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解开村民“红土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7:26 1

摘要:日前,在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国光村,村民徐茂珍手握一块红色土块,匆匆走向四川南充丝源科技小院。一次看似普通的咨询,不仅解开了困扰他半年之久的“红土之谜”,也为该村芹菜种植产业带来转机。

日前,在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国光村,村民徐茂珍手握一块红色土块,匆匆走向四川南充丝源科技小院。一次看似普通的咨询,不仅解开了困扰他半年之久的“红土之谜”,也为该村芹菜种植产业带来转机。

青居镇国光村是当地一个主要蔬菜种植村,有400余户村民以种植芹菜为生。徐茂珍家有十亩地,每年依靠种芹菜可带来约十万元收入,是家中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从今年4月起,他发现,部分田块出现土壤泛红现象,伴随芹菜叶片发黄、根系腐烂等情况,芹菜产量明显下降。

“我自己也尝试了不少办法。”徐茂珍告诉记者,起初他担心“营养”不够,增施了化肥,希望能稳住产量,但效果并不明显。他又换了另一种牌子的复合肥,但这些尝试反而让土壤红化扩散了,芹菜产量和往年比下降明显。眼看新一轮播种期临近,徐茂珍想起,两个月前参加过一场农业技术培训,主讲人正是驻扎在科技小院的两位研究生,他决定前去求助。

“接到求助信息后,我们第一时间到了现场。”四川南充丝源科技小院研究生董方宇说,两人坐上徐茂珍的三轮车,来到田间,看到的是一片片明显异常的红土块,脚踩上去硬邦邦,土壤板结严重。

“平时施肥多少?”董方宇询问,徐茂珍翻出记录说到:“往年我每亩用40公斤复合肥,今年加到了50公斤……”

一番询问,两人一一记下徐茂珍的施肥周期、种植习惯等关键信息,并采集土壤样本带回小院,向导师远程汇报请教。经与导师会商,结合农户描述和土壤红化特征,师生初步判断,主要原因是土壤酸化。实验室对取样土壤的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推论:土壤pH值降至3.8,远低于5.5-6.5的正常范围。“这是因为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酸性物质积累,促使铁、铝元素析出氧化,造成土壤红化,肥力下降。”研究生张果解释。

针对这一问题,科技小院也提出了综合改良方案:大量进行秸秆、猪粪等有机堆肥,配合生石灰或草木灰中和土壤中的酸性,如果要使用化肥,每亩用量应低于30公斤。“这些措施成本低、易操作,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董方宇表示。

目前,徐茂珍已开始实施改良措施,在科技小院学生的指导下,他还学会了使用pH试纸自主监测土壤酸碱度,“有机肥堆肥”的做法也正在被周边面临类似问题的芹菜种植户借鉴推广。

记者获悉,四川南充丝源科技小院于今年5月挂牌成立,2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常驻青居镇烟山村,已经为当地村民解决了蔬菜、柑橘等领域多项种植、管护难题,为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全媒体记者 刘维

来源:云上高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