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推荐——2025年9月第2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4:23 1

摘要:《坏血》可以看作一个高度风格化的“反类型”故事,影片融合了黑色电影、科幻和青春爱情片元素。电影在带给观众愉悦的视觉观感的同时,青纯的朱丽叶.比诺什与性感的朱莉.德尔佩两大女神在影片中的惊艳形象,则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电影讲述了一种名为“STBO”的病毒在巴

导演:莱奥·卡拉克斯

国别:法国

电影评分:8

《坏血》可以看作一个高度风格化的“反类型”故事,影片融合了黑色电影、科幻和青春爱情片元素。电影在带给观众愉悦的视觉观感的同时,青纯的朱丽叶.比诺什与性感的朱莉.德尔佩两大女神在影片中的惊艳形象,则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电影讲述了一种名为“STBO”的病毒在巴黎蔓延,它只感染那些没有真正爱情而发生性关系的人(一个极具寓言色彩的设定)。安娜和她的美国情人雇佣男主亚历克斯去偷取抗体。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亚历克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安娜,同时又被丽丝纯真的爱所困扰。最终,这场危险的偷窃任务与复杂的三角恋交织,导向一个宿命般的悲剧结局。

相对于并不复杂的剧情,影片真正令观众为之痴迷的,在于那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散发出摄魂夺魄般美感的影像画面。导演拍摄一些街区全景时,大胆地使用了德国表现主义元素,使画面环境产生出强烈的惊悚和不安感;在拍摄人物的时候,则使用一种不同常规的焦距设置,使近景焦点处的人物抽离于虚化的背景,再加上人物服饰鲜艳的红、蓝色与灰暗的环境色之间的反差,形成了某种表意功能,即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出片中人物内心和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坏血》的影像风格是卡拉克斯用摄影机书写的一首抒情诗。影片通过表现主义的空间、极具压迫感的近景和高度象征性的色彩,成功地将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升华为一曲关于青春、孤独、欲望与死亡的视觉交响乐。

二、《镜子》(1975)

导演:塔科夫斯基

国别:前苏联

电影评分:9.5分

《镜子》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1974年创作的电影杰作,也是其作者电影美学的巅峰之作。它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以记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构建了一部私密而宏大的精神自传。影片通过一位濒死诗人的意识流动,串联起童年、战争、婚姻碎片,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形成如镜子般相互映照的意象迷宫。

塔科夫斯基以极致的诗意影像,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民族集体历史与人类存在困境的隐喻。湿润的田野、燃烧的木屋、悬浮的头发、滴水的房间——每一个镜头都浸透着“雕刻时光”的哲学沉思,物质世界被赋予灵性,日常细节转化为永恒象征。《镜子》的颠覆性在于其彻底拒绝解释性叙事,要求观众放弃逻辑解读,转而用直觉与感官去“体验”影像。这种反故事性曾引发争议,却恰恰成就了它的纯粹电影性。塔科夫斯基认为电影应如诗歌直接触动灵魂,而非依赖戏剧结构。影片中母亲与妻子由同一演员扮演,暗示时间循环与命运传承;不断出现的风、火、水元素则构成生命与毁灭的原始韵律。

这部作品不仅是塔科夫斯基对母亲与童年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关于记忆真实性、艺术创造与救赎的深刻追问。它证明电影可以成为最接近人类意识活动的艺术形式,用光影唤醒潜藏于集体无意识中的情感共振。《镜子》如同一面魔镜,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生命碎片与永恒乡愁,它是电影诗学的至高典范,永远重塑着我们对影像力量的认知。

三、《我的母亲》(2015年)

