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看见这种疙瘩,就下意识地以为是“上火了”“长痘痘了”,于是抹点祛痘的药,甚至干脆不管,让它“自己好”。可几天过去,不但没消,反而越发红肿,痒得睡不着觉,甚至一挠就破,还反复发作。
很多人一看见这种疙瘩,就下意识地以为是“上火了”“长痘痘了”,于是抹点祛痘的药,甚至干脆不管,让它“自己好”。可几天过去,不但没消,反而越发红肿,痒得睡不着觉,甚至一挠就破,还反复发作。
你可能完全没想到,这很可能不是痘,而是——螨虫叮咬引发的疥疮或丘疹性荨麻疹。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别急,咱们慢慢讲清楚。
这类小红疙瘩,医学上叫做“虫咬皮炎”或“丘疹性荨麻疹”,是皮肤对某种虫子叮咬后产生的过敏反应,尤其在春夏之交的季节最常见。
关键是,很多人一开始根本没意识到是虫子咬的,结果误治误诊,把事搞得更糟。
先来说个真实案例。
广州一位32岁的上班族小林,最近突然发现自己肘部、腹部、大腿内侧起了许多小红疙瘩,奇痒难耐,还特别喜欢在晚上作妖。因为他正好熬夜加班,以为是“压力大、上火”,于是买了祛痘膏,结果越抹越多,痒到彻夜难眠。
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螨虫感染引起的疥疮,已经蔓延到了全身。医生说,如果再拖下去,会传染给家人,还可能引发继发性皮肤感染。
治疗后,他家所有的床单、被罩、衣物全都高温消毒,才终于控制住。
是不是感觉有点毛骨悚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潮湿、闷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你以为是“痘”,其实是“虫”。你以为是“上火”,其实是“感染”。
这中间最大的误区,就是不分清楚“痘”和“虫咬”。
那它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从表面看,这些虫咬的小红疙瘩和痘痘确实有些像,都是红红的、突出的、甚至会起小水泡。但细看之后,还是有几个关键不同点:
第一,痒感强度不同。
痘痘一般不太痒,除非发炎。而虫咬引起的小疙瘩,几乎都带有强烈瘙痒感,尤其在夜间明显加重。
有些人甚至痒到睡不着,挠得血肉模糊。
第二,分布位置不同。
痘痘多发于脸部、背部、胸口等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
而虫咬疹多出现在手臂内侧、大腿根、腹股沟、腰部、腋下等皮肤薄嫩或衣物覆盖的部位,这些地方正是昆虫喜欢叮咬的“温床”。
第三,发展过程不同。
痘痘一般是先出现粉刺,然后慢慢变成红疹、脓疱,过程较慢。
而虫咬疹多数是突然出现,迅速扩散,有时候一觉醒来就多了一片。
第四,处理方法完全不同。
痘痘用的药物如水杨酸、维A酸类,对虫咬疹几乎无效,甚至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炎症。
正确处理虫咬疹要用抗过敏药、驱虫药,严重时还需要外用糖皮质激素。
讲到这儿,你可能开始怀疑了: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被虫咬了?有没有办法判断?其实有一个简单但很实用的方法:回忆一下你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比如住过旅馆、换过床单、接触过宠物,或者房子有发霉、潮气重的迹象。
这些都是虫类滋生的“温床”。
如果家里多人同时出现类似的小红疙瘩,而且都特别痒,那就更应该警惕疥疮等传染性虫咬病。
疥虫虽然小得看不见,但它们喜欢在皮肤角质层中打“地道战”,一旦感染,就容易通过皮肤接触或共用衣物、床单传播。
那万一真的中招了,该怎么办?别慌。虫咬引起的皮肤病虽然痒得难受,但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可逆的,只要及时处理,就能控制。
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而不是自己胡乱用药。
第一步,停止使用祛痘类药物或刺激性去角质产品,尤其是含酸类的护肤品,避免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
虫咬疹本身就是一种过敏性炎症,越刺激越严重。
第二步,可以口服抗组胺药,比如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来缓解瘙痒,这些药一般副作用小,适合短期使用。
第三步,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等,可以快速减轻红肿和痒感。
激素药膏不宜长期使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四步,如果是疥疮或跳蚤咬引起的反应,可能需要使用驱虫类药膏,比如硫磺软膏、苯甲酸苄酯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杀死寄生虫,防止传播。
第五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彻底清洁环境!如果只是治了皮肤,但家里的虫源还在,那就像“割韭菜”,治一茬长一茬。
床单、被罩、衣服建议高温清洗并暴晒,地毯、沙发等软装部分也最好用吸尘器清理或喷洒杀虫剂处理。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以为只有农村、老旧小区才会有虫,其实现在很多城市家庭因为装修密封性好、通风差,反而成了虫类繁殖的天堂。
特别是养猫狗的家庭,宠物毛发中可能藏有跳蚤或螨虫,所以一定要定期给宠物驱虫,并保持家庭环境干爽、卫生。
不得不说,这种小红疙瘩虽然不致命,但它带来的困扰却非常真实——睡不好、挠破皮、留下色素沉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如果脸上也长了这种疙瘩,误认为是痘痘去挤、去抠,结果留下疤痕,后悔都来不及。
最后要提醒一句:如果疹子持续不退,或者反复发作,甚至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别自己硬撑,也别迷信偏方。
皮肤是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它发出信号,就别忽视。痘痘、虫咬、感染,每一种背后机制都不一样。
只有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不再这样”。
[1]杨志敏,刘洁. 丘疹性荨麻疹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22, 17(18): 146-148.
[2]张国俊,王晓燕. 疥疮的诊断与治疗[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3): 215-218.
[3]世界卫生组织. 疥疮和其他虫媒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指南[R]. 2020.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