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了解手机行业的朋友都忍不住感慨,真是“时也,命也”,首创背部副屏的魅族Pro7折戟沉沙,到了8年后的小米17 Pro系列,副屏却成了其最大的卖点,变身功臣。
小米17系列首销火爆,而且,卖得最好的是三款中最贵的小米17 Pro Max。
小米手机官方微博消息显示,小米17系列开售5分钟,就刷新了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售额纪录。
根据卢伟冰的说法,小米17 Pro Max在三款机型中的销售占比超过了50%。
这意味着小米17 Pro系列标志性的“妙享背屏”成功了。
很多了解手机行业的朋友都忍不住感慨,真是“时也,命也”,首创背部副屏的魅族Pro7折戟沉沙,到了8年后的小米17 Pro系列,副屏却成了其最大的卖点,变身功臣。
为什么会这样?
个人认为,副屏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续航。
智能手机的续航问题,一直都是整机体验的关键痛点。多了一块屏幕,必然会增加耗电,副屏的耗电对整机的续航影响能不能让消费者接受,是其中的关键。
小米17 Pro Max的整机DOU续航达到了1.73天,一天不用充电,这是它获得大众认可的基本原因。
第二个是成本。
增加一块副屏,必然会增加硬件成本,这会不会导致最终的售价上涨?
小米17 Pro的起售价相比上一代不涨反降,从5299元变成了4999元,这一波赢得了好感。小米17 Pro Max属于新机型,价格没有对标对象。但消费者会主动地拿它与上一代的小米15 Ultra,或者iPhone17 Pro Max来进行对比,起售价5999元相比来讲,都不算高。
第三个是体验。
增加的这块副屏,对用户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用它干什么?
小米17 Pro的副屏受益于小折叠屏生态,一出生就有丰富的实用功能。操控音乐APP、汽车、录音机,接听电话,外卖、打车进度实时更新,航班进程随时提醒,甚至换上配套的手机壳,还能变身复古游戏掌机……
这种瞥一眼就能知晓、轻交互体验,早在“灵动岛”“万能卡片”“原子通知”上被用户认知和接受。因此,妙享背屏在推出之前,实用性就已经拥有了用户基础。
以上续航、价格、体验三方面问题,都是消费者需要为副屏付出的代价。
恰巧,当下的手机行业上下游生态的发展,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硅碳负极技术普及,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手机电池容量暴涨;小折叠手机普及,分摊了整个产业链的副屏成本,拉低价格;折叠屏的普及,使得整个副屏软件生态得以发展成熟,并完成了用户教育,使用体验更友好,背部副屏可以轻松被用户接受。
反观魅族Pro7,以上三个问题可以说都没有很好得到解决。
续航方面,魅族Pro7配备3000mAh电池,算不上大,同期的小米6配备3350mAh电池。背部的画屏虽然耗电没有太突出,但在电池容量没增加的基础上,额外多了一块副屏,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会增加功耗,担心续航。
价格方面,魅族Pro7标准版起售价2880元,高配版更是3380元,分别比小米6贵了约400元、900元。与此同时,魅族Pro7配备的却是联发科Helio P25八核处理器 / Helio X30处理器。当时的联发科芯片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还没有摆脱“1核有难,7核围观”的印象,尚在尝试冲击高端。这样一来,性价比定位的魅族Pro7,看起来就毫无性价比。
体验方面,魅族Pro7背部的画屏只能用来作为通知显示,并没有太多实用体验,更没有触控功能。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生活,远没有现在这样丰富。
因此,同样一个背屏,魅族失手、小米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时机”。这反映到雷军的商业哲学上就是要“站在风口”,“顺势而为”。显然,魅族Pro7想要创造一个新形态,对当时的魅族来说力不从心。小米17 Pro系列在现有成熟条件的基础上,顺势推出副屏,成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来源:新丁数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