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乞丐躲雨,老汉给他两碗粥,乞丐说你今晚别住山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4:34 1

摘要:大唐天宝年间,天下承平已久,玄宗皇帝沉醉于霓裳羽衣曲中,四方看似安宁,实则暗流涌动。在终南山脚下的周家寨,住着一位周老汉,年过花甲,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

大唐天宝年间,天下承平已久,玄宗皇帝沉醉于霓裳羽衣曲中,四方看似安宁,实则暗流涌动。在终南山脚下的周家寨,住着一位周老汉,年过花甲,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

这年谷雨时节,阴雨连绵已三日。周老汉坐在自家屋檐下,望着淅淅沥沥的雨幕,手中编织着竹筐。这茅屋虽简陋,却收拾得干净整齐,墙角堆着劈好的柴火,灶台上挂着风干的肉条。

“这场雨再不停,山路可就泥泞难行了。”周老汉自言自语道。他本是寨中有名的猎户,自老伴五年前病逝后,便独自过着清贫日子。儿子参军戍边,三年未归,只有偶尔托人捎来口信和些许军饷。

雨越下越大,天色渐暗。周老汉正要起身关门,忽见雨中跌跌撞撞走来一人。那人衣衫褴褛,浑身湿透,步履蹒跚,分明是个落魄乞丐。

“老人家,行行好,让俺避避雨吧。”乞丐声音沙哑,面色苍白,看上去已多日未进米水。

周老汉心生怜悯,忙招呼他进屋:“快进来,这雨大得很,莫要着凉了。”

乞丐连声道谢,踏进屋内却不敢坐下,生怕自己一身泥水弄脏了地方。周老汉见状,从里屋取来干净布巾:“擦擦吧,寒舍简陋,莫要嫌弃。”

乞丐感激地接过布巾,简单擦拭后,局促地站在门边。周老汉注意到他右脚微跛,行走不便,便拉过凳子让他坐下。

“看你这模样,定是饿了。我刚好煮了粥,一起用些吧。”周老汉说着,走向灶台。

乞丐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避雨已是恩情,怎敢再叨扰饭食。”

周老汉笑道:“一粥一饭,何足挂齿。我儿也在外谋生,只盼他在外遇难时,也有人能施以援手。”

说罢,周老汉盛了两大碗热腾腾的粟米粥,又端出一碟咸菜。乞丐见状,眼中含泪,不再推辞。

二人对坐用餐,周老汉注意到这乞丐虽落魄,吃相却文雅,不似寻常粗人。更奇怪的是,他右手拇指有一道明显的刀疤,像是习武之人。

“老哥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周老汉试探着问。

乞丐停下筷子,长叹一声:“不瞒老人家,我本是陇西人士,家中遭了变故,不得已流落至此。如今只想找个安身之所,度过余生。”

周老汉见他似有难言之隐,也不多问,只道:“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了,今夜你就在此歇息吧。”

乞丐感激不尽:“老人家慈悲心肠,必有好报。”

饭后,雨势稍缓,乞丐帮着收拾碗筷,动作利落。周老汉越发觉得此人非同一般。

夜幕降临,周老汉为乞丐在偏房铺了草席,又取来儿子的旧衣让他换上。乞丐百般推辞不过,只得接受。

就在周老汉准备回房歇息时,乞丐忽然拉住他的衣袖,神色凝重:“老人家,您待我恩重如山,我无以为报,只能赠您一言:今夜千万别住山里,无论如何,务必留在寨中。”

周老汉一愣:“这是何意?我本就住在这寨中,为何要去山里?”

乞丐欲言又止,最终只道:“切记我的话便是,今夜无论如何不要进山。明日一早,我自会离去,您的大恩,来日必报。”

周老汉心中疑惑,但见乞丐神色严肃,不似玩笑,便点头应下:“放心吧,我这把老骨头,夜里也不会往山里跑。”

乞丐这才松了口气,再三道谢后回房歇息。

周老汉回到自己房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本是寨中最好的猎户,原本计划明日一早进山查看前几天设下的陷阱。如今被乞丐这么一说,心里莫名不安。

“或许是人家好意,担心我雨天路滑吧。”周老汉自我安慰道,渐渐进入梦乡。

不知过了多久,周老汉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窗外仍是漆黑一片,雨声已停。

“周老爹!周老爹!快开门!”是邻居王二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惊慌。

周老汉急忙披衣起身,开门便见王二举着火把,面色惨白。

“不好了!后山塌方了!半个山壁都滑下来了!”王二气喘吁吁地说。

周老汉心头一紧:“何时的事?可有人受伤?”

“就在半个时辰前,声响如雷!幸好是夜里,无人上山。只是...”王二顿了顿,“只是您平日设陷阱的那片林子,全被埋了!”

周老汉倒吸一口凉气——若不是乞丐提醒,他原计划天不亮就出发去查看陷阱,此刻恐怕已葬身山石之下!

“多谢相告,我这就去看看。”周老汉定了定神道。

王二离开后,周老汉急忙走向偏房,想将这惊人消息告诉乞丐。推开房门,却见草席整齐,人影全无,只有换下的湿衣叠放整齐,旁边放着一枚古朴的铜钱。

周老汉拿起铜钱,在油灯下细看,只见上面刻着奇怪的纹路,不似寻常钱币。他心中疑云更重,这乞丐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预知山崩?

