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三场!国家级赛事频频“牵手”这座小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0:42 1

摘要:9月10日至24日,短短半个月内,2025中国万水千帆赛江西泰和站(10日—16日)、2025年中国•泰和铁人三项精英赛(20日—21日)、2025第十三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泰和站(23日—24日),三场高规格赛事接连落地泰和。

9月10日至24日,短短半个月内,2025中国万水千帆赛江西泰和站(10日—16日)、2025年中国•泰和铁人三项精英赛(20日—21日)、2025第十三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泰和站(23日—24日),三场高规格赛事接连落地泰和。

三场赛事吸引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80支顶尖队伍、700余名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从2024年万水千帆赛首秀出彩,到环鄱赛连续两年入驻,再到铁人三项初次亮相,顶级赛事为何“偏爱”泰和?

千帆赛。

从“谋赛事”到“保赛事”

泰和地处赣中南,境内水系发达,赣江穿城而过,水流平缓、水质清澈、水域开阔,为帆船帆板、铁人三项的游泳项目提供了绝佳的天然水域条件。

同时,泰和周边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地势起伏变化,非常适合自行车赛事,能让选手在竞技过程中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依托优渥的赛事环境,泰和县积极与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等国家级体育组织沟通合作,主动争取赛事落地。

“赛事办到哪,服务跟到哪,问题解决到哪。”这是泰和县在筹备2025年三大赛事时,当地政府常提的一句话。早在2024年底,县里就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泰和水上运动季筹委会,未雨绸缪谋划赛事服务保障工作。

为给万水千帆赛找一块“最合适的江面”,县教体局带着团队沿着赣江泰和段跑了11个点位,白天测水流、观风向,晚上查水文数据、画赛道图纸,最终选定南门渡口水域——这里江面宽700余米,水流速度稳定在每秒1.0米,刚好符合帆船赛事标准。

选手游泳上岸。

确定场地后,增设临时停车区及200余个临时停车位,保障赛事车位;提前清理江面漂浮物,组建救援小分队,巡游比赛水域;对赛事道路进行隐患排查和修复,在岸边搭建临时厕所和休息棚;沿着赛道架设3条应急供电线路,组织增设1条网络专线,确保赛事直播和设备用电用网万无一失。

国际自行车赛项目的路线跨城区、穿乡村,协调难度更大。县政府专门召开线路沿线乡镇和部门协调会,要求“既要保障赛事顺畅,也要尽量不影响群众生活”。

为规划自行车赛道,相关部门多次实地勘察,避开学校和菜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在赛道两侧设置临时隔离栏和指示牌;比赛当天,440余名交警提前3小时到岗,分段疏导交通。107公里长的赛道上,一道由志愿者构成的“人墙”是安全与秩序的最强保障。

“以前总觉得国家级赛事离我们很远,没想到政府这么用心,把细节都想到了。”家住南门渡口附近的居民王大爷说,比赛前几天,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告知赛事时间和注意事项,倡议居民当文明观赛员,大家不仅不觉得麻烦,反而盼着赛事早点来。

赣鄱赛现场。

从“办好赛”到“服好务”

如今,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到帆船、铁人三项、自行车等运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当地还成立了多个体育俱乐部和协会,组织开展体育培训和赛事活动,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交流和竞技的平台,也培养了一批本土体育人才。

9月15日清晨5时,万水千帆赛船员驻地——泰和县文信国际花园酒店的后厨已经忙碌起来。“船员们比赛耗体力,早餐得有荤有素,还要符合不同口味。”酒店沈经理指着特色菜单介绍。一方院子等12家特色餐饮店,携手为参赛选手提供专属优惠:凭本届赛事参赛证,消费即可享受八折优惠。

为让运动员“住得舒心、比得安心”,县里筛选了5家符合接待标准的酒店,组织服务员参加礼仪和应急培训,在每个酒店安排1名联络员,24小时响应需求。

赛场外的服务同样暖心。在铁人三项赛终点,志愿者尹家鸿正忙着给完赛选手递毛巾和饮用水。“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县里招募志愿者,立马就报了名。”尹家鸿说,和他一起的还有200多名志愿者,有学生、企业职工,还有医护人员,大家提前接受了急救、引导等培训,比赛当天凌晨5点就到岗,“看到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笑容,再累也值了”。

医疗保障是赛事安全的“生命线”。泰和从县人民医院、中医院抽调42名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在三大赛事沿线设置5个医疗点位、服务中心,每个医疗点配备急救箱、除颤仪和救护车,3辆救护车跟着自行车赛道移动,确保“3分钟内到达突发情况现场”。9月21日,在铁人三项赛中,一名选手在长跑阶段突然体力不支,骑行医护人员不到2分钟就赶到,及时为他补充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待选手恢复后,还陪他慢慢跑向终点。

“没想到一个小县城的服务都这么专业,比有些大城市的赛事还贴心。”赛后,一名来自北京的选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点赞泰和“把服务做到了运动员心坎里”。

参赛选手签名。

从“一场赛”到“一座城”

泰和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既有 “中国乌鸡之乡” 的美誉,也有天湖山、白鹭湖等自然景观以及槎滩陂等人文景观。

举办国家级赛事,是泰和县推动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赛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赛、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体育竞技的同时,领略泰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9月24日,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泰和站落幕当天,蜀口生态岛景区迎来了今年第15万名游客。“以前知道蜀口岛的人不多,自从去年办了万水千帆赛,现在周末来玩的游客比以前多了三倍。”景区讲解员小谢笑着说,很多游客都是看完比赛来岛上逛一逛,尝尝泰和乌鸡宴,买点本地的蜀口茶叶和蜜桔。

赣鄱赛开幕式西平锣鼓非遗表演。

赛事带来的“流量”,正在变成泰和发展的“增量”。数据显示,9月全县酒店入住率达82.8%,较去年同期增长13.6%,泰和乌鸡、泰和早酒、果蔬等特色产品销量同比增长30%。

更深远的影响藏在城市的细微变化里。为迎接赛事,县里提升改造城区主要道路,新增3处口袋公园,在赣江岸边修建2.5公里健身步道;赛事结束后,这些设施成了市民的“福利”。“以前想锻炼没地方去,现在出门就能走步道、看赣江风景,日子越过越舒心。”家住滨江外滩小区的居民李阿姨说。

赛事也让泰和的“名气”越来越响。2025年三大赛事期间,有4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来泰和采访,赛事直播累计观看量超2亿人次。“第一次知道泰和,是因为看了国际自行车赛的直播,这里山清水秀,太吸引人了。”来自浙江的游客吴先生说,他特意带着家人来到泰和,不仅看了环鄱赛,还去了快阁、白口城遗址。

市民挥旗为选手加油。

如今的泰和,正把赛事的“一时热”变成发展的“长久红”,还计划在赣江岸边建设水上运动基地,把蜀口生态岛打造成集赛事、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同时,鼓励企业研发运动装备,开展青少年游泳、自行车培训,让体育真正融入城市血脉。

赣江潮涌,见证着泰和的变迁;赛事激情,点亮了小城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赛事选择泰和,当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泰和,这座小城正以体育为笔,续写着“以赛兴城、以赛惠民”的新故事——这,或许就是顶级赛事频频落地泰和的最好答案。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