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f的“悖论”:他越是“不让人关注”,我们越应审视这个时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6:37 1

摘要:在中国当下喧嚣的公共舆论场中,张雪峰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异类”。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教育家或企业家,而是一位以考研辅导起家,凭借其极度务实、甚至略显“毒舌”的志愿填报建议而爆火网络的意见领袖。他的言论,诸如“报新闻学就把孩子打晕”、“理科590报新闻?千万

在中国当下喧嚣的公共舆论场中,张雪峰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异类”。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教育家或企业家,而是一位以考研辅导起家,凭借其极度务实、甚至略显“毒舌”的志愿填报建议而爆火网络的意见领袖。他的言论,诸如“报新闻学就把孩子打晕”、“理科590报新闻?千万别报!”等,如同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划开了中国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之间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其冰冷而现实的肌理。

然而,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现象是,张雪峰本人及其言论,在获得无数普通家庭拥趸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一种看似矛盾的潜台词:他所揭示的真相是残酷的,他所指引的道路是功利的,他并不希望人们过度关注他所制造的这场“焦虑风暴”,或者说,他所呈现的图景本身,就是一种“不让人关注”的警示。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张雪峰悖论”,从多个维度剖析其“不让人关注”的深层原因,并反思其背后所映照的时代症结。

张雪峰的核心方法论,是用就业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来解构大学专业与高等教育。在他那里,专业不再是与兴趣、理想、学术追求挂钩的“象牙塔”,而是明码标价、关乎未来几十年生存质量的“投资品”。他劝退新闻学,是因为行业薪资低、前景不明;他推崇有明确对口岗位和考公优势的专业,是因为它们能提供更高的“确定性”和“安全感”。

这种逻辑的残酷性在于,它迫使无数学生和家长提前面对一个他们或许不愿面对的现实:寒窗苦读十二载,其最终目的可能并非为了探索真理、实现个人价值,而是在一场极其惨烈的社会竞争中,抢到一个相对安稳的“饭碗”。

对于许多怀抱浪漫主义理想的年轻人而言,关注张雪峰,就意味着要亲手掐灭自己对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无用之学”的热爱之火。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断奶”,是从理想主义云端坠入现实主义地面的过程,伴随着巨大的心理阵痛。张雪峰的“不让人关注”,在此意义上,是一种保护性的劝诫: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套冰冷的生存法则,如果你还希望为自己的理想保留一片净土,那么,请远离我的言论,因为这里只有赤裸裸的现实,没有诗和远方。

他所展示的,是一个“内卷”到极致的社会的终极形态——个人兴趣必须为生存压力让路,人生选择被简化为一套避险策略。关注他,就是承认我们身处的这个系统,已经挤压掉了太多非功利性的空间。

张雪峰的言论之所以能掀起滔天巨浪,并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他对传统“精英话语”体系的公然挑战。当大学教授、学科专家们仍在高谈专业的“情怀”、“价值”与“使命”时,张雪峰直接用“毕业即失业”、“薪资低到没法活”等大白话,将其解构得体无完肤。

他与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的“新闻学之争”,便是这一冲突的集中体现。一方代表着学科内部的学术逻辑和理想建构,另一方则代表着市场外部残酷的供需逻辑。张雪峰的胜利,是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的胜利,是市场逻辑对学术逻辑的胜利,更是平民话语对精英话语的胜利。

因此,“不让人关注”张雪峰,也是一种对潜在社会冲突的规避。他的拥趸主要是普通家庭、信息不对称的考生和家长,他们从他的言论中找到了对抗权威、为自己争取现实利益的武器。而既得利益者和传统话语的掌控者,则自然希望淡化他的影响力。对于处于中间地带的公众而言,关注张雪峰,就意味着要被迫“站队”,卷入这场关于教育本质、社会公平与人生价值的激烈论战中。这种观念的撕裂与对峙,是令人疲惫和不安的。许多人宁愿维持表面的和谐,也不愿去触碰那根敏感的神经。

张雪峰的建议之所以极具吸引力,在于其提供了极高的“确定性”。在一个人人焦虑、前途未卜的时代,他仿佛一个手持地图的向导,告诉你哪条路最平坦、最安全、最不容易出错。这种“保姆式”的规划,对于迷茫中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颗高效的“定心丸”。

