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78级校友王建国,他上学时学校实验室条件还挺简陋,冬天没暖气,他和同学裹着军大衣做实验,手冻得拿不住笔就搓搓接着干。后来他参与了神舟飞船的材料研发,现在说起当年,总说“学校教的就是不服输”。这种劲头不是凭空来的,从建校那会儿就扎下根了。1920年刚创办时叫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20年在东北创办至今,已经走过105个年头。这所学校从一开始就和国家工业发展绑在一起,不管遇到啥困难,办学的事从没停过。
就像78级校友王建国,他上学时学校实验室条件还挺简陋,冬天没暖气,他和同学裹着军大衣做实验,手冻得拿不住笔就搓搓接着干。后来他参与了神舟飞船的材料研发,现在说起当年,总说“学校教的就是不服输”。这种劲头不是凭空来的,从建校那会儿就扎下根了。1920年刚创办时叫哈尔滨工程高等专门学校,老师学生加起来才一百多人,经费紧张到桌椅都是凑的,可第一届毕业生全去了东北兵工厂,没人挑拣条件。
抗战那几年最难,日本侵略者占了哈尔滨,学校没法待了。校长带着师生往南迁,先到大连,后来又去沈阳,一路上书本仪器用马车拉,敌机来了就躲进庄稼地,晚上点油灯备课。有位老教授在日记里写:“只要学生还在,黑板还在,课就不能停。”那会儿学生毕业,大多直接去兵工厂,有人说“学的本事就得用来打鬼子”,这种把个人和国家绑在一起的想法,一代代传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哈工大才算真正“喘口气”。80年代从国外请了20多位专家来讲学,现在的计算机学院就是那时打下的底子。有位留美博士回国任教,带回了机器人研究的新思路,当时实验室连台像样的设备都没有,他带着学生自己攒零件,第一个机器人“先锋一号”虽然走得晃晃悠悠,却是国内高校最早的机器人成果之一。现在学校的机器人团队在国际比赛拿奖拿到手软,可老教师说:“跟当年攒零件那会儿比,条件好了,但那股拼劲不能丢。”
这些年哈工大在航天领域的名气越来越响,去年航天工程学科连续8年排全国第一,还牵头建了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有网友说,现在高校都追排名、搞综合类,哈工大还守着工科老本行,值不值?其实这正是哈工大的特点,它不是不追新,而是把基础打牢。就像极地科考机器人,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32岁,带头人李教授就是哈工大自己培养的博士,他说“在这搞科研,不用想着走捷径,沉下心做三五年,自然有成果”。
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想考哈工大,听说功课重得很,每天泡实验室到半夜,身体能扛住吗?去年航天学院毕业生就业率98%,大多进了航天院所,用人单位抢着要,说“哈工大的学生上手快、肯吃苦”。这种“严”其实是给学生铺路,就像老校友说的:“上学时觉得苦,工作了才知道,学校早把‘硬骨头’嚼碎了喂给你。”
现在学校建了深圳、威海校区,年轻老师能选的地方多了,去年引进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张博士,就是看中了哈工大的科研平台,“这里能安下心做长期项目,不用追热点、赶论文,适合真正搞技术的人”。有人说哈工大地理位置偏,可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遍布航天、军工、重工各个领域,成了国家工业的“顶梁柱”。
哈尔滨的冬天冷,可哈工大的教室里永远暖和。老教授翻着校史,指着泛黄的照片说:“105年了,变的是条件,不变的是那份心气。”这种心气,可能就是哈工大留给中国高等教育最珍贵的东西。你们身边有哈工大毕业的吗?他们身上是不是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来源:钱林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