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拼尽全力也留不住尖子生,现在政策托底,中考前50名全留下了!”豫西山区县一中校长王建军的感慨,道出了全国千余所县域高中的共同变化。2025年秋,随着教育部等六部门《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一场关乎全国近60%高中生未来的“县中保卫战”全面铺开
“县中保卫战”正式打响:60%高中生的命运,这次要被国家兜底!
“以前拼尽全力也留不住尖子生,现在政策托底,中考前50名全留下了!”豫西山区县一中校长王建军的感慨,道出了全国千余所县域高中的共同变化。2025年秋,随着教育部等六部门《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实施,一场关乎全国近60%高中生未来的“县中保卫战”全面铺开。从严禁跨区“掐尖”到数字资源下沉,从师资待遇倾斜到教学模式革新,一系列组合拳正在筑牢县域教育的根基,为千万农村和县城学子的人生托底。
失守的阵地:县中“塌陷”背后的连锁困境
“2014年至今,我们中考前30名留下的不足15%。”湖北某县中教务处主任李敏的话,揭开了县中衰落的冰山一角。在这场教育资源的虹吸战中,县域高中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形成了“生源流失—师资断层—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优质生源的“失血”最为致命。武汉大学社会学团队的调研显示,广东、河南等九省的县中普遍存在“尖子生被抢”的现象:省城名校通过夏令营、预录取等隐蔽方式提前锁定高分学生,甚至开出奖学金、重点班承诺等条件,让县中沦为“生源输送站”。河南北山县云雀中学的遭遇更具代表性,这所曾培养出全省高考第二名的学校,2014年文科近600名应届生中仅两人考上一本,且无一人跻身重点高校[__LINK_ICON]。生源质量的下滑直接打击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一位老教师坦言:“看着好苗子一个个走了,备课的劲头都弱了。”
师资力量的“断层”雪上加霜。县城财力有限,难以匹配城市学校的薪酬待遇,导致骨干教师持续外流。湖北某县中自2010年起,每年都有教师流向省示范高中,如今连招聘计划都难以完成。更严峻的是,年轻教师不愿来、留不住,不少县中只能靠临近退休的教师“撑场面”。这种师资困境直接传导到课堂,河南云雀中学近三分之二的文科学生仍依赖死记硬背,面对考查“活学活用”能力的高考题常感无力,甚至在文综考试中照搬“植树造林”等不适宜的课本答案[__LINK_ICON]。
教学模式的“僵化”加剧颓势。当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许多县中仍固守“苦教苦学”的传统。云雀中学在高二就结束全部课程,高三全年陷入三轮复习的机械循环,模考从每月一次密集到每周两次,学生每四周仅休息一天[__LINK_ICON]。这种以题海战术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在注重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的高考改革面前愈发失灵,陷入“越努力越迷茫”的怪圈。
经费与硬件的“短板”则让县中步履维艰。中西部不少县中的实验室设备还是十年前的旧型号,图书馆藏书更新滞后,更谈不上智慧教室、科创空间等现代化设施。这种硬件差距,让县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等能力培养上先天不足,与城市学生形成明显落差。
政策亮剑:“止血+造血”的立体救治方案
面对县中的生存危机,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施策正在打破困局。这场“保卫战”并非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构建了“止流失—强基础—促均衡”的立体疗法,既堵漏洞又强内功。
斩断虹吸:用制度守住资源底线
“今年起,跨市招生的学校全部被约谈,预录取承诺一律作废。”湖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印证了“掐尖”整治的力度。教育部明确要求,严禁优质高中以夏令营、体验营等名义提前锁定生源,严禁通过不公平预录取限制学生志愿填报,违者将直接撤换校长。这种“零容忍”态度迅速见效,湖南试点县两年内就实现本科上线率回升12个百分点[__LINK_ICON]。
师资“挖墙脚”的乱象同样被重拳整治。针对城区学校以高薪、户口等福利争抢县中骨干教师的行为,多地建立了教师流动“黑名单”制度,违规学校将被降低办学等级。更具吸引力的是正向激励:城市教师到县中支教满3年且表现优异,可直接破格晋升高级职称,从根本上扭转“县中育才、省城摘果”的怪圈。“优师计划”的定向倾斜更让县中看到希望,2025年全国新增公费师范生中,30%明确定向县域高中任教。
夯实基础:财政与硬件双重赋能
“中央专项资金到账后,我们终于建成了3间智慧教室。”甘肃民乐一中校长张卫国的话道出了硬件升级的迫切。国家明确将县中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专项规划,中央和省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补齐实验室、图书馆、科创中心等短板。在数字化建设上,“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县域延伸,通过直播课堂、双师教学等模式,让县中学生共享省城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
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步建立。多地实行“县中经费优先保障”政策,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并设立教师专项津贴。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通过转移支付弥补财力不足,确保县中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从根本上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革新内核:教学模式的“破与立”
“苦教苦学不能丢,但得换个玩法。”山东昌乐二中校长的实践颇具启发。这所县中在保留勤奋传统的基础上,开设“名著海量阅读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能力[__LINK_ICON]。这种教学革新正是政策倡导的方向——教育部明确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超长时间学习和违规补课,保证学生每周休息两天、寒暑假至少休息三周。
一批县中已率先探索出转型路径:山西新绛中学为每间教室配备联网电脑,支持学生自主拓展视野;陕西宜川中学开设学生主导的野外拉练和“晚点”特色课;甘肃会宁中学组织学生读英文原版小说、参与社团活动[__LINK_ICON]。这些实践证明,当县中教学从“机械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就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让“苦学”真正转化为“会学”。
曙光初现:从“守住底线”到“追求优质”
政策的落地正让县中焕发新生。在湖南汨罗市,“县管校聘”改革锁定了87%的骨干教师,数字化课堂让本科上线率两年提升15个百分点;在甘肃民乐一中,教研创新与视野拓展相结合,连年有学生考入清北等名校;在河南商城县,新建的科创中心让学生首次在省级机器人大赛中获奖。这些变化背后,是千万学子命运轨迹的悄然改变。
更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生态的重塑。当县中质量稳步提升,“用脚投票”的家长开始回流。湖北某县中2025年高一新生中,中考前50名的留存率从15%跃升至78%,一位家长的话颇具代表性:“以前拼尽全力送娃去省城,现在县中硬件不差、师资不弱,何必让孩子遭罪奔波。”这种转变,正是教育公平的生动体现。
但“县中保卫战”仍面临挑战: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部分中西部县中硬件升级滞后,老教师教学理念转型困难,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尚未完全弥合。对此,政策层面已预留解决方案:通过“名校托管”模式让发达地区县中帮扶欠发达地区同伴,开展教师专项培训加速理念更新,推进职普融通为不同特质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__LINK_ICON]。
尾声: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
“县中守住了,农村孩子的希望就守住了。”这是一位县中老教师的肺腑之言。县域高中作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教育枢纽,承载着60%高中生的成长梦想,更维系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这场“保卫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县中升学率,更在于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何处,都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严禁“掐尖”的制度约束,到智慧教室的硬件升级;从教师待遇的倾斜保障,到教学模式的深度革新,国家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县中注入活力。当“苦教苦学”升级为“善教善学”,当资源流失变为资源集聚,县中必将重新成为县域教育的高地。
这场“保卫战”没有终点,教育均衡的追求永无止境。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千万县中学子的人生之路正在被照亮,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这不仅是对60%高中生命运的兜底,更是对乡村振兴、社会公平的长远赋能——毕竟,每一个县域学子的梦想,都值得被用心守护。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