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穿越封锁线而来的人民英雄白桐本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0:27 1

摘要:在如东县,白桐本烈士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关于白桐本的书籍、文章十分多。在这些文字中,对于白桐本如何来到苏中根据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从上海穿越日伪封锁线过江而来,一说是先参加八路军,然后转到新四军才到苏中的。持后一种说法的如,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

在如东县,白桐本烈士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关于白桐本的书籍、文章十分多。在这些文字中,对于白桐本如何来到苏中根据地,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从上海穿越日伪封锁线过江而来,一说是先参加八路军,然后转到新四军才到苏中的。持后一种说法的如,中共南通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1983年编的《江海奔腾•第一辑》载:白桐本在“1938年春节前与堂表姐周淑銮结婚,婚后第三天即参加了八路军,不久加入共产党。1940年秋,他随八路军某部南下,转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从笔者所见到的资料中,以此为最早。也就是说,可能是始作俑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一些持第二种说法的文章所写白桐本参加新四军之前就已经入党,这也与事实严重不符。这第二种说法,甚至误导了一些纪念馆、展览馆对白桐本生平的介绍。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纠正。

一些当年白桐本的战友的记述和亲人的回忆十分明确地支撑前一种说法,有根有据。

著名作家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著名作家王安忆之父)是从南洋归国参加抗日的华侨,他在为怀念司徒扬而写的《大江滚滚葬英雄》(载于万中原,张建儿主编的《新四军中上海兵》,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年出版)一文中说:

“1940年初,我从海外回到上海,本想先投考中法戏剧学校,然后作为一个诞生在南洋的华侨青年,到内地看看祖国神圣抗战的壮烈情景,并参加一点工作。抵达上海后,该校已经停办。吴天同志劝我到苏北,参加新四军。我住在复兴中路(当时叫辣菲特路)一幢洋房的亭子间。那是初冬时节,吴天对我说:‘这几天里有位内地同志来沪扩军,他会来安排带你走,你在家里等着。’”

1940年10月中旬,“我们同行的共5人,除了带路人司徒扬外,新兵还有闻名的画家、诗人、戏剧家许幸之,两位女同志黄杰和姚纫磊,前者去向不明,后者现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另一位是后来在反‘清乡’斗争中,威名传遍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敌寇闻风丧胆、人民无限爱戴,壮烈牺牲的英雄区长白桐本。”

“轮船在长江航行一夜,清晨抵达天生港,步行几十里便到新四军地区。”此行中,司徒扬将一本抗战剧集藏在热水瓶的瓶壳和瓶胆之间,躲过了日伪的检查。

“司徒扬一路上为我们雇用独轮车,安排住宿。”“我刚到服务团时,住在海安”。

从王啸平的文章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白桐本没有参加过八路军。

白桐本的服务团战友李明在《抗日英烈白桐本》一文中有如下的记述:

那是1940年的冬天。当时,我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前身为皖南军部服务团)驻扎在苏北盐城,常有各地青年前来参军。一天,我见到有个大男孩和俩姑娘,走进服务团团部。我注意到那个大男孩,模样很斯文,一脸学生模样,却穿一件旧棉袍,脚蹬圆口布鞋,看上去又邋遢又滑稽。我从登记表上知道,他叫白桐本,听我们团长说,他的父亲还是个天津富商,他从天津走了几百里路前来投奔新四军。

“富商的儿子怎么穿这么一件邋里邋遢的旧棉袍?”我好奇地问。

“不这么打扮,怎么通过封锁线?”团长说。

“那干吗要冒这份危险到这儿来吃这份儿苦?”

团长反问我:“那么你呢,你这个大小姐为什么来参军?还不是为了不愿当亡国奴!”

……

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家这么有钱,吃不完用不完,为何不在家继承父业,跑到这儿来受苦?”

毕竟相处了这么些日子,彼此熟稔,他对我也不藏着掖着。原来他的父亲虽然有钱,但是专横而且封建,非得强逼他与一位富商女儿结婚,他是为了抗婚才从家里逃出来的。经地下党介绍,他原本准备去延安,但是半路被日伪堵截,才南下转投了新四军。

我也将心换心,推心置腹地告诉他,我本也出身扬州名门,自幼受表兄胡绳及其弟妹影响,同情共产党,倾向革命。我家主持家务的祖母也是顽固不化,以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说什么也不让我离开老家随同省立扬州中学举迁到上海租界读书。幸得母亲支持,我一人跑到上海学习,不久遇到苏北新四军在沪招兵买马,就未想白桐本来不及等我说完,就高兴地问:“你说什么?胡绳就是你的表兄?” “怎么啦?”

