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刺参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非典”之后,刺参作为“海八珍”之首,增养殖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不仅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和北方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更引领了我国“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
我国的刺参产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3年“非典”之后,刺参作为“海八珍”之首,增养殖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不仅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和北方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更引领了我国“第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胶东刺参”“辽参”“南方刺参”为特色的山东、辽宁、福建三大主导产区,并带动了河北等沿海地区刺参养殖业的发展。
威海好当家集团海参养殖场。
2024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显示,山东省刺参养殖面积90809公顷(约136万亩),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东营、青岛等地,全省刺参年产量达102267吨。刺参养殖模式主要有底播增殖、池塘养殖、围堰养殖、浅海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山东省刺参苗种供应量常年约占全国苗种供应量的60%以上,具有养殖单产高、苗种供应基地集中的特点,是全国海参产业重要的苗种供应基地。
两个国审品种凸显“良种”贡献
“我们公司‘鲁海2号’每年大约育1万余斤苗,规格在5000—6000头/斤,公司自己还养了4000多亩塘。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广盐性,因黄河三角洲周边海域盐度不稳定,而它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近日,在东营市河口区,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子文向记者介绍。
山东黄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刺参保种车间。
黄河三角洲养殖胶东刺参,可追溯至大约2004年,胶东半岛的刺参被引进到黄河三角洲的东营、滨州等地,进行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成功后,201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据统计,目前东营市刺参养殖面积约17万亩。
山东省现代农业刺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胡炜向记者介绍,刺参“鲁海2号”是以2006年从山东丁字湾自然海域采捕野生群体,并分别在烟台羊郡、东营河口经自繁后筛选出的460头刺参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耐低盐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盐度16—34的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24月龄体重和成活率分别提高22.5%和26.8%,适宜在我国刺参主养区水温2~30℃和盐度20~34的水体中养殖。2022年,刺参品种“鲁海2号”通过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GS-01-013-2022)。
刺参“鲁海2号”新品种证书。
刺参“鲁海2号”新品种照片。
“这是我国首个以生长速度和耐低盐为目标性状选育的刺参新品种,不仅可大幅提升传统产区的养殖单产,同时为进一步拓展刺参适养区域奠定了种质基础。目前,刺参‘鲁海1号’、刺参‘鲁海2号’系列新品种苗种年推广产量达145亿头以上,占山东省38.7%,占全国24.1%。”胡炜告诉记者。
9月18日,东营市河口区龙凯养殖区的海参养殖户李德华,专门到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购买300斤海参苗,苗的规格大约在800—2000头/斤,售价100元/斤。
刺参养殖户李德华到华春渔业公司购买“华春1号”参苗。
“周边其他苗场有卖50元/斤的,但我还是选择放华春的苗,他们这个‘华春1号’苗,成活率较高,公司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做得也好。”李德华告诉记者,他在河口区养殖海参5年多,现承包了120亩塘,期间也试养过其他海参苗做对比,“华春1号”苗生长速度优势明显,且相对更耐高温。
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孙国华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夏季高温灾害天气频发,在目前刺参养殖产业中刺参度夏问题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黄河三角洲东营、滨州等滩涂地区的刺参池塘养殖安全度夏问题和南移刺参养殖期的延长需求也随之呈现,这些都对研究创制具有耐高温性状的刺参苗种提出了需求。
刺参“华春1号”新品种证书。
刺参“华春1号”新品种照片。
刺参“华春1号”是鲁东大学遗传育种团队联合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同进行选育,自2007年始收集四个野生刺参群体为原种,繁育后的群体做为育种基础群体,以夏季高温耐受力辅以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利用群体继代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12月龄32℃下养殖7天成活率提高33.3%;19月龄成活率提高49.5%,体重提高29.0%。适宜在我国刺参主养区水温2~31℃和盐度24~34的水体中养殖。2022年,刺参“华春1号”通过国家原良种委员会水产新品种审定。2025年,刺参“华春1号”被确定为山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具有耐高温性状的刺参品种‘华春1号’从产业源头出发,为刺参养殖提供了优良抗逆种质,大大降低了度夏风险,提高了效益,在目前推广过程中深受养殖用户欢迎。”孙国华说。
新模式新技术协同推广“良法”
围绕育成的刺参新品种,刺参产业技术体系开发了绿色高效养殖技术及模式,构建了刺参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实现养殖新模式新技术推广规模超过25万亩,占全省池塘养殖62.5%,占全国近20%。“新品种+新技术”模式实现增加效益1.5倍以上。成果“刺参新品种培育及其绿色养殖技术建立与推广应用”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胡炜介绍,“十四五”以来,我们完善建立了“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机构+示范基地”的协同推广体系,技术推广覆盖山东省刺参养殖7个主产地区18个县(市、区)。体系研发的5项技术被列入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在我省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刺参工厂化安全度夏技术”,使刺参度夏成活率达85%以上,单位水体培育刺参效率提高4倍以上,入选2021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刺参池塘绿色安全养殖技术”降低各种消毒剂和环境改良剂使用量的80%以上,刺参养殖成活率提高15%以上,入选2023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在首届全国海参产业链交易会暨中国海参大会上获“年度最受欢迎海参成果奖”。“刺参-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池塘利用率并降低单一品种养殖风险,入选2024年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刘志国(右)到刺参养殖池塘调研。
