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年前,她亲手栽下的那棵建校纪念雪松,如今已亭亭如盖,与教学楼并肩而立,枝叶间仿佛仍回响着她温婉的上海口音:“只要家乡好,铜钿出得再多也值!”
张爱芳女士(左)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学校供图
秋阳漫过镇海区仁爱中学的校园。教学楼前的电子屏上,张爱芳女士生前捐资逾1250万元人民币、10次访校的珍贵画面,正慢慢滚动播放着。
28年前,她亲手栽下的那棵建校纪念雪松,如今已亭亭如盖,与教学楼并肩而立,枝叶间仿佛仍回响着她温婉的上海口音:“只要家乡好,铜钿出得再多也值!”
2025年8月,香港维多利亚港晚风轻柔,却悄然带走了这位令人敬爱的长者——浙江省爱乡楷模、宁波市荣誉市民、仁爱中学捐建者张爱芳女士,享年95岁。
张爱芳女士的一生,是“仁”与“爱”的具象化书写——
她以女性之柔肩,承家国之大义;以商人之妻的身份,行教育家之伟业;以异乡漂泊之身,筑故乡希望之基。
她虽非政要,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一方教育格局;虽非巨贾,却捐资逾千万不求回报;虽不善言辞,却用28年的坚持,让“仁爱”二字扎根校园。
仁爱中学落成典礼,张爱芳女士(左六)为学校剪彩。学校供图
根在镇海:战火中埋下的乡愁种子
张爱芳,原名蒋爱芳,1930年生于上海南市咸瓜街一户药材商家庭。
父亲蒋静波开设“保丰参行”,乐善好施,常济邻里,家风淳厚。虽生于繁华沪上,她的根却深扎在宁波镇海蛟川街道五里牌村——那是祖辈耕耘的土地,也是日后她倾注深情的故乡。
她的丈夫张济仁与兄长张济民,是镇海贵驷王家桥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2岁的张济民与11岁的张济仁随母避难回乡。战火纷飞中,故乡的年糕汤、压岁钱、新衣裳和淳朴乡音,成了兄弟俩灰暗童年里最温暖的记忆。
后来,张济民在自传《梦的追求》中写道:“逃难的压抑一扫而空,真是开心极了。”这段经历,悄然埋下日后“报桑梓”的种子。
张爱芳与张济仁实为表兄妹,青梅竹马,情深意笃。1950年前后,夫妇二人随时代洪流辗转广州、香港,后赴日本,协助张济仁兄长张济民经营“日独药品株式会社”,代理德国先灵药业药品。彼时日本战后萧条,百废待兴,张氏兄弟以宁波人特有的韧劲与敏锐,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地。1970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百亿日元,跻身日本同行前列。后转往美国、香港等地发展。
张爱芳女士虽为“主内”,却非寻常妇人。她自学日语,操持家务,更常下厨做烤麸、汤圆等宁波菜,慰藉丈夫思乡之胃。两个儿子张惠康、张惠正均毕业于美国名校,儿媳瞿璐璐、Glenda亦才德兼备,家族和睦,教育有方,皆源于她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
仁爱之名:一座学校的诞生与成长
2007年,张爱芳女士(中)与张惠康、张惠正夫妇参加仁爱中学十周年校庆。学校供图
张济仁先生生前常言:“若有机会,当为家乡做点事。”
1990年代中期,浙江省启动重点中学评估,镇海中学初中部需剥离,镇海城区亟需新建一所优质初中。彼时,包玉书兄妹捐建的镇海区龙赛中学已初具规模。一次回乡省亲参观中,包玉书先生半开玩笑地对张爱芳女士说:“你若也建一所,龙赛就有姐妹学校了,两家比比看!”
一句戏言,点燃了张爱芳女士心中久藏的火种。她当即回应:“要建,就要建个好学校!”1996年底,800万元人民币建校资金一次性到位,效率之高、诚意之笃,令人动容。
1997年4月,学校奠基;1998年6月,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校名取自张济仁之“仁”、张爱芳之“爱”,曰“仁爱中学”。这不仅是名字的组合,更是精神的融合——仁者爱人,爱者济世。
1998年10月,学校落成典礼上,张爱芳女士携家人出席,亲手种下一棵雪松,并追加100万元设立“仁爱奖教奖学基金”。此后,她几乎成为学校的“编外校长”:2000年捐50万元人民币助信息化建设;2002年校庆五周年,见学校扩建、设施更新,当场决定再捐100万人民币;2007年十周年,又捐200万人民币用于奖优助困;2015年第十次到访,见橘树硕果累累,她笑称“育人如种树,十年方见果”。
据统计,张爱芳女士为仁爱中学累计捐资逾1250万元人民币。数字背后,是她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笃信,更是对丈夫遗愿的深情践行。
低调行善:于细微处见真章
张爱芳女士题字《布仁爱生 教书育人》。学校供图
张爱芳女士行事极低调,常叮嘱校方:“不要搞仪式,不要让我上台讲话。”十多年来,她在全校师生面前正式发言仅两次——一次颁奖,一次五周年校庆。校方为让她“愿意讲”,需模拟她语气、思想,逐句念稿,直至她点头微笑。这份“不习惯”,恰是她不慕虚名、只重实效的写照。
2008年,她赴宁波参观杭州湾跨海大桥,本不欲惊动学校,后思及“既然来了”,才悄悄联系校领导了解近况,且自订酒店,不添麻烦。2007年十周年校庆前,她专程飞日本邀包玉书先生,又辗转港沪,只为在校庆前将200万元人民币汇入账户——“我不能只口头承诺”。
她善解人意,宽容大度。大儿媳瞿璐璐常用上海话感慨:“我婆婆老开明咯,待人老有得爱心。”2007年校庆,她特意携小儿媳Glenda同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她虽不善言辞,却以行动诠释“负责”——曾因仁爱中学校长调任他职,担心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向相关领导“提意见”,要求“配好校长”。镇海区外某捐赠项目管理松散,她怒斥:“难道我们不来,你就可以这样吗?”从此再未踏足。
她心怀悲悯,默默行善。曾见报载癌症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便匿名汇款;自己生活俭朴,忙时吃一碗方便面了事。外甥媳许知止教授评价:“她从不看不起穷人,而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仁爱中学缅怀张爱芳女士。学校供图
如今,张爱芳女士的爱与精神仍在延续:大儿子张惠康与儿媳瞿璐璐伉俪追随母亲脚步,通过“Konglu奖教奖学基金”持续为仁爱中学注入力量;无数曾受她善举润泽的学子,已成长为医生、教师、工程师、创业者……即便未曾与她谋面,他们也在“仁爱”的沃土中读懂爱人、爱乡、爱世界。
今日的仁爱中学校园里书声琅琅——这正是她用爱与奉献谱就的最美乐章。
张爱芳女士虽已远去,但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学校的史册上,她的精神滋养着每个学子的心灵。
来源:甬派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