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面上打着给大家提供专业建议的旗号,实际上更多是给人情绪价值,让大家心里舒服了、爽到了,然后一部分人就愿意花钱买他的服务。
9月教育圈挺火的张雪峰,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大号都被禁关注了。
他工作人员说在“反省”,这话听着就挺暧昧,到底反省啥、反省多久,没说清楚。
我研究过张雪峰,他能火,核心就是当了千万家长和网友的“嘴替”。
表面上打着给大家提供专业建议的旗号,实际上更多是给人情绪价值,让大家心里舒服了、爽到了,然后一部分人就愿意花钱买他的服务。
他有两段话传播特别广,一段是说“新闻学专业没前途”,说这专业没技术含量、不好找工作。
另一段是劝高三学生“最后三个月努力,换一辈子回报”,本来想这两段话里肯定有啥专业干货,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全是情绪输出。
早十几年前,新闻学就业就不好了,新媒体起来了,传统媒体的铁饭碗也没了,这都是公开的事儿,随便问问都知道。
至于高三努力换一生回报,二十多年前我上学时老师就这么说,现在学历都贬值了,努力能不能管一辈子,真不好说。
可为啥这两段没啥技术含量的话能火?因为他帮大家发泄了情绪,就说新闻学那事儿。
很多网友对媒体有意见,觉得标题党、不专业,不管是不是新闻工作者的错,都算到他们头上。
张雪峰一说新闻学没前途,大家觉得出了口气,现在媒体一有标题党,网上就说“张雪峰又赢了”,不少人还因此粉了他。
劝高三学生努力那段也一样,小镇做题家都觉得高考能改变命运,现在学生没那么迷信高考了。
但张雪峰口才比老师好,说话又有感染力,很多家长都让孩子看他的视频,还说“这是千万粉丝的成功人士说的,你得听”。
对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外面的榜样确实比身边人管用,要是我上学那会儿有张雪峰,估计会被当成正能量偶像。
张雪峰还靠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给家长造了个梦,靠信息差,让孩子避开内卷,有个好未来。
这正好戳中了家长的痛点,中国式家长大多是自己不努力,让孩子努力,填志愿这事他们帮不上忙,心里就慌。
关注就业形势、分析专业好坏,本来是家长的活儿,孩子上初中就该开始做了。
可很多家长根本没心思弄这些,张雪峰一出来,他们觉得找到了捷径。
而且这样还能满足他们的控制欲,跟孩子说“专业是张老师帮你选的,肯定好,你得好好学”。
比起花心思规划,或者让孩子自己选,靠张雪峰省事多了,他想不赚钱都难。
但明眼人都知道,张雪峰哪有什么独家信息。
2015年他让学生报土木工程,2021年让报计算机,现在这些都成了他的黑历史。
就算他真有独家信息,以他的影响力,没多久大家就都知道了,也就不算独家了。
更何况,他一年给上万家长提供付费服务,那些所谓的独家信息,很快也会变成公开的。
如此看来,没有独家信息,想维持热度,只能靠情绪价值,前些年大家都鄙视文科生,觉得理工科好,张雪峰就踩文科捧理工科。
后来文科方便考公火了,理工科性价比显得低了,他又开始捧文科,他不是引领潮流,就是跟着潮流走。
KOL都有个两难问题,要提供情绪价值,就得跟着潮流走,可跟着潮流走,又说不出啥新鲜观点,给不了粉丝真东西。
对张雪峰来说,这选择很简单,就搞情绪价值,反正粉丝也不是真想要专业建议。
之前跟影视圈的朋友聊天,他们说这些年电影市场时好时坏,但票房好的电影,大多是当了观众的“嘴替”,帮观众说他们不敢说、不会说的话。
只要能给足够多有消费能力的观众当嘴替,票房就差不了,从这来看,张雪峰就像个打着专业咨询旗号的电影明星。
现在社交媒体就这样,专业价值和情绪价值越来越分不清,大家看着是买专业服务,其实是在买情绪满足。
不光教育领域,好多行业都这样,张雪峰这事,其实就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
他精准抓住了家长的焦虑,靠当“嘴替”火了,可没多少真材实料,他账号被禁关注,也给KOL们提了个醒。
希望家长们能理性点,别光靠别人给的情绪安慰,多花点心思给孩子做真正适合的规划。
也盼着平台能管管这些专业类KOL,让他们多输出点真东西,别总靠情绪营销混日子。
来源:壹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