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一早,屏幕另一端的推送亮了起来,一篇以“小朋友口吻”写的企业故事上线,评论区很快炸锅,一边说煽情有点过了,一边说只是讲述经历——气氛先紧后冷,像空调反复切换模式。
9月23日一早,屏幕另一端的推送亮了起来,一篇以“小朋友口吻”写的企业故事上线,评论区很快炸锅,一边说煽情有点过了,一边说只是讲述经历——气氛先紧后冷,像空调反复切换模式。
文章主角被设定成7岁,叙述起自己与一家餐饮品牌的“约定”,从2岁开始吃、到最近被妈妈暂缓前往,细节抓人又让人打鼓,孩子哭闹与玩具“诱惑”的对照,也把情绪拉得很满。
我在23日中午刷新,阅读量在跳,留言里出现“别用娃做海报”的提醒,也有顾客讲自己门店就餐体验,正反都像流水涌进来,屏幕下方那条进度条一样长。
晚些时候,话题转向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这家连锁此前被卷入“预制菜是否过多”的争论,社交平台的旧帖被翻出复读,注意力从故事的泪点,转到后厨的热锅与冷链。
有人问我,你信不信这是孩子视角,我回了句,文案是文案,厨房是厨房,二者不必互证,停顿两秒,我又补一句,公众通常希望它们至少别互相打架。
9月24日线下门店搞了一次“请您吃饭”的活动,现场发放100元堂食券,当天不可用、下次抵扣、数量不限,这些规则被客服逐条确认,信息透明度还可以。
我跑去北京西三环的一家门店打探,前台小哥把券一叠叠码得齐齐整整,说今天发出去两百多张,隔壁桌一位大姐问能不能外带用,服务员答,只能堂食,语气平稳没绕弯。
这时网络上另一条线没有停,关于“是否该用孩子视角进行品牌表达”的讨论持续发酵,传播学里有个朴素的经验,未成年人叙事容易触发保护本能,也容易被质疑动机。
换个角度看商业决策,营销团队想做情感沟通,把“回忆”“约定”“家庭用餐”打包成温暖叙事,风格没错,时间点卡得紧,风险就会被放大,像在窄桥上转身。
24日傍晚,几位从门店出来的顾客在门口聊起抵用券的使用场景,有人说下周带同事来蹭,有人说送给爸妈,谈笑间的选择权,其实比海报口号更能留下信任。
另有一个点,餐饮品牌面对争议,往往上两条路,一条是技术细节公开化,比如原料与制作链路,一条是情感叙事人性化,这次先走了后者,然后被倒逼回头补前者的缺口。
9月25日上午,我再打开公众号,那篇故事已经不在首页,检索页显示“内容不存在”,删除动作本身也成了新闻,讨论又折返到公关策略是否稳妥的题面。
“删了是认错吗”,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做品牌的朋友,他回我,不是认错,是止损,随后叹口气,若前期评估把未成年人叙事的敏感性列红线,就省下一次来回。
同一天午后,客服继续回应线下活动细节,全国门店可参与、无张数限制、堂食限定,这些话术高度一致,说明内部已经把紧急行动流程化,降低一线解释成本。
我注意到一个小插曲,某城市门店在张贴活动海报时,胶带用少了,边角翘起,店员路过顺手按了一下,这种“脏数据”式的小场景,往往比声明更像真实世界。
还有顾客拿着两张券问,能不能叠加下午茶套餐,店员拿出一张A4说明,指了指“与其他优惠不可叠加”一行,顾客笑笑说那就下次吧,情绪没有堆高,气氛顺畅。
回到争议源头,7岁口吻是否“过界”,法律层面并未触及广告法关于未成年人形象的硬性禁线,舆论层面却给出软性约束,社会对儿童叙事的敏感度在上升,这个趋势是确定的。
我问自己,假如把同样的故事换成一位常客爷爷,会不会更稳,答案可能是,会,风险更低,传播效率更慢,而慢在社交平台上,常常意味着被淹没,这就是当下的流量悖论。
餐饮业的核心还是菜与服务,情感沟通只是加法,过量加法会稀释主项,舆情像考试监考员,会提醒你别写跑题,写跑题不扣光分,但会被要求回到题干。
关于“预制菜”的老话题,消费者并不排斥标准化与供应链,排斥的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哪些菜半成品、哪些全现制、口味与价格是否匹配,这些问题越具体,冲突越小。
在24日的门店里,我随手数了下后厨出餐节奏,从点单到上桌平均七八分钟,凉菜更快,热菜稍慢,数据不够科学,但足以说明高峰下的操作模式需要协同与分工。
有网友留言说,情怀故事不比一份明细表管用,这话直白但有效,透明是最低成本的信任生成器,尤其当品牌规模大、触点多、传播路径复杂时。
再看25日的删文动作,有人把它解读为“舆论反噬”,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次及时转向,回撤并不等于否定,只是把叙事焦点从“情”调回“事”,把放大的情绪降温。
对话片段里还有一问一答,记者问,代金券有没有门槛,客服答,没有,下次来就能用,记者又问,当餐能不能抵,客服说不行,规则清晰的好处,是把争议留在规则内。
如果把这三天画成时间轴,23日情感故事上线,24日线下补强用户关系,25日内容下线并维持活动延续,节奏像三拍子,快慢结合,意图是止住争议同时稳住客流。
我也留意到一些温和的提醒,有家长说,孩子可以喜欢某家馆子,但不要被安排成表达工具,这不是苛责,是边界意识,品牌听到这种提醒,长远看是资产而不是负债。
再往里挖一点,企业面对公共讨论时的“响应姿态”很关键,解释、调整、补救要排成序列,解释给理性,调整给制度,补救给体验,三者缺哪一个都不太行。
有朋友问,这事会不会很快过去,我说会,消费场景里记忆更新很快,留在脑海里的,多半是那张能用的券、那道合口味的菜、那次被认真回应的投诉。
也有人会记得这次“孩子视角”的争议,作为反面教材或提醒清单,下一次写作前,团队会多问一句,这个叙事是否越线,这一步自检本身,就算进步。
把镜头拉回到门店入口,风吹起活动海报的一角,店员又按了一下,这样的小动作构成了日常,也说明一件事,品牌不是一句话,是一整天反复出现的动作与回应。
写到这里,还欠一个问题的答案,公众更在意什么,我倾向于两个字,真实,真实不等于不带修饰,而是修饰要和现场对得上,故事可以动人,边界需要看得见。
下一步怎么看,若能在官网或店内上墙公示菜品加工方式、制作时间区间、原料来源,甚至用二维码溯源,叙事就会有抓手,评价也会更具体,争议就不容易扩散。
而那篇已经下线的文章,不会凭空消失,它会被当作一次案例留在教材或会议PPT里,提醒人们在情绪和理性之间找平衡,提醒团队在速度和分寸之间设闸门。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
来源: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