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杀进长安当皇帝,被最信任外甥背叛,死后还要被百姓唾骂千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02 05:00 1

摘要:中国上下几千年,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每一次都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有这么一位起义领袖,他的名字鲜少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但他一生的起伏与悲壮令人惊叹。这个人就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同李自成、洪秀全等广为人知的人物不同,他没有“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响亮口号

中国上下几千年,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每一次都深刻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有这么一位起义领袖,他的名字鲜少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但他一生的起伏与悲壮令人惊叹。这个人就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同李自成、洪秀全等广为人知的人物不同,他没有“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响亮口号,也没有“天父上帝”之类的宗教旗帜,但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黄巢出生于公元820年左右的一个富裕盐商家庭,祖籍山东菏泽。小时候的黄巢聪颖过人,五岁的时候便能吟诗作对,当地人都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他的曾祖父黄辅曾任唐朝三品官员,父亲黄宗礼则继承了家族的盐商生意,家境殷实。

但世事难料。黄巢先后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公元855年,25岁的黄巢第二次落第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既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愤懑和不甘。

正史《旧唐书》中对黄巢的记载颇为简略:“巢少与仙芝贩私盐,颇读书,便骑射。”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既经商又习武的落魄文人形象。《资治通鉴》则记载,黄巢在多次落第后,曾一度转行做盐商,利用家族资源在淮南、江南一带从事私盐贩卖。唐代食盐专卖制度森严,经营私盐是重罪,但丰厚利润让许多人铤而走险,黄巢也因此积累了第一桶金。

在成为起义领袖之前,黄巢长期从事私盐贩卖活动,这不仅是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也是他后来能够迅速组织起大规模起义军的重要基础。《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唐自肃、代以后,盐法寝坏…私鬻者禁不能止。”当时全国每年官盐专卖收入达600万贯,而民间私盐交易量更是官方数倍,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地下贸易市场。

黄巢在这地下市场混的风生水起。他不仅熟悉各地盐道,还结交了不少江湖豪杰。《唐语林》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有一次,黄巢在江淮一带运送私盐时遭遇官军追捕,危急之际,他急中生智,将盐包投入江中,待官军围上来检查时,突然潜入水中,从另一处浮出,官军竟被蒙在鼓里。这个故事虽然未必完全属实,却生动展现了黄巢机智灵活的一面。

正是在私盐贸易中,黄巢积累了人脉和资源,也见识了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当时盐商既是暴利行业,也是风险极高的行当。稍有不慎,就可能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这些经历或许在他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发动起义,黄巢闻讯后立即响应,率领自己的人马加入义军。《资治通鉴》对此记载:“巢闻仙芝起,即率众数千会之。”这一年,黄巢已经55岁,在平均寿命不长的唐代,他已算老人,但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

黄巢加入后,王仙芝的队伍迅速壮大。《旧唐书》记载:“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足智多谋。在与官军的战斗中,黄巢常常能出奇制胜。公元876年,王仙芝欲接受朝廷招安,黄巢当众反对,两人从此分道扬镳。黄巢自立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开始了独立领导的起义。

黄巢的起义军被称为“草军”,这个称呼既体现了他们大多出身草根的特点,也暗示了起义军装备简陋的实际情况。《唐会要》记载,黄巢军“皆衣敝布,持木棒、竹竿为兵器”。《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黄巢军缺粮时,曾发明用黏土掺杂稻糠制作“土粮”充饥,虽然难以消化,但至少暂时缓解了粮草危机。

黄巢起义军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从山东起兵,南下江南,再西进关中,最后甚至攻入长安。《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黄巢军“流寇式”的作战特点:“所至之处,劫掠府库,焚毁文书,招募饥民,旋即他往,不治城邑。”

在与官军的战斗中,黄巢展现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公元880年,黄巢军攻入洛阳后,面对唐朝最精锐的神策军,黄巢采用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利用夜间突袭和大迂回包抄,打得神策军措手不及。据《旧唐书》记载,这一战黄巢军斩首万余人,缴获军粮二十万石,大大增强了起义军的实力。

然而胜利也带来了问题。随着占领地区的扩大,如何有效治理成为新挑战。《新唐书》记载:“巢既入长安,居含元殿,僭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但是黄巢的政权缺乏完善的行政体系,许多政策朝令夕改,引起百姓不满。更严重的是,随着战事不利,军纪开始涣散,甚至出现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无疑自毁长城。

公元883年,黄巢在长安的统治开始出现动摇。此时,唐廷利用沙陀族李克用的骑兵部队,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巢军食尽,出掠近郊,民皆闭户,巢怒,纵兵大掠,死者枕藉。”这段记载揭示了起义军由盛转衰的关键原因——后勤补给出现问题。

黄巢的决策失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李克用的沙陀骑兵突破防线时,黄巢本可以选择放弃长安,转入山区打游击,但他固执地坚守孤城。《唐会要》记载:“巢在城上,见沙陀兵势盛,谓左右曰:‘我起兵七年,未有败衄,今为小寇所困,何面目见故人!’”这种固执最终导致城破身败。

黄巢撤出长安后,起义军屡战屡败。《旧唐书》记载:“巢众溃散,巢走狼虎谷,为其甥林言所斩,献首于时溥。”《资治通鉴》则补充细节:“言负巢首谒时溥,忽自刎死。”这个细节暗示了林言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既是亲人又是仇敌,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唐朝的打击却是致命的。《新唐书·逆臣传》给黄巢的评价相当负面:“巢之起也,乘唐衰乱,剽掠州县,所至屠戮,无名之民多死焉。”但《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中肯:“巢虽亡,然唐室自此遂不复兴。”

民间对黄巢的评价则复杂得多。一方面,他确实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他反抗腐败朝廷的勇气也赢得部分民众的同情。在浙江、福建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黄巢的民间故事,比如他如何巧妙应对官军围剿,如何体恤百姓疾苦等。这些故事虽未必完全真实,却反映出百姓对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黄巢军中曾有不少文人加入,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花间派”鼻祖的韦庄。韦庄后来写下了著名的《秦妇吟》,从侧面印证了黄巢军进入长安后的真实情况:“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鲜为人知的是,黄巢起义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会要》记载:“中和四年,关中大饥,人相食,百姓流离,十不存一。”这场大饥荒固然与战乱有关,但黄巢起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客观上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黄巢起义后,唐朝政府不得不放宽对盐铁的控制,允许商人参与经营。《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朝廷以军用急缺,听民煮盐,于诸道置盐铁使。”这一政策调整,为后来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黄巢既不是纯粹的英雄,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暴徒。他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复杂人物。正如《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所言:“巢之乱,虽曰民不聊生,然唐室之衰,非一日之寒。”

黄巢起义揭示了一个历史铁律:当一个政权失去了自我修复的能力,无论多么强大,终将被历史淘汰。而每一次社会动荡,带来的不仅是破坏,还有反思和变革的力量。

在陕西西安的大雁塔附近,曾经发现过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冲天大将军黄巢于此”的残文。这块残碑虽不能完全证明黄巢确实到过此地,但至少说明了后人仍在传颂他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历史最真实的模样——在争议和遗忘中,留下值得后人思考的痕迹。

黄巢的一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挣扎与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黄巢,正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复杂注脚。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