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草书30年,前20年都白写了?惊现第三极!黄庭坚的草书第二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0:24 1

摘要:事实上,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真伪,早已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它并非黄庭坚所书。曹大民先生曾从六个方面(文字错谬、草法失误、笔势乖谬、用笔线质特点迥异于黄书、用笔轻佻浮滑、结体低俗丑陋、印章疑伪、钤印位置和排列诡异反常)举例论证,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续上)

事实上,对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真伪,早已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它并非黄庭坚所书。曹大民先生曾从六个方面(文字错谬、草法失误、笔势乖谬、用笔线质特点迥异于黄书、用笔轻佻浮滑、结体低俗丑陋、印章疑伪、钤印位置和排列诡异反常)举例论证,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曹宝麟先生在撰写《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时,认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山谷所书,只是觉得该卷 “圆转太多,与怀素的面目过分接近”,并评价其 “并不是黄氏最成功的作品”。曹宝麟还将此卷列为黄庭坚草书创作最晚的一件。

蹊跷的是,这件大型作品在山谷所有的题跋中,竟未留下丝毫信息,即便在同时代其他书家的题跋里,也不见任何踪迹。

按理说,黄庭坚在完成这件重要作品时,理应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所有这些,都让人疑窦丛生。

无论如何,《廉颇蔺相如列传》绝非山谷晚年的成熟之作,也不能简单归为早期草书。倘若它确实是黄庭坚所书,其创作时间最晚应在绍圣元年至绍圣二年之间,即山谷 51 岁左右,属于山谷中期草书的代表作品。因为此卷已多次出现两字或三字连属的情况,而此前其草书多为独草。此作笔法劲利,线条多为直线,尚未具备晚期草书线条的曲折多变,在章法方面,也没有晚期草书那种大开大合、摇曳多姿的特点。

4、《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

元符元年(1098 年)之后,山谷迁任戎州,途经涪陵,目睹 “长年荡桨,群丁拔棹” 之景,从而大悟笔法。故而此帖用笔随意且曲折,颇具意到笔不到的精妙韵味。试观帖中 “震荡中” 及 “万里日” 等字组,用笔的涩势与沉郁之力清晰可辨,而在直线条居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几乎寻觅不到这般笔意。实际上,这件作品已然标志着山谷草书自此迈入一个全新阶段。

种种信息显示,山谷在 54 岁前后真正领悟了草书的真谛。正如他在《书自作草后》所言:“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作太露芒角。” 可以说,《杜甫寄贺兰山钴诗》的创作,意味着山谷草书已收敛锋芒,潜藏气韵于内,倾吐内心情怀,从此踏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5、《黄庭坚诸上座帖全卷》

堪称山谷草书成熟期的经典之作,在其草书艺术成就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赉佑先生判定此帖为山谷于元符三年(1100 年)所书,当时山谷 56 岁。

在这件作品里,山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理念。他不仅史无前例地首次将楷书笔法融入草书创作,更开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空间布局之法。通过巧妙结合点、线、面,从字的 “行布” 之间寻觅 “韵致”,于笔画的聚散开合之中探求 “趣味”,而这一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于摒弃俗气。

在草书中,他将笔画间的引带处理得更为实在,还创造性地拓展了草书点画的内涵。不仅以点替代线条、借点来营造气势,更凭借点来增添趣味。例如帖中的 “行者” 二字,共有七点,若将 “者” 字的第二横也视作斜长点,那么这两个字就仅有一个长撇画。如此独特的草法,古往今来实属罕见。

从章法层面而言,此帖同样极具创新性。布局大开大合,字的排列纵横交错、颠倒有致,整体呈现出摇曳生姿的美妙形态。姜夔在《续书谱・草书》中,一方面指责山谷此举破坏了传统古法,另一方面却也不得不承认 “草法自山谷又是一变”。