然而,这种确定性的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当所有人都遵循同一套“最优解”逻辑时,就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其一,加剧社会结构的板结。 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计算机、金融、考公等少数几个“安全”赛道,瞬间会使这些领域的竞争变得异常惨烈,所谓的“蓝海”迅速变为“红海”。张雪峰的攻略,在帮助个体的同时,也在加速系统的“内卷”,最终可能导致所有人的处境都变得更差。

其二,扼杀个体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如果一个社会最聪明的头脑,都在张雪峰式的指导下,放弃了那些看似“无用”的基础学科、人文学科,转而投向能快速变现的领域,长期来看,整个社会的创新潜力与文化底蕴将面临枯竭的危险。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大批量生产的土壤,正是这种极度功利化的选择环境。

因此,张雪峰的“不让人关注”,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路径依赖”和“思维固化”的警示。他的方法论是一剂猛药,能治“信息焦虑”的急症,但若长期服用,则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工程师和公务员,也需要记者、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如果所有人都只关注张雪峰,只相信他那套逻辑,那么社会的生态多样性将遭到破坏,我们未来的精神世界可能会变得一片贫瘠。

张雪峰的直播和言论,本身就是一场高强度的“焦虑”输出。他语速飞快,情绪激动,不断用“坑”、“天坑”、“血亏”、“完蛋”等极具冲击力的词汇,描绘着选错专业的可怕后果。这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有效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但也无时无刻不在制造和放大着焦虑情绪。

对于观众而言,观看张雪峰的直播,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蹦极”。在获得他给予的“确定性”建议之前,你需要先承受他所渲染的“不确定性”的巨大恐惧。整个过程充满了紧张、压力与恐慌。

长期浸泡在这种信息环境中,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它会强化一种“一考定终身”、“一步错步步错”的灾难化思维,让考生和家长本就紧绷的神经变得更加脆弱。因此,从个人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不关注张雪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我们需要从他那充满张力的叙事中抽离出来,呼吸一些更为平和、多元的空气,重新找回对人生漫长性的认知——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一次性的百米冲刺,一次专业的选择固然重要,但绝非命运的终极审判。

或许,张雪峰现象最深刻之处,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为什么是他,以及为什么他的言论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他本身并非问题的制造者,而只是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他所揭示的,是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与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学科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之间的矛盾。普通家庭巨大的教育投入与不确定的教育回报之间的矛盾。社会阶层固化与寒门学子向上流动渠道收窄之间的矛盾。

张雪峰的“不让人关注”,在此刻升华为一则沉重的隐喻:我们真正不应该关注的,是他这个“症状”,而是导致这个“症状”产生的“病根”。当一个社会,需要靠一个考研辅导老师来充当教育规划、就业指导和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系统性悲剧。

他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时代的集体困境。我们越是讨论他、依赖他、批判他,就越说明原有的系统信任正在流失。因此,最“不让人关注”张雪峰的方式,或许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高校和社会,能够真正进行深刻的改革,弥合学与用的鸿沟,拓宽多元成功的路径,重建人们对教育和未来的信心。当张雪峰的建议不再成为“圣经”时,才意味着我们这个社会真正走向了成熟与健康。

张雪峰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既是洞悉现实的“揭秘者”,也是制造焦虑的“煽动家”;既是普通家庭的“指路明灯”,也是单一成功学的“推销员”。他的“不让人关注”,背后交织着对个体理想幻灭的怜悯、对观念冲突的预警、对思维惰性的担忧、对精神内耗的规避,以及对系统性失灵的无声控诉。

对于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而言,完全无视张雪峰,可能意味着在关键抉择上失去一个重要的现实参考系;而盲目信奉张雪峰,则可能意味着主动交出了人生的选择权,活成一个精致的功利计算器。

最可取的态度,或许是 “保持审慎的关注”——倾听他的数据分析与市场洞察,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信息之一,但绝不奉为圭臬。同时,我们必须用更宏阔的视野去超越他:我们的人生,终究不能被简化为一份薪资单和一个岗位名称。在追求“生存”之余,如何安放我们的“兴趣”、“理想”与“热爱”,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精神的独立与思想的自由,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赋予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任何“张雪峰”都无法提供的,它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漫长而勇敢的自我探索之中。

张雪峰现象是一面时代的镜子,我们凝视它,最终是为了看清镜子前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共同创造的这个世界。

来源:兰芳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