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想高产播种“工作”要全面,不要只关注肥,还要注意3方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0:23 1

摘要:选种子可不是随便挑个品种就行,得跟着当地生态条件走。河南农科院的专家说得好,不同麦区得选 “定制款” 品种:北部冬麦区要扛冻抗倒春寒,中南部麦区得耐后期高温逼熟,长江中下游麦区还得抗湿防赤霉病。

秋分一过,9月下旬到10月份,北方种小麦的工作就开始提上日程了。

特别是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麦农们就该准备播种了。

其实播种是个系统活儿,肥料只是基础,这三个关键环节没做好,再好的肥料也白搭。

就像村里人说的,“肥是劲,种是根,整地是根本”,少一样都不行。

第一方面:种子选不对,肥再多也白给

选种子可不是随便挑个品种就行,得跟着当地生态条件走。河南农科院的专家说得好,不同麦区得选 “定制款” 品种:北部冬麦区要扛冻抗倒春寒,中南部麦区得耐后期高温逼熟,长江中下游麦区还得抗湿防赤霉病。

尤其这几年气候变化异常,北方麦区在种植小麦的选择上应该更加慎重!

种在旱地,就选抗旱耐瘠薄的多穗型品种,像 “晋麦 47” 这类老品种就很靠谱;水浇地可以挑增产潜力大的大穗型品种,这样才能让种子 “水土服”。

选好种子更要做好播前处理,这步能直接减少苗期病虫害。现在都提倡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尤其要防茎基腐病、根腐病这些土传病害,还有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

地块往年病虫害重发,就得选针对性的药剂配方,比如用咯菌腈 + 噻虫嗪的组合,实现 “一拌多防”。别嫌麻烦,处理过的种子成苗率能提高一成,冬前死苗率也会大大降低,这可是不花钱的增产招。

第二方面:整地没整好,等于给高产挖坑

秸秆还田现在是主流,但很多人粉碎不细、埋得不深,结果小麦出苗又稀又弱。整地得讲究 “碎、深、细、平、实” 五个标准,这是农技站年年强调的重点。

玉米秸秆要碎到 8 厘米以下,抛撒均匀,不能有大疙瘩;每隔 2-3 年就得深耕一次,深度至少 25 厘米,把秸秆全埋进耕层,打破犁底层。要是只用旋耕机浅翻,秸秆浮在表面,下雨一捂就发霉。

连年旋耕的地块土壤特别松,一定要及时耙平镇压,不然透风跑墒,种子根本扎不住根。有些农户图省事,旋完就播,结果麦苗根须飘在土里,大风一吹就倒。

稻茬麦区的农户更得注意,水稻收完后土壤湿度大,得先开沟排水散墒,千万别烂耕烂种。整地时要用 265 型旋耕刀,这种刀片刃口锋利,碎土效果比普通刀片好一倍,旋耕深度最少 12 厘米,确保上松下实,这样播种时才不会深浅不一。

很多人忽略镇压这步,播前镇压能让土壤紧实,种子和耕层泥土贴得近,后期抗旱抗冻能力都能提升。

第三方面:播种 “五适” 没掌握,好种好地也白搭

农业农村部强调的 “适期、适墒、适深、适量、适机” 这 “五适” 原则,是播种的精髓。

适期播种就是看温度,日平均气温 16-18℃时最适合,冬前能攒够 570-650℃的积温,麦苗才能形成壮苗。长江中游北部麦区 10 月下旬播,下游麦区得等到 10 月底到 11 月初。

别看着人家种就跟着种,有一年我们家就这样,结果种早了,当年入冬天气寒冷,冻死了一大片!

播晚了就得多下种子,每晚播 2 天每亩加 1 万基本苗,但最多不能超 30 万,不然苗太密容易后期倒伏。

适墒是出苗的关键,土壤相对含水量 70%-80% 最好,抓一把耕层土能成团,轻丢就散。墒情不够就提前浇水造墒,太湿就开沟散墒,稻茬麦区还要做好连阴雨的应对预案,比如提前挖好腰沟、边沟。

很多人不等墒情合适就抢播,结果要么不出苗,要么出苗后干旱枯死,反而耽误农时。

播种深度和播量更得精准。一般播深 3-5 厘米,墒好、播期晚就浅点,墒差、地力好就深点。播太深麦苗 “难产”,细弱不分蘖;太浅根系露在表土,冬天容易冻死死苗。

播量上,分蘖力强的品种每亩 13-16 万基本苗,分蘖力弱的 15-18 万,旱地得适当增加播量,保证基本苗数量。

播完后的镇压也不能少,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最好,随种随压。秸秆还田的地块,播后还要再压 1-2 遍,这样根系能扎得更深,抗旱能力自然强。

播种后 10 天左右要及时查苗补种,缺苗断垄的地方带水移栽补苗,栽的时候注意 “上不埋心,下不露节”。冬前再根据苗情镇压、化学除草,浇好越冬水,为来年丰收打基础。

小麦高产从来不是 “一肥独大”,选对种子、整好耕层、抓好播种细节,再配上科学施肥,才能实现一播全苗、壮苗越冬。今年播种时把这三方面做到位,明年的麦穗肯定又大又饱满!

来源:修不了树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