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孙涛年年上春晚,不是靠脸,是靠家里那位‘隐形导演’。”——这条弹幕去年除夕被点赞了七万多次,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那个总演“怕老婆”的小个子,背后真有个高能老婆。
“原来孙涛年年上春晚,不是靠脸,是靠家里那位‘隐形导演’。”——这条弹幕去年除夕被点赞了七万多次,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那个总演“怕老婆”的小个子,背后真有个高能老婆。
先说个冷知识:1995年《纠察》临播前三天,本子被毙,孙涛蹲在央视后门抽烟,李莉把剧本带回家,连夜把“女兵裙子被踩”改成“女兵敬礼踩掉鞋”,笑点翻倍,导演组才点头。
那年他27岁,第一次登上春晚,也第一次明白,自己不是天才,是娶对了人。
部队宣传队时期,孙涛一上台就结巴,台下战士笑成一片,他下来就蔫了。
李莉不劝,只递给他一张纸条:把观众当白菜,可白菜也会鼓掌。
第二天她拉他去菜地,真的让一排白菜当观众,他练到傍晚,菜叶被风吹得哗啦响,他突然不结巴了。
后来这个小技巧被他写成手账,扉页就夹着那张白菜地的门票——一张五分钱的旧车票。
很多人以为“贤内助”就是做饭带娃,李莉偏不。
她退居幕后,却把“幕后”搬到一线:孙涛每次彩排,她都坐在最后一排,拿手机拍全景,回家放给他看,哪块节奏拖了,哪个包袱没响,一条条标红。
孙涛说,那感觉像“被老婆公开处刑”,可第二年节目拿了三项观众最喜爱奖。
央视内部流传一句话:孙涛的剧本,最后一遍一定听李老师的。
再说女儿。
小姑娘小学三年级第一次登台,紧张得拽话筒,李莉没像别的星妈那样冲上去抱,只递给她一只旧无线麦,说:“你爸当年比你还怂,现在不也年年三十晚上给全国人民拜年?”孩子听完真就松手,大大方方把《小兔子乖乖》唱完。
去年她已进儿艺,排儿童版《红灯记》,导演夸她“气场稳得像爸妈的综合体”,网友扒出一家三口看话剧的路透,评论区一水儿:“这家人把舞台当客厅了。”
钱的事儿也值得一提。
孙涛商演报价不算低,可近五年他主动砍了六成,把空出来的时间拿去云南、甘肃给留守儿童演话剧。
路费、道具、伙食,两口子自掏腰包,李莉管账,一笔笔晒在微博,合计已超三百二十万。
有人酸“作秀”,她回:“那就当秀,能让孩子笑一场,门票我们买。”一句话把黑子噎回去。
业内给孙涛的标签是“零失误”,可他自己爆料,2018年差点“翻车”。
那年《提意见》有个梗需要现场递纸条,道具组拿错尺寸,李莉在侧幕条一眼发现,冲上去换了一张,镜头扫过只两秒,观众没察觉,却救了整场节奏。
事后导演组开总结会,专门把“李莉换纸条”写进应急预案,成了后台教材。
回看孙涛的春晚路,十七年连轴转,不靠颜值,不靠流量,靠的就是“有人兜底”。
网友总结:好老婆是“外挂”,李莉直接升级成“后台服务器”。
这话糙,理不糙。
换成普通人,谁不是每天在公司“直播”人生,回家有人帮你剪片子、补漏洞、写弹幕,第二天再上场,心里都踏实。
所以,别光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先看看“别人家的老婆”。
孙涛能熬成常青树,说穿了,是把婚姻当事业合伙,把老婆当联合创始人。
换到日常,一句“今天回来想吃什么”可能不如“今天汇报哪段我帮你顺顺”来得暖。
毕竟,春晚一年一次,日子天天直播,有人给你递纸条,才敢大胆往前走。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