白桐本高高竖起拇指,说:“他写的《辩证唯物论入门》,我读过,很有学问,原来是你表兄啊!”

你说奇不奇怪,就这么一个“胡绳”,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关系,仿佛我们两个早就认识一般,越说越投机。

一个多月后,因为工作需要,白桐本被调至如皋自卫总队,担任连指导员。我则仍与老乡在齐腰的河水中筑堤打坝。

此文见载于民族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编的《向父辈致敬,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与王啸平的记述可以互为印证。

1941年8月,中共如东县委决定白桐本同志参加丰西区委,时任丰西区委书记的顾斌在《人民英雄白桐本》一文中写道:

“白桐本同志,河南巩县人,1940年11月由江南来到苏中海安,后参加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

“1941年8月,如东县委决定白桐本参加丰西区委,当时我任丰西区委书记。县委于1942年调白桐本同志担任如皋县警卫团二连指导员,后又调马南区队任教导员。”

顾斌的文章载于江苏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老兵话当年•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白桐本在服务团的战友孙海云(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之父)的《你活在人民的心中》(载于《铁军轻骑兵——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江苏省文联、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一文写道:

“1940年10月中旬,在那黄桥决战胜利以后的喜庆日子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来到海安,住在韩国钧老先生的家里。11月4日晚,大家神采飞扬,集合在韩老的客厅里,热烈欢迎刚从上海来的知名人士许幸之先生和4位新同志:马来亚爱国的青年华侨,天津进步的青年学生姚纫磊、黄杰、白桐本。年方20岁的白桐本,就从这一天起,成为一名光荣的服务团团员、新四军军人,开始了他的新的革命生涯。”

“白桐本到了服务团,身心获得了解放。他被分配在剧团工作,却不善于演剧,但是服务团需要他。分工给他的舞台工作也是不可少的。大家对他的印象:一是埋头苦干,二是刻苦学习。……他的模范行为,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很快当了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负责剧团的日常生活管理。”

“由于白桐本在各方面表现较好,先后加入了青年队和共产党。”

“1941年8月,为了应付日伪军的空前大扫荡,领导上决定服务团全体人员暂时分散到如皋和东台县境,做群众工作。”

孙海云曾于1989年1月24日,来到如东县革命烈士陵园,凭吊老战友白桐本烈士。他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你活在人民的心中——怀念白桐本烈士》,后来转载于2018年3月19日的《南通日报》。

上述白桐本的几位战友的回忆中都说明,白桐本是从上海渡江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根本没有参加八路军。从下面白桐本的两位亲人的追述中,也能相互印证。

2014年“中原网”的记者采访白桐本的堂弟白朴本老人后报道说:在河南省巩义市城中心,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柏油大道,名为桐本路,这是为了纪念在苏中平原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勇士白桐本而命名的。白桐本出生在河南巩县,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奔赴苏北抗日战场,英勇善战威震敌胆,颇具传奇色彩,在苏、豫两地都留下了传世美名。他牺牲时,《解放日报》以“人民领袖白桐本”为题发表纪念文章,给予了极高的褒奖。

时值白桐本壮烈牺牲70周年,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深秋,中原网记者驱车来到巩义,拜访了白桐本的堂弟白朴本老先生。白朴本的家就在桐本路上,老人每天走在这条以亲人之名命名的大路上,百感交集。根据老人回忆可以知道:

白桐本,字梧村,1920年5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原巩县窟头村古桥庄(今巩义市河洛镇古桥村)。

堂哥少年时期就博览群书,尤其重视阅读进步书报,他还通过地下党找来《共产党宣言》学习。在北平志成中学上学时,白桐本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开始只是在街上发传单,后来还在街头巷尾举行演讲,把闲散人员聚集起来办讲座、办“夜校”。

“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白桐本成了其中的活跃分子和骨干人物。15岁的白桐本在游行队伍里跑前跑后地指挥,手持写着抗日口号的彩旗,一边散发一边高呼口号。“队伍里就数他最积极,家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要‘出大事’”。

白桐本18岁时,就读的天津耀华中学校长赵天麟被日伪当局残忍杀害。按捺不住满腔怒火,在地下党的支持下,他决心奔赴抗日前线,拿起武器去消灭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

“他从天津乘轮船,经上海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经组织介绍在海安地区参加了新四军,成了新四军一师政治部服务团团员,从此踏上了革命征途。”

……

来源:长江两岸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