导演:南尼·莫莱蒂

国别:意大利

电影评分:8分

影片讲述一位女导演玛格丽塔(以莫莱蒂的姐姐为原型,但他本人的影子无处不在)在拍摄一部关于工厂裁员的社会题材电影时,同时要面对病重住院的母亲走向生命终点的过程。作为导演,她在工作中试图控制一切,但片场状况百出:美国主演(约翰·特托罗饰)浮夸做作、记不住台词;她对电影的社会议题产生怀疑;作为女儿,玛格丽塔面对母亲的病情感到无比脆弱和无力,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外。她与哥哥轮流守夜,处理着悲伤与琐碎。在记忆与梦境的交织中:影片穿插着她对母亲的回忆和带有超现实色彩的梦境,这些片段温暖、恍惚,充满了爱与愧疚。

在欣赏过南尼.莫莱蒂的作品之后,如果将与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导演伍迪艾伦相对照,尽管两人的作品中同充斥着左派元素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性表达。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却可以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悟与思考 。

伍迪艾伦如同一位无与伦比的旁观者和解剖师。他拿着手术刀,站在生活的手术台旁,以惊人的智慧和幽默感,精准地解剖着爱情、死亡、存在焦虑和人类的愚蠢。他的底色是宇宙性的悲凉和疏离,我们爱他的智慧,但很难从他的电影中获得温暖的慰藉。而南尼·莫莱蒂:他是一位深陷其中的参与者。他的摄影机不是手术刀,而是一支参与记录的笔。他同样观察和批判社会的荒诞(意大利的政治、庸医、浮华的文化圈),但他的镜头始终包含着一种体温。他批判,是因为他在乎。他愤怒,是因为他热爱。他之所以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为亲人的病痛焦虑,正是因为他深深地“在场”,与生活和他人紧密联结。在南尼·莫莱蒂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知到他对生命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和参与感。

或许,伍迪·艾伦的“祛魅”:帮我们戳破了童贞时代的幻觉,打破了我们对“世界本应有意义”的幻想。这是一种必要的清醒剂。就像一个人必须先接受“世界上没有魔法”这个冰冷的事实。而莫莱蒂的“复魅”:则使我们接受了现实生活“没有魔法”之后,选择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依旧保爱与热情,由我们自己来创造魔法。意义的虚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因为没有先天赋予的意义,我们通过与他人的联结、对事业的投入、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所创造出的意义,才完全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而也更加珍贵、真实和有力。

伟大的导演们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透镜来观看世界和人生。有时候,我们需要伍迪·艾伦的透镜,它让我们清醒,免于沉沦于虚假的幻觉;有时候,我们需要南尼·莫莱蒂的透镜,它给我们安慰,提醒我们生活纵然千疮百孔,但其中具体而微的爱、责任与联结,才是我们存在的真正锚点。

导演:南尼·莫莱蒂

国别:意大利

电影评分:8分

影片呈现了一个左翼的、神经质的、意大利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讽刺。虽然电影看起来散漫,但其内核是非常清晰的。影片分为三个章节,首个骑车闲逛段落,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现代社会若即若离的关系,主人主既身处其中,又时刻保持着批判性的距离;接下来的小岛度假部分,讽刺了知识分子对于“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的幻想,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滑稽差距。他越想逃离世俗,世俗就越是紧追不舍;最后的求医问药部分,则从一个幽默的讽刺剧转向了对生命、痛苦和死亡的真切思考。当知识和理性都无法拯救你时,人还剩下什么?

整部电影是在用一种极其私人化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现代人的存在性焦虑的故事:我们如何在这个喧嚣、混乱、有时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自处?知识和理性在解决生活根本问题时的局限性是什么?如何在与琐碎日常的搏斗中,保持自我的完整和对生活的热爱?《亲爱的日记》或许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故事”,而是一次坦诚的、自我剖析的内心展示。

