联席议事制度,协商解决项目建设等问题27个,推动片区连片发展。2025年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秀屿顺利召开。

结对联建激活力。深化“机关+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11个片区与市直联系部门、国有企业、非公企业、驻外流动党组织等4类挂钩帮建力量常态联系,联合市海渔局等单位举办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红色村产业发展会商等活动36场,成为片区发展“强外援”。吸纳28个区直挂钩单位、18个驻村单位和辖区企业融入片区建设,积极参与产业谋划、资金筹措、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提升片区整体致富战斗力。

党员领跑作牵引

培育创富能人。片区党委推行“专+”党员培育计划,注重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建立专业分类、专长提升、专岗培养等培育模式,储备手工业者、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技能型党员300多名,举办“党员进党校、送课下基层”、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活动21场,解读现代农业技术、产业政策、电商运营等知识,让片区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创富本领。

选树带富先锋。从片区联建村中遴选42名集体经济强村党组织书记、党员企业家为“带富先锋”,为邻村发展、群众增收更新理念、拓宽渠道,建成鲍鱼养殖联合体、果蔬专业合作社、南日岛民宿联盟等特色产业平台10个,助力埭头镇石城村、月塘镇洋埭村等10个联建村获评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打造“岱前蛏”“洋埭蛎”等优势产业标识,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两万余人次。

建好共富基地。全面整合秀屿万达商圈、上塘珠宝城、国鲍荟产学研中心等片区优势资源,打造志华根艺博物馆、珠宝交易中心、平海湾双壳贝类苗种繁育基地等党员“共富工坊”,建设苏塘农产品加工基地、上塘夜间经济示范区、东潘滨海公园等集体、村民“双富基地”7个。2025年上半年,片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710万元,同比增长32.5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7%。

人才赋能添动能

平台纳贤聚才。片区党委对接全省首个海洋经济产业专家特聘团、秀屿区乡村振兴研究院、秀屿种植产业联盟等平台,推行“候鸟专家”“假期人才”等灵活引才模式,采取“片区吹哨+专家报到”模式,柔性引进42名科技特派员、高校专家学者等到片区开展乡村产业规划、种植技能提升、种苗繁育指导等工作。

本土蹲苗育才。依托“全市一张图”建立1785人的片区“乡村人才库”,分片区梳理本土人才需求,通过“课堂+田头”“线上+现场”“师带徒+结对子”等措施,培育片区农村实用人才463名。培养秀屿“土专家”,借助南日鲍、莆田花蛤、旱作水稻等3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135人,开展片区农民科技培训70多场次。

多元搭台用才。探索实施“人才回乡、项目回村、资金回流”工程,鼓励返乡人才创办海珍品产业园、中草药康养基地等优质项目,形成“人才助项目、项目兴乡村”良好发展循环。以“新农人”赋能片区“新业态”,邀请42名非遗美食、曲艺、文创等领域人才,举办“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莆阳开春 秀屿年味”等片区文旅活动24场次,吸引游客超300余万人次,旅游创收超过3500万元。‍

跨村联建聚合力

共富共享促振兴‍

湄洲党群工作部

湄洲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统筹发展等工作,积极推进“片区化”跨村联建新模式,以“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民生联办、治理联动”为核心,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湄洲岛东环民宿一条街

组织联建促融合

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建强组织体系。坚持“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连、资源互补”原则,探索成立“旅游开发促动型”(湄洲镇东环片区)、“强村示范带动型”(山亭镇乌垞片区)和“村企合作互动型”(东埔镇吉寨片区)等3个片区党委,覆盖8个行政村、18家企业及合作社,形成以强带弱、资源联动、发展同频的联建格局。

完善运行机制。探索实行党建工作同研究、党建资源同分享、党建活动同开展、党建经验同交流的“四同”机制,一体提升联建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推动3个村党支部成功争创五星级党支部,3个后进村党支部建设水平有效提升。

培育骨干力量。统筹联建村优质人才,深入实施专家人才进村、返乡人才兴村、乡土人才富村、专技人才联村、党政人才驻村“五才联村”计划,建立172名片区党委乡村人才库,吸引150名在外创业人士、有志青年回乡发展,汇聚发展合力。

产业联抓促发展

立足各村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土地、项目、资金等不同优势,一体谋划、联动布局,推进产业振兴。

做大“土地增收”文章。山亭镇乌垞片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牵头将零散土地统一整理、连片开发,投入7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向种养大户、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流转,规模种植红萝卜500亩,百合50亩,推动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

做优“全域旅游”文章。湄洲镇东环片区聚力传承弘扬妈祖文化、文旅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优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规范民宿定价、餐饮卫生等标准,联合规划夜市街区,《首见妈祖》和《印象·妈祖》文旅演艺项目分别在宫下村和莲池村布点落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做强“海洋经济”文章。东埔镇吉寨片区整合3个村6000亩海域资源,建立“村集体+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养殖技术支持,完成鲍鱼、海参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规模化发展海带、牡蛎、大黄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实现年产量超6000吨、年总产值1.15亿元。

民生联办促提升

坚持着眼民生需求、群众期盼,推动片区共建共享惠民生。

服务同享。整合片区便民服务大厅、村级活动场所等资源,打造联建村区域范围内“一站式”综合服务矩阵,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最大限度缩短服务半径,打通为民服务最后“100米”,服务满意度达99.98%。

设施同建。统一规划村庄建设、基础配套、公共设施,整合片区内各便民设施、文娱器材等资源,实现共享共用。如,乌垞片区协调推动3个村联合实施供水改造项目,全面更换老化管网、优化供水管护,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环境同创。全面整治提升片区生态环境,共同组建保洁队伍和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村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实现宜居宜业。

治理联动促和谐

以党建联建引领乡村治理,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

深化网格治理。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构建“片区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引导党员干部积极下沉网格、单元一线,切实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前沿。

建立共治体系。采取“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议事协调机制,通过召开季度共商会、议事协调会,妥善解决儿童就学、老人托养、信访化解、用地征迁等问题31个,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00余万元,实施农村供水、道路拓宽改造等项目7个。

倡树文明新风。以“跨村联建”片区为单位,联合开展“百孝之星”“好邻居”等评选活动,联合组建舞蹈队、十音八乐队等文体队伍,联合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共谱幸福乐章。‍

来源:莆田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