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草莽时代!乡宿产业如何“甜”下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0:14 1

摘要:近年来,乡宿如雨后春笋般在赣鄱大地涌现,不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的重要力量,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桥梁。据粗略统计,全省乡宿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500家增至2025年的7000余家,年均增速30%以上。

推窗见西海的日出星河,转身看百年古宅的木雕砖雕,晨起跟着村民插秧,入夜围炉听客家故事……这是江西乡村民宿带给游客们的独特体验。

近年来,乡宿如雨后春笋般在赣鄱大地涌现,不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的重要力量,更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桥梁。据粗略统计,全省乡宿数量从2015年的不足500家增至2025年的7000余家,年均增速30%以上。

江西乡宿产业蓬勃兴起的背后,有怎样的发展逻辑?走过迅猛扩张的草莽阶段,乡宿产业该如何戳中消费者的心窝?

崇义县“忘忧谷缘溪”乡宿。范雨婷/摄

从农家客栈到文旅新名片

赣鄱乡宿的兴起,是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共振的结果。

2010年,婺源李坑村村民将闲置厢房粉刷一新,用木床、八仙桌搭起“农家客栈”,凭着“推窗见田、出门遇溪”的质朴,意外吸引了厌倦城市喧嚣的游客。那时的乡宿虽设施简陋,却藏着最本真的乡村肌理——清晨的鸡鸣犬吠、傍晚的袅袅炊烟,都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2015年,江西省多部门陆续出台《关于促进民宿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美丽宜居与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从资金补贴到土地使用给予全方位支持。乘着政策东风,返乡大学生、外来资本纷纷涌入,赣鄱大地上的乡宿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乡村民宿遍布江西各地,形态异彩纷呈。有依托自然风光的山水型乡宿,如武宁的“一渡一山海”乡宿,坐落在柘林湖畔,12间客房沿湖而建,将柘林湖镜框成动态画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古村型乡宿,如婺源的“留耕堂”乡宿,让清代古宅焕发新生,游客可在此学习制墨刻砚;还有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意型乡宿,如武功山的“酷野谷”乡宿,将古村落与现代越野元素结合,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

萍乡市武功山“酷野谷”民宿。吴鑫亮/摄

在经营模式上,赣鄱乡宿除提供住宿服务之外,还衍生出多种“乡宿+”业态。龙南的“龙慧栖”、婺源的“花田溪”推出“乡宿+农事体验”,让游客参与插秧、收割、采摘等活动;湾里的“在芙山房”推出“乡宿+文化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民间艺术表演……

与此同时,赣鄱乡宿已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逐渐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水岸边”“旧雨新知”“十里芳菲”等知名乡宿品牌不断涌现,它们通过标准化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逐渐成为赣鄱乡宿业的标杆和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舞

赣鄱乡宿的蓬勃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此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实现了和谐共舞。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乡宿产业发展的基石。江西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宁静乡村,对久居城市的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地在发展乡宿的过程中,既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

武宁县新宁镇渡头村在开发“一渡一山海”乡宿时,为保护湖边原生植被,放弃原定环湖公路计划,改用电瓶车接送游客;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改造古村时,放弃使用大型机械,建筑材料靠人工肩挑背扛,避免损坏石板路;庐山西海的“思无邪·逍遥游”乡宿实行“户收集、村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厨余垃圾被制成有机肥施于农田。

武宁县“一渡一山海”民宿。李嫣韬/摄

乡宿产业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武宁县罗坪镇滨水村庄的村民以前靠砍树、捕鱼为生,不仅收入不高还破坏生态环境。如今,村里办起了乡宿,村民有的当服务员,有的卖土特产,人均年收入翻了番。好山好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后,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随之增强。护林员老李说得好:“现在知道满山的树就是‘摇钱树’,保护好了日子才能过红火。”

此外,乡宿产业带动了周边关联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赣鄱乡宿产业直接带动全省1万多农民就业,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关联产业年均增收超5亿元。

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新坐标

江西乡宿产业在收获可喜成绩的同时,亦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品牌散乱、客源单一、服务人才断层等问题,使这场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迎来了冷静反思的时刻。

乡宿产业的破局之路,不在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而在于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基、以科技为翼、以政策为盾,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将每一处乡宿都打造成连接都市与乡村的“情感纽带”。

深耕品牌建设。江西乡村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基因——婺源徽派建筑里藏着明清商帮的传奇,赣南客家围屋中沉淀着迁徙与团聚的记忆,景德镇古窑村落延续着千年瓷火的温度,宜春温泉小镇流淌着天人共生的智慧……这些独特的地域印记,正是乡宿品牌最珍贵的底色。

要着力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体系,通过统一的品牌标识、文化IP,将散落的乡宿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县一特色、一宿一故事”的格局。让每一处乡宿都成为游客触摸地域文化的窗口,增强“赣鄱乡宿”在全国市场的辨识度与影响力。

上犹县“漫园山居”民宿。陈永祺/摄

提升服务品质。乡宿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温度的服务”与“有深度的体验”。制定精细化的服务标准,涵盖接待礼仪、卫生管理、应急处理等各个环节。鼓励经营者挖掘本地特色服务,让服务不仅仅停留在“满足需求”,而是“创造感动”。

着力解决乡村供水不稳定、停车不便等问题,通过“村村通”工程升级改造,让游客既能感受乡村的淳朴,又能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大力实施“乡宿人才培养计划”,与旅游院校合作开设定向班,培养既懂酒店管理又熟悉本地文化的专业人才;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让更多“懂乡村、爱乡村”的人扎根乡宿产业,为其注入持久的内生动力。

打开客源市场。整合全省乡宿资源,搭建集智慧预订、智能导览、文化展示、消费互动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与宿引平台。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让乡宿主理人出镜,讲述老宅改造的故事,邀请旅游达人实地体验并分享攻略。针对亲子家庭、文化研学、康养度假等细分群体,设计定制化产品,以精准的定位突破客源单一的局限,让“赣鄱乡宿”的吸引力辐射全国。

峡江县“玉峡星岛”民宿。魏骏吉/摄

护航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设立乡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小规模乡宿经营者落实增值税减免等政策。加强行业监管与规范引导,从文化融入度、服务质量、生态环保等维度进行评级,通过“以评促建”提升整体水平。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乡村的原生态与文化本真性,让乡宿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好江西乡村的绿水青山与文化根脉。

来源:当代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