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的小董和冬子,是美食圈里的 “胡同搭档”,专爱找犄角旮旯的小馆子。
"零门槛、随手拍、边吃边赚"
这是很多人对美食博主的想象。
可真踏入这行才会发现,镜头背后远不止品味美食那么简单!
直到我们和几位“腰部”博主聊了一下,揭开了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北京的小董和冬子,是美食圈里的 “胡同搭档”,专爱找犄角旮旯的小馆子。
几年前开始拍探店视频,凭着广东腔配北京话的幽默点评,圈了十几万粉。
粉丝刚过万时,就有商家找上来,起初更像是 “置换”。
免餐费让他们随便吃,偶尔给三五百费用。
第一次接付费广告,俩人兴奋坏了,哪怕 “恰烂饭” 也愿意。
有回接了家海鲜馆推广,399 元的 “四大盘” 套餐。
看着是新鲜的食材,但是去吃了之后,一点也不新鲜,口感也不好吃。
明明不值这价,但拿了 1000 块广告费,俩人还是对着镜头猛夸 “新鲜”。
更常见的是预制菜这一方面,他们探过一家 69 元自助披萨店。
所有披萨都是冷冻的,加热后榴莲味齁甜,香肠披萨的萨拉米硬得嚼不动。
还有家菜馆,看着菜量大又便宜,后厨却全是加热料理包。
“吃人家嘴短,拿了钱只能硬夸。”
冬子说,当时满脑子想辞掉工作做专职博主。
一个月得接 10-20 条广告才凑够一万块,根本顾不上良心。
不过现在粉丝多了,广告费涨到 5000-10000 元,俩人才开始挑商家。
先试吃再推广,还帮没钱的小馆子免费宣传。
“之前一个月 12 条广告、2 条原创,粉丝看烦了,我们也没灵感。”
冬子坦言,“恰烂饭” 只是过渡,现在更想靠好内容接优质广告。
和小董、冬子比,雯子算 “幸运儿”。
长相像倪妮,还是专业甜点师,能精准点评食材好坏。
一年就攒了 20 多万粉,单条广告报价 3 万。
她的视频主打 “吐槽网红店”,犀利又专业。
粉丝跟着她买很少踩雷,平台也愿意给流量。
最开始雯子对广告没兴趣,直到自掏腰包探店越来越费钱。
去趟饭店测评就得花一两千,长期下来扛不住。
老公劝她接广告补贴成本,她干脆定了 “高门槛”。
5000 粉时就喊价 5000 元,不接置换,想靠价格筛选优质商家。
可接了广告才发现,不少商家的钱更像 “封口费”。
有回网红奶茶店找她测 5 款新品,给 8000 元报酬。
雯子之前试过这几款,只觉得 1 款能喝,其他全该差评。
但商家是想让她 “嘴下留情”。
最终她给了 3 个好评、2 个中性评价,商家还想让她全改好评,被她拒绝了。
视频发出去,果然有粉丝留言 “是不是接广了”。
雯子比小董和冬子更在意粉丝,尤其是一路陪她的老粉,总怕 “说场面话” 丢了信任。
现在她把广告费涨到 3 万,一方面是筛选商家。
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得用更高的价格,弥补 “不能随心所欲吐槽” 的遗憾。
现如今,涨价这个选项,是能筛选出来不少不需要的内容。
不管是小董、冬子的 “先恰烂饭再择路”,
还是雯子的 “高门槛保初心”,都藏着美食博主的无奈。
想靠兴趣赚钱,难免要在理想和现实间妥协。
不接广告,自掏腰包难长久;接了广告,又可能丢了说真话的底气。
但说到底,粉丝愿意关注,核心还是看 “真实”。
偶尔接广能理解,可要是为了钱把良心丢了。
天天尬夸劣质产品,账号早晚也会失去吸引力。
毕竟,没人愿意天天看 “收钱就夸” 的广告机器,守住底线,才能走得更稳。
来源:米老鼠聊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