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天那波外卖“0元购”补贴大战,比当时全国的高温还热!美团、淘宝闪购、京东这三家,烧了几百亿进去,单日订单直接冲到2.2亿单。
2025年夏天那波外卖“0元购”补贴大战,比当时全国的高温还热!美团、淘宝闪购、京东这三家,烧了几百亿进去,单日订单直接冲到2.2亿单。
但你知道不?这场大战看着抢的是外卖单,其实真正争的是能30分钟送上门的前置仓,就是那些藏在小区里、街头巷尾的小仓库,现在成了巨头眼里的宝贝。
不过要说这前置仓,可不是新发明,早在美国互联网泡沫那时候就有尝试了,只不过最早那波玩家,栽得挺惨。
1996年有个叫Webvan的公司,自己建配送中心送生鲜杂货,后来募资10亿美金,1999年上市首日估值就到79亿。
这公司当时也太冒进了,订单没多少还在全美开19个配送中心,最后2001年破产,成了美国创业史上的大坑。
这事儿也给后来做前置仓的提了醒:光有钱烧不行,得看实际需求够不够。
国内这边,2015年前后也开始试前置仓,每日优鲜、盒马这些都上了,但刚开始那几年,日子是真不好过。
那时候送一趟货的成本可能就超15块,卖的菜啊水果啊利润又薄,不亏才怪。
2022年每日优鲜亏了超百亿,2023年从纳斯达克退市,盒马前CEO说“前置仓是伪命题”,当时看还真有点道理。
本来大家都觉得前置仓没救了,结果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悄悄把账算明白了。
叮咚2024年GMV255亿,还赚了4.2亿,关键是连续11个季度都盈利了,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
他们能成,还是靠砍SKU,就卖3000来款高频的东西,不搞那些冷门的,运营精细了,钱自然就省下来了。
朴朴更有意思,前置仓数量只有叮咚的三分之一,2024年却卖了300亿,比叮咚还多,靠的就是开大仓覆盖整个区域,效率提上去了,利润自然就有了。
就在叮咚、朴朴刚把前置仓做盈利的时候,沃尔玛也插了一脚。
沃尔玛中国2025年二季度卖了416亿,其中电商增长39%,靠的就是多开了33个前置仓,现在总共455个,1小时就能送到家。
沃尔玛这步棋走得挺聪明,本来线下店多,在店里加个小仓库就能做线上配送,比纯做线上的省了不少开店成本,线上线下一结合,销量自然就涨了。
沃尔玛国际的CEO都说了,前置仓是中国电商增长的关键,这话可不是客套。
不过就在这些企业把前置仓做起来的时候,美团、阿里、京东这些巨头就杀进来了,这下中小玩家的日子,怕是更难了。
你想啊,即时零售未来能到3万亿市场,远场电商增长又慢,巨头肯定不会放过这块肉。
美团现在有1.5万综合闪电仓,还给商家补房租、冷库,就为了让商家只在它家卖;阿里更直接,把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群,一起推品牌近场店,已经开了2万家,还要开10万家;京东也没闲着,2025年在京津开了18个前置仓,还搞了个美食MALL,靠冷链送外卖。
很显然,巨头玩的不是单做前置仓,是整个即时零售生态,这不是中小玩家能扛得住的。
搞不清的是,为啥巨头一进来,中小前置仓就没还手之力?
首先是数据,美团那个牵牛花系统,65%的前置仓都在用,区域里啥好卖、怎么定价,美团比商家自己还清楚,这就像对手既当裁判又当选手,你咋赢?就算是叮咚、朴朴这种做得好的,也得入驻淘宝闪购、京东,没法自己搞一套生态,说白了,还是得靠巨头的流量。
更何况,培养用户“半小时送货上门”的习惯,得靠广告和补贴,这钱只有巨头烧得起,中小玩家根本没这实力。
不过话说回来,中小前置仓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比如卖些巨头看不上的小众生鲜,或者给社区老人做定制配送,专做巨头做不好的“脏活累活”,说不定还能活下来。
我觉得吧,前置仓这生意,早期是小玩家试错,现在是巨头下场收割,毕竟要烧钱建系统、养户,只有巨头有这实力。
所以说“山姆、朴朴们盯上的前置仓,是巨头的游戏”,这话一点没毛病。
就看叮咚、朴朴能不能守住自己的优势,别像以前快的打车那样被巨头吞了,不然以后想买新鲜菜,可能就只剩几家巨头可选了。
来源:琴溪之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