事实上,此帖正是山谷在领悟草书三昧之后,主动摒弃因循守旧,追求 “心不知手,手不知心” 创作境界的一次重大实践成果。在审美追求上,山谷这种草书创作方式与他诗歌创作中 “以俗为雅” 的理念可谓异曲同工。山谷对自己所追求并达到的草书境界深感满意,自称 “龙蛇入笔”,还言道 “学书四十年,今夕所谓鳌山悟道书也”。

6、《李白忆旧游诗》

崇宁元年(1102 年)之后,山谷步入暮年。历经人生诸多忧患,看尽人世沧桑变幻,其心境愈发淡泊冲和。这一时期,他的草书艺术可谓达到了 “散僧入圣” 的至高境界,《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全卷》便是此阶段的经典力作。该作品不仅延续并发展了《诸上座帖》的风格,更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与深化。其最为显著之处,在于呈现出 “绳缠带绕,乱石铺街” 的独特风貌,在沉稳与畅快的融合上,相较于其他作品更胜一筹。

水赉佑先生判定此帖创作于崇宁三年(1104 年),此时山谷已年届 60 岁。

7、《刘禹锡竹枝词》

山谷曾借禅宗的 “木人之喻”,概括了草书进入至高境界后的独特体验:

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币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山谷的草书大多书写于纸张之上,唯独这件《刘禹锡竹枝词》写在绫绢之上。由于该作品没有标注创作年份,我们只能进行推测。大致应创作于他 61 岁之时,极有可能是山谷老人辞世前的最后一件草书精品。此外,此件作品后面所附行书的风格,与山谷 60 岁时书写的《范滂传》颇为相似,这也可作为佐证,表明其创作时间大约在 60 岁左右。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较为清晰地探寻到黄庭坚草书创作的发展脉络。其总体演进方向,是从草书创作的不自觉阶段,逐步迈向自觉阶段,最终抵达自由阶段。具体而言,是从字字独立、精到细腻的小草,朝着气象峥嵘、连笔畅达的大草发展;用笔从追求坚实干净,转变为注重变化与趣味;从着重单字结构的美观,发展到关注字群结构的整体美感;

关注点从线条的时间延续关系,转向点画的空间构成关系;创作方式由刻意安排,逐渐走向顺应自然;风格从造险求变,趋向冲淡自由;创作理念从追摹古人,发展为独抒心性。

若对山谷草书进行分期,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早期为青年至元祐末年,即从 23 岁开始学习草书至 49 岁。此时期的特点在于,黄庭坚在周越的指导下研习草书,专注于遵循规矩,创作处于一种非自觉状态。线条表现较为单调,结字恪守规范,章法平淡无奇,个人独特的语言与风格尚不突出。

中期自元祐末年至元符二年,即 50 岁至 55 岁。这一时期,黄庭坚通过自我反思,升华了对草书的认知,从而进入草书创作的自觉阶段。具体表现为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的起伏变化,草书中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笔趣,线条开始具备 “透脱”、“活脱” 的独特韵味。

第三个时期是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即 56 岁至 61 岁。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草书个性化语言,进入创作的自由之境。

具体体现为,在笔法的曲直、顺逆、虚实、连断、行留,结字的大小、妍拙、平险、收放,以及章法的聚散、穿插、颠倒、开阖等方面,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掌控能力,真正实现了沉着与痛快的完美融合,创作达到自然随意、浑然天成的化境。正如山谷自己所言:“年衰病侵百事不进,唯觉书字倍胜。”

黄庭坚现存于世的 7 件草书墨迹,恰好涵盖了这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典型的草书风格特征,都清晰地体现在相应作品之中。例如,早期以《花气诗帖》为代表,中期有《廉颇蔺相如列传》,晚期则首推《诸上座帖》。

黄庭坚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在 “二王”、张旭、怀素之后,汲取禅宗佛性论的思想精髓,对草书的空间构成关系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而这一诠释几乎具有颠覆性。倘若说 “二王” 确立了草书的规范,张旭、怀素开创了草书运动变化的法则,那么黄庭坚则创新了草书空间构成的秩序。

我们将《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黄庭坚诸上座帖全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全卷》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黄庭坚诸上座帖全卷》、《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全卷》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来源:大成国学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