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东营试验站站长刘志国介绍,刺参-对虾生态化循环养殖技术:每年秋季(10—11月)在池塘内用遮阳网构建参礁,然后投放20—60头/kg大规格刺参苗种,投放密度80—100kg/亩,在刺参生长期,每天投喂刺参体重1—3%的饵料,定期泼洒微生态制剂调节池塘养殖环境,第二年5月收捕,达到商品规格(6—20头/kg)的刺参90%以上,增重1.2—1.8倍,收捕完成后清池消毒,再在池塘内投放对虾苗种,投放密度5000—20000尾/亩,进行对虾养殖,至秋季9—10月收捕成虾后清池,然后再继续布设参礁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养殖。
该模式利用刺参和对虾在生长周期上的相互补位,合理地规避了刺参夏季高温期,保障刺参养殖安全,同时能够达到轮捕轮作的效果,持续保持养殖池塘的循环利用效果。该模式尤其适合于虾池改造成的低标准刺参养殖池塘,较传统单养刺参模式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经过近几年不断示范推广,累计在全省推广养殖面积已达15万亩以上。
政产学研结合 助推高质量发展
胡炜向记者介绍,体系积极宣传推介刺参科技成果并普及海参知识;参与“胶东刺参”“威海刺参”“烟台海参”“海参产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地域公用品牌与平台建设,助力塑造刺参产业良好健康形象。“威海刺参”入选2023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水产品,扩大了我省刺参产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为促进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参与山东省海参产业联盟组建工作,牵头起草《山东省海参产业联盟章程》《“胶东刺参”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文件及技术规范。立足海参全产业链,从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生产环节,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及为主编制了《胶东刺参》《“胶东刺参”苗种繁育技术规范》《“胶东刺参”健康养殖技术规范》《“胶东刺参”原产地认证标准》等4项山东水产学会团体标准,为规范我省海参生产行为、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品牌提供支撑。
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徐科凤介绍,“十四五”期间,烟台市海参产业日趋完善,建成国内最大的海参种业硅谷、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全市刺参全产业链年产值约160亿元,建有3个国家级海参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原良种场,年出苗量超250亿头。
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胡炜(左)到好当家刺参繁育良种车间调研服务。
威海市刺参产业稳定发展,形成了海参育苗、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威海现有刺参苗种企业50余家,年育苗量85亿头,在养殖规模上,拥有1500多个刺参增养殖业户,鲜海参产量4.5万吨,产值超过70亿元。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7100亩的海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加工产品种类多样,鲜海参、干海参年加工产量约1.6万余吨。
胡炜首席介绍刺参“鲁海1号”品种特性。
威海好当家集团以海参为主产业,围绕“一只海参、百亿产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集良种选育、苗种扩繁、高效生态养殖、精深加工、保健品(功能食品)的研发及生产、全国终端销售于一体的海参一、二、三产业全链条模式,先后获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等荣誉。
好当家集团。
好当家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科研处处长鞠文明介绍企业科研成果和技术平台。
好当家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科研处处长鞠文明介绍,在海参育种、养殖方面,好当家建成5万亩围海养殖基地、3万亩深海养殖基地、2万㎡刺参亲本保存车间、5万㎡新品种(系)繁育基地、130万㎡工厂化苗种扩繁车间和50万个海上育苗网箱。目前年产海参7000多吨,内部加工率达到60%,刺参良种基础群体保存能力10万头,年供应优质亲本28万头,示范培育良种参苗20亿头以上。
今年8月,经省政府同意,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以及省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六部门专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推进海参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塑山东海参产业新优势为目标,深入实施种业提升、绿色养殖、高值利用、质量管理、品牌培育、金融赋能等六大工程,着力打造全国优质海参主产区、全产业链发展样板区,引领全国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30年,培育高质抗逆海参新品种4—6个,全省优质海参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培育有影响力的海参企业产品品牌10个以上,“胶东刺参”区域公用品牌得到广泛认可,山东海参产业在全国占据领先优势,产值突破600亿元。
山东省现代农业刺参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于2012年,是全省首个水产领域的产业技术体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刺参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育种、养殖、增殖、营养与饲料、加工与质量控制、设施装备、病害防控、产业经济等8个岗位(10名岗位专家)及5大产区综合试验站和4个企业综合试验站。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服务产业为目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关键技术瓶颈,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决策咨询与公共服务工作。
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至今,选育出刺参“鲁海1号”“鲁海2号”“崆峒岛1号”“华春1号”等国家审定新品种4个,占全国4/9,带动良种覆盖率提升50%以上;研发并推广刺参绿色养殖创新技术14项、模式11套,示范推广80万亩以上,提升了应对极端高温天气与异常环境的防病减灾能力,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与健康发展;开发出高效环保投入品及加工产品16个,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系列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奖励30余项,7项技术被纳入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制定国家及省地方标准等33项,获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00余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年培训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核心技术普及率95%以上,引领了刺参产业整体技术进步。体系专家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0余人次,在建言献策、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公益服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刺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