天亮后,周老汉随村民前往后山查看。只见大片山体滑落,树木倒伏,乱石堆积,他常走的小路已不见踪影。众人无不后怕,称这是山神保佑,才没人在夜间遇难。

只有周老汉心中明白,是那神秘的乞丐救了自己一命。

时光荏苒,转眼半年过去。周家寨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后山塌方处已长出嫩绿新草。周老汉依旧过着平淡日子,只是时常拿出那枚铜钱端详,期盼能再遇乞丐,问个明白。

这日黄昏,周老汉正在院中劈柴,忽见一队官兵护送一辆马车驶入寨中。村民们纷纷出门观望,窃窃私语。这样气派的队伍,在周家寨这等偏僻地方实属罕见。

马车在周老汉家门前停下,帘幕掀开,走下一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周老汉定睛一看,不由愣住——此人面容清癯,右手拇指有一道明显的刀疤,不正是半年前那个避雨的乞丐?

“老人家,别来无恙。”男子含笑拱手,声音洪亮,与当初沙哑的乞丐判若两人。

周老汉忙还礼:“原来是贵客,请里面坐。”

男子吩咐随从在外等候,独自随周老汉进屋。环顾简陋的屋舍,他感慨道:“当日一粥之恩,李某不敢忘怀。”

周老汉沏上热茶:“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倒是老朽该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男子微微一笑:“那日山崩,老人家果然平安,我心甚慰。”

周老汉忍不住问道:“恕老朽冒昧,您究竟是何人?为何能预知灾祸?”

男子沉吟片刻,道:“实不相瞒,我乃朝廷御史李宓,奉旨暗访河北道军政。当日为避叛党追杀,不得不扮作乞丐隐匿行踪。”

周老汉闻言大惊。李宓之名,他早有耳闻,乃是朝中有名的直臣,不畏权贵,屡次弹劾安禄山等边镇节度使。

李宓继续道:“那夜我并非预知山崩,而是发现有人尾随而至,恐对您不利,故出言警示。不料恰逢山崩,实属巧合。”

周老汉恍然大悟,却又生疑惑:“可那些叛党为何要加害于我这一介草民?”

李宓神色凝重:“他们并非针对您,而是冲我而来。那日我本已摆脱追兵,不料在寨中又被发现。为免连累于您,我连夜离去,引开他们。山崩纯属意外,或许是上天庇佑善人。”

周老汉这才明白过来,不由对李宓更加敬佩:“大人为国为民,甘冒奇险,老朽钦佩。”

李宓叹道:“如今天下表面太平,实则危机四伏。安禄山等节度使拥兵自重,朝廷却歌舞升平,恐大乱将至啊。”

二人叙谈至深夜,李宓方告辞离去,临行前赠周老汉一袋银钱,周老汉坚辞不受。李宓也不勉强,只道:“老人家高义,他日若遇困难,可至长安找我。”

次日,李宓队伍离去,周家寨重归平静。周老汉将此事深藏心中,未对旁人提起。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谷雨时节。周老汉收到儿子托人捎来的家书,言及边关局势紧张,节度使安禄山似有异动。周老汉忧心忡忡,想起李宓昔日所言,预感天下将乱。

果不其然,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反唐,烽火连天,生灵涂炭。周家寨虽地处偏僻,也难逃战乱波及。官兵与叛军拉锯作战,百姓流离失所。

周老汉与村民避入深山,艰难维生。一日,寨中粮尽,周老汉冒险出山寻找食物,不幸遭遇叛军小队。

“老东西,把粮食交出来!”叛军头目挥刀喝道。

周老汉护着怀中仅有的少许干粮,步步后退。正当危急时刻,一队骑兵飞驰而至,旗帜上大书“唐”字。

叛军见状欲逃,却被团团围住。骑兵首领下马走向周老汉:“老人家受惊了,可曾受伤?”

周老汉抬头,觉得此人面熟,细看之下惊喜道:“您不是李大人身边的...”

首领笑道:“老人家好记性,我乃李宓大人麾下校尉赵锋。昔日大人遇险,多得您相助。”

原来李宓回朝后,力陈安禄山必反,却遭排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任命为招讨使,率军平叛。赵锋正是奉命在这一带剿匪安民。

周老汉忙问李宓近况,赵锋神色黯然:“李大人已于上月战死睢阳,殉国了。”

周老汉如遭雷击,老泪纵横。赵锋安慰道:“大人临终前仍惦记您,嘱托我等若经此地,定要寻访报恩。”

周老汉从怀中取出那枚珍藏的铜钱:“李大人清正廉洁,为国捐躯,老朽无以为念,唯有日日为大人祈福。”

赵锋见铜钱,肃然起敬:“此乃御史令牌,持此物可通行官军辖地。老人家请收好,或可防身。”

此后,赵锋留部分军粮接济周家寨村民,又派兵护送他们至安全地带。战乱年间,周老汉凭那枚铜钱令牌,多次助村民化解危机。

安史之乱平定后,天下百废待兴。周老汉之子平安归来,父子团聚。他们在周家寨原址重建家园,村民也陆续返回,休养生息。

周老汉活到耄耋之年,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将那枚铜钱交给儿子,讲述了与李宓的相遇故事,嘱咐道:“人生在世,当以善为本。一粥之水,或结善缘;一念之仁,或避灾祸。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后来成为寨中族长,乐善好施,周家寨民风淳朴,名传四方。

而那枚铜钱被供奉在寨中祠堂,世代相传,提醒后人:善有善报,天道循环。每逢谷雨时节,村民便会熬粥施舍过往行人,延续着周老汉与李宓的善缘。

终南山依旧青翠,山涧流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那个雨夜的故事——一碗热粥,一句忠告,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世间因果,玄之又玄,唯有仁善之心,可通天地。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豪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