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下旬,西贝官方认证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的一段视频,成为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视频中,前西贝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店长刘某霞,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02年至2004年的特殊经历。一位内蒙古顾客多次光顾门店,曾提出“一碗羊肉汤和一碗凉汤但只付一碗钱”的要求,刘某霞接
一、事件全景:内部故事引发外部轩然大波
9月下旬,西贝官方认证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的一段视频,成为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视频中,前西贝北京六里桥旗舰店店长刘某霞,讲述了一段发生在2002年至2004年的特殊经历。一位内蒙古顾客多次光顾门店,曾提出“一碗羊肉汤和一碗凉汤但只付一碗钱”的要求,刘某霞接待后与对方结识。后来该顾客要去养老院,竟提出将北京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送给她。刘某霞称自己当时17岁,被这突如其来的“好意”吓到,最终拒绝了,此后两人失去联系。西贝客服坚称这是“真人真事”,且视频仅用于内部交流。然而,这一看似温情的故事,却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二、真实性质疑:离奇情节突破现实认知
“一碗汤换北京一套房”,如此离奇的情节,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许多人指出,这故事夸张程度远超现实,甚至超越了虚构短剧的想象力边界。当下,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短剧中常见夸张情节,像“女主一胎生99子”这类荒诞设定屡见不鲜。
在短剧《麒麟送子天降喜福》里,女主怀上“龙种”,临盆时“天降祥瑞”诞下99个儿子,婴儿被摞成“肥牛卷”运进皇宫,宫人还粗暴抛掷新生儿,令人瞠目结舌。
西贝作为知名餐饮企业,将这样离奇的故事标榜为“真人真事”,自然难以服众。更关键的是,刘某霞自述的时间线与年龄信息存在矛盾。她称2004年自己17岁,那么2002年开始在西贝工作时仅15岁,这无疑为故事的真实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童工争议:法律红线不容触碰
“童工问题”成为此次事件的另一大焦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二条进一步明确,童工是指用人单位招用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招用、介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
若刘某霞确实在15岁时就在西贝工作,那么西贝涉嫌违反劳动法规。即便用人单位声称不清楚员工实际年龄,也不能免除其法律责任。《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四条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必须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对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律不得录用。”这表明核查年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西贝在此事上难辞其咎。
四、行业反思:宣传应坚守真实与合法底线
西贝事件折射出当前企业宣传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在追求传播效果的同时,平衡情感传播与事实边界?微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反映了内容消费的新趋势。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这种“短快爽”的内容模式,正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传播策略。
然而,当企业过度追求传播效果而忽视事实基础时,往往会导致舆论反噬。真正有效的品牌传播,应当建立在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之上。正如微短剧行业自身正在经历的转型——从“流量狂欢”到“价值引领”,企业传播亦需以匠心打磨内容,以责任规范生态。目前,广电总局正计划制订《微短剧管理办法》,对“霸总”人设、“雷人”剧情进行纠偏,这为企业宣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贝的这碗“汤”,最终能否被消费者“喝下”,取决于企业能否以真诚回应公众关切。商业叙事可以温暖动人,但绝不能越过真实与合法的边界。企业讲述品牌故事本无可厚非,但当故事涉及违法嫌疑时,其传播效果必然适得其反。“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送我一套房”的故事,或许没有《麒麟送子天降喜福》那般荒诞,但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西贝客服再次确认事件为“真人真事”,可这或许已与汤无关、与西贝无关。
来源:中国千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