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说,你活得像个小孩子。我笑着抿一口茶,没有反驳。五十一岁的年纪,胸口却住着一个会为彩虹停留、相信橱窗里的布娃娃会在深夜窃窃私语的灵魂。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就像在深秋的银杏树下,固执地穿着一件印有通图案的卫衣。但我知道,这份不合时宜,恰恰是我对抗世界侵
朋友说,你活得像个小孩子。我笑着抿一口茶,没有反驳。五十一岁的年纪,胸口却住着一个会为彩虹停留、相信橱窗里的布娃娃会在深夜窃窃私语的灵魂。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就像在深秋的银杏树下,固执地穿着一件印有通图案的卫衣。但我知道,这份不合时宜,恰恰是我对抗世界侵蚀的最后堡垒。
上周,我独自去看了那部被年轻人挤满的动画电影。黑暗中,当主角为了一句承诺穿越山海时,我旁边的女孩在抽泣,而我,这个两鬓已染霜的中年人,眼眶同样温热。那一刻,年龄的鸿沟消失了,我们共鸣于同一种对纯粹的震颤。我渴望的爱情,大抵就是这般模样——它不是权衡利弊后的合伙协议,不是夜深人静时计算得失的冰冷公式,而是像孩童交换最珍爱的弹珠那样,仅仅因为我喜欢你,便愿意把整个世界的重量都托付出去。
或许你会觉得这过于理想化。是啊,生活早已教会我们柴米油盐的实在。我曾见过相亲市场上如同商品标签般的条件罗列,也听过太多都这个年纪了,还谈什么感觉的劝诫。世俗像个精明的会计师,试图为一切情感标上价码。可我记得邻居那位退休的老教授,每天傍晚都会推着轮椅上的老伴散步,时不时俯身在她耳边低语,老太太浑浊的眼睛里便会闪出少女般的光。那一刻,他们与任何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并无二致。爱,从来不是青春的专利,它是生命自始至终渴望的光亮。
所以,我选择勇敢地记录下这份心声,并非要向谁宣战,只是不愿再伪装。就像小时候,我会把心爱的糖果纸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里,那是独属于我的宝藏。如今,我把这些看似幼稚的渴望、这些对不掺杂质的情感的向往,一一写进日记,发在只有少数知己可见的网络角落。这是一种坦诚,对自己的坦诚。我写下依然会为一次默契的对话而心跳加速,写下依然期待遇到一个能一起看星星、聊毫无意义却无比快乐的天的人。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无畏。
有人问我,不怕被嘲笑吗?怕,当然怕。但比起被嘲笑的恐惧,我更害怕在沉默中,让内心那片小小的、彩色的岛屿被灰色的应该和常态彻底淹没。保持童心,不是拒绝成长,而是选择在见识过复杂与灰暗后,依然为简单和明亮的事物保留席位。它让我在菜市场为一朵形状奇特的云驻足,让我愿意相信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信任,恰恰是感受爱的最灵敏的触角。
五十一岁,人生过半。我比年轻时更清楚自己要什么。我要的不是一场热闹的黄昏恋来驱散孤独,而是一个灵魂能认出另一个灵魂的底色。我们可以一起在阳台种些无用的花草,可以分享一首老歌带来的回忆,可以在彼此面前,坦然展露那个不曾被生活磨平的、或许有些笨拙却真实的自己。这份渴望,与年龄无关,它源于生命对共鸣最本能的向往。
如果说这份记录有什么意义,那便是我想告诉每一个或许同样在某个年龄关口感到困惑的人:青春的莽撞或许已褪去,但追求真挚的勇气可以历久弥新。无论二十岁、五十岁还是八十岁,我们都有权利渴望并追寻那种让心灵为之颤动的纯粹连接。这并非幼稚,而是一种深刻的清醒,清醒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滋养生命的源泉。
所以,就让我继续以五十一岁的高龄,怀揣着这颗不合时宜的童心,继续渴望,继续记录,继续勇敢。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只是为了忠于自己内心那片,从未熄灭的、温暖而明亮的光。
来源:丰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