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第九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舟山主会场,现年65岁的舟山籍艺术家娄晟才通过拼贴、缠绕等手法创作的一组艺术作品获赞无数。
潮新闻客户端 竞舟新闻记者 姚舜妤 记者 俞刘东
利用贝壳、渔网、漂流木这些海洋废弃材料,可以构建怎样的奇幻图景?
近日,在第九届全国净滩公益活动舟山主会场,现年65岁的舟山籍艺术家娄晟才通过拼贴、缠绕等手法创作的一组艺术作品获赞无数。
(视频来源:竞舟新闻)
这些作品以“海洋”为母题,通过岛、礁、舟、鱼、鸟等轻松有趣的形象表现海洋的梦幻和诗意,承载着作者对海洋生态的关注,也让观众在美学体验中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我出生在嵊泗,从上海退休后我回到舟山,了解到环保志愿者们开展的净滩活动,一股感动涌上心头。我要用捡来的海洋垃圾,通过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传递对家乡的情怀,动员大家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娄晟才说。
海洋:灵感之源
出生在舟山泗礁列岛的娄晟才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蔚蓝色童年。抬头便可观日落月升、沙滩夕照,侧耳就能聆听渔舟晚唱、潮涨潮落,海洋为他播撒了一颗美育的种子。
“我从小就爱画画,但那时候学校的美术教育资源很匮乏。学校有美术课,但老师大多是师范学院出身,并不是美术领域的专才。”娄晟才说,很长一段时间,他对美术的理解较为浅显,对自己的发力方向也很不明确。
后来,在嵊泗县文化馆,他因为工作关系接触到很多大牛,跟着学了不少东西。“那时原中央美院副院长罗工柳在嵊山休养,还有画家全山石、中央美院的一些学生等也都曾到嵊泗进行采风。”
娄晟才这才将自己的创作主题定为“海洋文化”,“一来这是我最熟悉、热爱的,是舟山的特色;二来海洋文化在艺术上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比如舟山渔民画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
1988年前后,娄晟才进入教育系统,开启艺术教育生涯。后来他前往上海发展,一去便是20余年。在上海,他依旧深耕美育工作,是上海市美术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也曾主导上海市学生“超级景观秀”美术比赛等。
作为画者,他的不少作品曾在美国、巴西、日本、香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展出。
2019年,“海之清凉——娄晟才看海艺术作品展”。受访者供图
娄晟才希望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的依恋及对美的追寻。因而,岛、礁、舟、海总会出现在他的画作中。娄晟才每年都会多次去海岛写生,“若不身临其境的写生,是很难将海洋真正的气势与魅力融入于作品之中的。”
退休后,娄晟才回到舟山长峙岛定居,但仍往返于上海与舟山之间。他说,“上海有很多艺术交流活动,我常去做评委、开讲座;舟山则有我最熟悉的大海,这里能给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家乡:用情呵护
回到舟山后,娄晟才在继续创作的同时想要找到一个重新认识和拥抱家乡的方式。
今年前几个月,娄晟才跟着舟山的千岛海洋公益团队去朱家尖、岱山等地净滩,“捡回来的塑料片、渔网、浮标有一种被大海‘打磨’过的沧桑感,我萌生了用海洋垃圾创作艺术作品的想法。”
娄晟才不仅自己去,还拜托舟山以外的朋友和学生也关注海洋垃圾问题,鼓励他们也参与净滩,如果发现了适合艺术创作的材料,就打包寄给他。
娄晟才参与净滩。受访者供图
在娄晟才的工作室里,海洋垃圾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被海浪冲刷得泛白的渔网,与3D打印的鱼形构件结合,成为立体“浮雕”;色彩鲜亮的塑料片经过剪裁拼接,化作灵动的“深海鱼群”;甚至连矿泉水桶的提手、鸡蛋网兜的扣子这样的生活垃圾也能成为艺术装置的一部分。
娄晟才说,他的创作,始终遵循“化废为宝、以美传意”的理念。“很多人觉得净滩只是‘捡垃圾’,然后将捡来的垃圾回收处理。可我想通过艺术,让大家不仅能看到海洋垃圾背后的生态问题,也能看到‘丑’可以转化为‘美’。”
娄晟才奔走在海洋保护公益活动一线。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很多艺术家利用垃圾做大型的装置艺术,娄晟才选择将海洋垃圾做成美术小品,单件作品体量不大,小巧精致。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小品化的做法比较特别的同时还方便携带到各地循环展出。”
作为一名艺术家,能亲身参与到海洋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并产出一系列主题作品,娄晟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艺术不应该只放在展览馆里,更应该走进生活、走进教育,成为推动生态保护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娄晟才已有在长峙岛设立新艺术工作室的计划,将长期开展公益活动,以海洋垃圾艺术与美育、生态教育结合的方式,让更多孩子建立起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