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流行大龄出国艺术留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09:42 1

摘要:直到这两天看到新热搜,提到不少高学历家长在退休后开启“银发”留学,比如“57岁妈妈退休后一个人出国留学”,才感觉对头了点。

话没错,但我总觉得哪不对劲。

直到这两天看到新热搜,提到不少高学历家长在退休后开启“银发”留学,比如“57岁妈妈退休后一个人出国留学”,才感觉对头了点。

图源:小红书

毕竟自康石石做艺术设计留学以来,无论是选择中年留学、大龄留学、工作多年后出国,压根不是那些被职场淘汰掉的人。

做出留学选择的一批人工作能力高、职场顺、公司挽留,留学也不是走投无路。对他们而言,完全是拓宽人生新地图,学点新的东西开启人生新副本。

不少学生和康石石聊未来发展时,聊到应该选择哪个行业时常问:康老师,人人都说银发经济时代来了,是不是应该进入老龄赛道工作?

但去做了行业调查吧,又感觉这个赛道还是有些提不起劲。跑了这么多年,有点起色还是医疗大健康。更别提大龄赛道,买房老早喊不动,生育率一跌再跌。

过去对老龄、大龄用户的画像好像都说不通了,做市场的人叫苦连天,说这批用户不按“剧本走”。

关于这点,何帆的《变量7》书中有段内容能很好地阐释这种现象——

与其说我们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不如说正在经历老龄化的过渡阶段。这批生育高峰中出生的老人六十岁左右,身体健康不需要人照顾;劳累半辈子有一定经济基础;如今终于空闲,正忙着享受生活,还没顾得上养老。

游山玩水是他们,广场上跳舞的也是他们,钓鱼、长枪大炮带着摄影器材四处拍照也是他们。对于这样的乐龄老人、活力老人,你提供的产品总在说明脆弱、危险、老人专用,他们只会在看到产品时觉得——谁老了?你才老了。

高精力老人的一天,甚至还是网红热门赛道 图源:抖音

直到这批人进入七八十岁,中国才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时期,真正养老需求急剧增加。

老一辈人的用户画像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何提比他们出生时间更晚,赶上互联网爆发与一切经济欣欣向荣时期的大龄用户。比起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赶上更多时代红利,当初没急着成家立业买房的多少财务都比较自由了。

毕业工作时对上行业发展风口,知识带来的收益感受尤为深,这种正面反馈成了他们职业信条的一部分。于是他们更愿意学习新东西,入局新行业,也更清楚自己下一步目标在哪,为何进修。

积极进取的——L同学 《我辞掉四年稳定工作,20天拿到悉大offer》

L同学,在一家建筑室内公司做了四年的室内陈设后,随着工作对市场的接触,发现单一室内设计项目变少,室内逐渐与交互、多媒体结合,像TeamLab这样的空间交互需求开始变多。

一方面对重复的工作感到一丝无趣,另一方面也希望学习新技术加入新兴赛道。

于是决定更新知识储备,从室内设计尝试做交互设计作品集,并申请相关专业,后来在作品集准备过程中学了不少交互设计思路,如愿拿到悉尼大学交互设计offer。

探索更多可能的——Z同学 《我把比亚迪两年工作经验带进作品集,萨凡纳offer就来了》

留学前的Z同学正在比亚迪的内饰部门,负责探索前沿交互的可能性,对不同价位的车型在内饰功能性造型与情绪价值进行创新。

只是工作久了对Z同学而言,一方面作为成熟企业,比亚迪设计风格更为循规蹈矩,难免陷入设计套路;另一方面公司的学历内卷也对职业发展产生压力,毕竟江湖早有传言“在比亚迪,学历大于一切”。

于是Z同学决定去美国学交互设计并更新学历,给自己一个探索更多可能的机会。

Z同学 获 萨凡纳大学 Service Design MA 每年 $9,500奖学金

夫妻档选手——KC同学&Z同学 《而立之年,我选择辞职去留学》 《30岁,辞职设计大厂,我和老公一起留学》

KC同学与Z同学,一个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工作,另一个在头部景观设计公司工作。

二人相知相识相恋,共同成长从设计师做到管理岗。

KC同学考虑到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成熟,交互设计师的工作逐渐变成对模式的复制,创新范围受限后重新审视未来发展方向,决定通过美国留学尝试交互与游戏开发的结合,开启新阶段设计人生;

Z同学则是摸到职业天花板,同时感觉个人在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自从试过用服务设计方法解决人才管理的问题,便一发不可收拾,为服务设计魅力所折服转专业学习新内容补足个人短板。后来二人在康石石东家完成作品集,并成功去往同一所梦校进修:

KC同学&Z同学 KC同学 获 SCAD 互动设计和游戏开发 MFA offer Z同学 获 SCAD 服务设计 MFA Offer + $23,000 奖学金

以及做了四年游戏策划,成为中厂项目主文案,做过月流水破亿项目的Z同学,想通过留学进一步丰富技能,从游戏策划岗位跳出来,成为一个既懂游戏叙事、玩法设计、系统设计的策划师《因为香港面试官的一句话,我放弃港理工offer》。

还有自力更生,通过4年自媒体工作,终于攒够留学学费供自己出国的Y同学《当自媒体人4年,我赚够了去格艺的学费》。

......众多学生,理由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坚定走在自己路上。

基于个人选择来看大龄留学当然各有各的原因,旁观者也看得眼花缭乱。

但从宏观来看,一切都好理解许多。当生命长度拓宽,人们一生容纳新知识的需要,尝试新事物的可能也在变多。

比如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24年,我国人均寿命预期就从66岁变为79岁,而在最新数据中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的人均寿命都在79岁以上,上海高达82.56:

数据源: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图源:马克集数Data

人均寿命延长、退休年限延长,同时兼顾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又一轮信息化革命即将卷席而来的时代,单一的教育知识难以支撑如此漫长的职业生涯与应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剧烈变动。

对于大龄留学这批“事业小成”的人来说,他们对市场下一步发展更敏锐,也对个人能力看得更清晰。为此往往会在自我判断需要进修的阶段,通过升学也好、课外学习也罢,进行自我提升。

留学不过是综合考量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投入与产出、机会成本后做出的选择。

同时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让更多不同的思想百花齐放,人们开始有勇气在面对社会需求所指向的那条“康庄大道”时,遵从内心的声音去做选择。

比如有人选择不婚不育,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也有人开始“重新把自己养一次”,实现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渴望;还有人成为父母后与鸡娃和解,认为鸡娃不如鸡自己,奔赴香港读硕为孩子争取一个高考轻松些的机会。

图源:香港01新闻

所以选择哪有对错呢?

聊最后,康石石想起在鲁豫对话窦文涛《聊聊我们的30年》漫谈中的一段对话,窦文涛提到年轻时一个月100元也很快乐,赚多少钱享受多少钱的生活,更重要是当下的状态与快乐。

有人评价“还是因为他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没有见过真正的生活”:

当然这个观点也在社交媒体平台引起不少讨论 图源:小红书讨论之一

在这个观点的讨论中,热评有句话康石石十分赞同,也想在最后送给大家,希望你能坚定你想要的生活,坚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勇敢出发感受新的可能,毕竟:

这世界只有一种生活——那就是你正在过着的生活。

如果你对艺术设计感兴趣,或者想了解艺术留学、保研、求职或读博,欢迎向我提问: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