导演:南尼·莫莱蒂

国别:意大利

电影评分:7.5分

影片记录了莫莱蒂自己(在片中扮演自己——一位叫“南尼”的导演)在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上的双重经历,完美体现了他如何将最私人的情感与最公共的政治议题并置,并由此产生出独特的幽默感和生活感情。影片主要由两条内容元素组成。在个人生活线中,南尼的伴侣即将分娩。他体验着一种男性式的、手足无措的准父亲人焦虑、兴奋、恐慌、怀疑、不安人复杂情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职业、政治线中,南尼试图开始拍摄一部新电影,同时密切关注着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剧变——中左翼的“橄榄树联盟”在大选中击败贝卢斯科尼,上台执政,给许多知识分子带来了短暂的希望和激情。

影片捕捉了1996年意大利大选后左翼支持者的那种短暂的乐观。莫莱蒂像孩子一样为胜利欢呼,甚至考虑过去拍一部歌颂新总理罗马诺·普罗迪的音乐剧!但这种热情很快又被他知识分子的怀疑精神所消解,他开始批评新政府的妥协和不足。这完美体现了他作为左翼的“永恒的批判者”立场——即使在庆祝胜利时,也无法停止批判。新生命的降临给了他巨大的喜悦和力量,这种源自生活的真实情感,反而超越了一切政治的喧嚣和创作的瓶颈,成为影片最温暖的核心。

《两个四月》是一部关于生命中新旧交替的私人日记。一边是政治上的“新生”(新政府上台),一边是个人生活的“新生”(孩子降生)。影片探讨了一个人如何同时应对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历史时刻”。最终,莫莱蒂的结论是偏向生活和情感的:政治的浪潮起起落落,充满了复杂性和妥协,而家庭的爱与新生命的纯真,提供了一个更稳定、更真实的情感锚点。

六、《万箭穿心》(2012年)

导演:王竞

国别:中国

电影评分:7.5分

通过读大学来到武汉工作的农村男马学武,与本地卖菜商家的女儿李宝莉成为夫妻。文化程度不高的李宝莉面对丈夫在工作上的进步,采取了强悍的高压态度压制丈夫。对妻子早已厌烦人马学武与女同事偷情却被李宝莉发现,人性中的恶念让李宝莉选择了偷偷报警,在使马学武身败名裂、车间主任被撤职成为普通工人的同时,生活上从此也被李宝莉彻底拿捏。因为这次事件的后续影响,马学武被厂里裁员后跳江自杀,面对关系冷淡的公婆和对自己缺乏感情的儿子,李宝莉被迫撑起整个家庭的负担。然而,当初的一念之恶,将让她在未来多年的生活中,经受来自生活与亲情的众多折磨。

《万箭穿心》根据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通过李宝莉个普通家庭的婚姻悲剧与波折命运,呈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变革中,出普通的个体生命在阶层流动洪流之中所经受的撕裂与影响。影片带给观众极强的情感震撼,除了李宝莉的命运曲折,还在于它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以及在真实生活面前和在变故与磨难里所映射出人性底色中的自私、复杂与坚韧。

导演:是枝裕和

国别:法国

电影评分:7分

知名女演员法比安性格自我并强势,她为了自己的演绎事业而疏于照顾自己的女儿卢米尔,使得卢米尔即便已经成家生女、人至中年,也依然在心底对母亲怀有怨恨。在丈夫、经纪人、新伴侣的感情中周旋的法比安新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并开始了一部新电影的拍摄,前在美国的女儿卢米尔一家也重返法国,但在看似平静的相处中母女两人的关系却暗流涌动。新电影的故事情节似乎映照出法比安与女儿卢米尔那复杂微妙的亲情关系,而在导演细腻温柔的笔触中,这对母女最终融解了情感的隔膜、达成和解。

是枝裕和在这部作品中继续延续自己所擅长的复杂家庭与两代人之间亲情关系的呈现与刻画,扎实的导演功底、老道的镜头语言和朱丽叶.比诺叶的精湛演技都为影片增色良多。伴随着大团圆的结局,导演又一次实现了对观众心灵的一次温柔抚摸,只是和他的多数前作较为雷同的内容和过于完满的结局,似乎使本片的创新性与艺术价值稍打折扣。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