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启示:如何从本质上打破思维枷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3:58 1

摘要:苍蝇被困在捕蝇瓶的原因不是 “能力不足”,而是陷入了 “思维陷阱”。它不是找不到出口,而是因为它从捕蝇瓶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误以为 “出口就在‘撞壁’的方向”(即 “通过更抽象的理论、更复杂的论证来解决问题”),却没意识到 “自己被困的原因,是误解了瓶子的‘结

你在哲学中的目的是什么?——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出飞出去的途径。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是他对 “哲学本质” 最生动的隐喻。

苍蝇被困在捕蝇瓶的原因不是 “能力不足”,而是陷入了 “思维陷阱”。它不是找不到出口,而是因为它从捕蝇瓶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误以为 “出口就在‘撞壁’的方向”(即 “通过更抽象的理论、更复杂的论证来解决问题”),却没意识到 “自己被困的原因,是误解了瓶子的‘结构’”(即误解了语言的语法规则)。

一、捕蝇瓶:思维陷阱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捕蝇瓶就是我们语言的语法形式给我们设下的思维陷阱。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边界与框架,这也决定了语言陷阱是思维的主要枷锁。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思考的方向和范围,都被语言的规则所限定。就像人在地图划定的范围内行走,超出地图的区域(“不可说的”),思维无法触及;而地图上的 “道路”(语法),则预先规定了行走的路径。

当我们把语言的规则等同于世界的本质时,思维陷阱与路径依赖便会产生。“捕蝇瓶”就是由语言和语法误用制造的 “思维枷锁”,导致我们无法洞察事物的本质,思考和行动偏离了正轨。常见的思维陷阱包括:

1、“名称必须对应一个‘实体’” 的路径依赖和本质主义陷阱

执着于 “所有名词都必须对应一个实体”和“所有概念都有统一本质”。

例如,幸福是什么实体?、人生有何意义?自我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而幸福这些名词不仅没有实体,而且也没有 “统一的本质特征”,而是由一系列 “相似特征” 和不同 “语法场景(使用场景)”构成。

例如,“幸福”的“语法场景”包括 “工作稳定”、 “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到向往的地方旅游”、“和家人温馨地团聚”、“考上理想的学校”等。

“意义”的“语法场景”包括“我达成了关键性的目标“、”我帮助了受灾群众“、”救助了小动物“等。

我们不能脱离具体使用场景去空谈这类没有实体的名词。

例如,不少人时常感到虚无、对人生意义感到困惑、或觉得自己不幸福,原因也往往在于陷入语言陷阱,脱离具体的场景,迷失在抽象概念、终极意义或宏大目标里。

当我们投入到那些让我们感到充实、有价值和幸福的具体活动(如爱好和成长)中去。或许就能在当下找到“意义”和“幸福“。

2、逻辑幻象和语言局限性陷阱

把 “语言的逻辑边界” 当作 “世界的存在边界”。

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而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这些问题超出了语言能 “有意义描述” 的范围(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语言只能描述 “世界内的事实”,而无法描述 “世界之外的意义”),却被当作 “必须回答的真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回归日常具体,将“世界之外的意义”拉回“世界内的事实”。

二、苍蝇:陷入思维陷阱的人

苍蝇就是陷入哲学困惑的哲学家、陷入人生困惑的我们。

传统哲学家们被“自我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折磨。他们像苍蝇一样,朝着瓶子的透明墙壁(语法幻象)不断猛冲,试图找到出口,找到一个终极答案,结果只能是精疲力竭,被困在瓶子里。

三、飞出去的途径:与具体场景结合

传统哲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 “探索世界的本质、寻找终极真理”。

维特根斯坦则认为大部分传统哲学问题和生活问题都是 “伪问题”,是由于我们脱离了日常具体语境、误用了语言和语法后所产生的幻象。

本质表现在语法之中。

维特根斯坦认为,事物和概念的本质并非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固定内在属性,而是直接展现在我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谈论它的方式之中。其实就是 “语法规则” 赋予的 “使用意义”,即语言在具体 “生活形式”中的使用逻辑。

事物或概念的意义,不是来自它对应的 “客观实体”,而是来自它 “如何被使用”、“与哪些场景绑定”、“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人们时常忽视了经验的具体使用场景,赋予它固定的属性,从而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

维特根斯坦提醒我们:思维陷阱时常来自语言的误用、“苍蝇”的困境来自执着于 “寻找终极意义”和“抽象概念 ”,我们要从对抽象概念的思辨中回归具体的日常实践,“捕蝇瓶的出口”就在这些“日常使用”中。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过精准地直抵事物的本质——语法(语言在具体 “生活形式”中的使用逻辑),不被表层框架(抽象概念绑架),从最基础的规则或要素出发破局,与第一性原理存在深刻的共鸣。

四、打破思维枷锁的方式:觉察语言陷阱

维特根斯坦并非提供了另一种更宏大的哲学理论,而是强调通过视角的转换,回归到语言的日常使用中,对语言陷阱进行觉察。仔细考察有问题的词语是如何在日常具体场景被使用的。例如:

受不少传统哲学家和心灵导师和影响,我们时常陷入这样一种思维牢笼(捕蝇瓶):“我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自己。 我们想象有一个固定不变、本真的“自我”藏在某处,我们的人生任务就是要找到它。

本质表现在语法之中。

维特根斯坦揭示了 “自我” 的本质和寻找“自我“的出口:“我” 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固定不变的 “实体”,而是 “我” 这个词在无数日常场景的语言使用集合。“自我”不是一个需要被找到的“事物”,而是通过行动和选择“显现”出来的“事实”的总和。

“我” 的意义,也只存在于具体的使用场景中,是与自己的行为绑定的 “功能角色”,是体验本身。而非一个脱离一切的 “纯粹自我”。

你的“自我”就在你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中逐渐形成和展现。当下才是体验的唯一载体,要成为“自己”,就要专注做好当下具体的事,而非期待“未来。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 “我执”,是因为把 “我” 这个词从这些具体的使用中抽离出来,误以为有一个 “不变的真实自我” 需要被认可、被保护。

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或焦虑,也时常在于“自我”脱离当下的使用场景、被过去和未来的使用场景裹挟,活在对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担忧当中。

而生命的意义和实相在当下,当下才是体验的唯一载体。

五、语言和语法,是多元化思维的基础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语言的 “唯一规则”,不同语言(如科学语言、日常语言、艺术语言),只有交叉重叠的相似性,无共同本质;本质表现在语法之中,扩展 “语法场景” ,就是丰富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扩展认知的边界;同一词语在不同场景中意义不同。

维特根斯坦以上的三大主张,说明了思维若被 “单一语言规则” 绑定,必然陷入固化,说明了直抵本质和培养多元化思维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语言和语法。

思维是一个人最大的枷锁,思维的枷锁往往是我们用语言和概念亲手搭建的。脱困和自由并非遥不可及,始于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束缚,回归日常具体,直抵本质;反省自己是否误用了语言和语法,并通过扩展语言和语法等方式,培养多元化思维。

来源:诺旗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