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城乡教育“立交桥” 泰山区“456”模式为优质均衡注入源头活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0:03 1

摘要:近年来,泰山区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基点,通过创新实施“四联五聚六融合”举措,形成“456”城乡教育协同新模式,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迭代升级,

近年来,泰山区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基点,通过创新实施“四联五聚六融合”举措,形成“456”城乡教育协同新模式,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迭代升级,构建起教育优质均衡新生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品质教育。

整合资源,构建“四联协同”互通体系。建立“四联协同”互通体系,从学校、教师、课程、教学四方面联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与教学质量提升。一是“1+N”帮扶织密资源网,让学校“联起来”。按照“位置相邻、资源互补”原则,探索构建“城区名校+农村薄弱校”结对共建机制,将城区17所优质中小学与农村53所学校联动,建立17个教育集团(联盟),形成“1+1”“1+N”结对帮扶模式,推行集团一体化管理,推动城乡教育资源深度融合。二是城乡双向交流促成长,让教师“联起来”。推行“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双向流动机制,三年累计选派500余名城区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安排农村教师定期在城区学校跟岗学习,全方位学习城区学校教学管理经验、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式方法,三年实现农村教师分批轮训全覆盖。三是智慧平台资源全共享,让课程“联起来”。搭建“城乡教育云平台”,城区名师借助云平台为53所农村学校每周同步授课。整合城区名校教学课件、影音资料、试题等教学资源12万份,面向农村教师开放选用,极大丰富农村学校教学素材。四是问题导向协同破难题,让教学“联起来”。实施课堂教学“四研四促”工作法,通过城乡教师共同研课标、研学情、研课堂、研评价,实现教学目标精准化、教学设计差异化、教学实施高效化、教学质量可视化。

多措并举,打造“五聚赋能”发展路径。依托“五聚赋能”发展路径,多维度聚合力量,有效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聚合优势,强镇筑基补短板。充分发挥乡镇驻地学校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先后确定三批省、市试点学校4所、试点乡镇5个,实现乡镇学校省、市级试点全覆盖。三年集中投入2.3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15所,改造提升农村学校9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二是聚合教研,驻校指导提质量。全面实行教研员蹲点驻校制度,开展“沉浸式”全过程指导,首批选派18名教研员下沉36所农村学校,通过“课堂诊断+教案重构+试题开发”三步法对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三是聚合品牌,名师引领促成长。汇聚省、市级教育专家资源,构建高端教育智库平台,引入“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乡村项目式学习设计”等前沿课程,开设“泰山杏坛·名师大讲堂”,目前已成功举办30期,培训骨干教师2200余人次,参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测评优良率达96%,培养农村市区教学能手160名、卓越教师68名。四是聚合目标,城乡联动缩差距。以城区名校为主体,组建“教学诊断共同体”,建立“城乡协同联盟”机制,实现考试教学目标统一、测试目标统一。城区名校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命题,同步考试,同步质量分析。2024年学业水平适应性训练,农村学校与城区名校试卷命题相似度达85%,农村学生备考更具针对性,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五是聚合特色,校本课程育乡情。建立优秀乡村课程遴选机制,积极引导村级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邱家店镇王林坡小学将乡村文化素材巧妙融入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开发《清泉故事》课程,成功获评省级特色课程。

协同创新,深化“六维融合”共赢格局。凭借“六维融合”共赢格局,从理念到实践多层面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与成果共赢。一是“双校长制”激发活力,推动办学理念融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试点成立6个教育集团联合党委,统筹集团学校管理,定期召开联合党委会议,研究确定成员校“执行校长”,与原“本土校长”组成双校长管理团队,实现集团学校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影子培训”提升活力,推动管理制度融合。选派农村学校中层干部赴优质结对校开展“沉浸式”跟岗研修,深度参与核心校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及师资培养等核心工作。近三年累计开展专题培训61场,覆盖农村教师1800余人次。三是“双师课堂”同步授课,实现优质资源融合。投资1380万元建成泰山区教育城域网,配备4K高清录播设备、智能互动终端,城区名师借助系统,每周开展远程直播教学120课时,覆盖农村学生超2万人次。四是“云教研”构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融合。平台设置“在线评课”“主题研讨”模块,农村教师随时登录平台,观摩城区学校教研活动,与城区教师交流互动。农村教师教学设计优良率从47%大幅提升至82%。五是“走教制”精准补位,实现学校师资调配融合。针对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统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成立“城乡走教团”,实行“一师多校、定时定点”授课,有效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科专业师资不足问题。六是“四挂钩”激励帮扶,促进教师队伍发展融合。推行教师交流“四挂钩”,即与培养培训挂钩,与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先树优挂钩,与教师待遇挂钩。2024年城区骨干教师支教人次同比增长65%,农村教师到城区分批交流轮训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城乡教师交流的良好氛围。(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付刚)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