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唐朝的“高产”鼻祖,李渊的子息福禄绝不是说说而已,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数量同样十分可观。
作为唐朝的“高产”鼻祖,李渊的子息福禄绝不是说说而已,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数量同样十分可观。
继“玄武门之变”后,无事一身轻的唐高祖转身便投入了浩浩荡荡的“造娃”事业之中,在生育这件事上,开创了唐朝皇室高产的先河。
据传,李渊一生共育有22个儿子,且大多数为老来子,在这一点上对比后来者居上的李隆基也毫不逊色。
正所谓:“爷爷英雄孙好汉”,儿子多一直是唐朝皇室的显著特征。
加之历任帝王的薪火相传、同心同德,历经四代的汲汲营营,唐高宗李治初年,皇室宗亲的数量就达到了相当可观的境地。
虽然大唐江山,山河日上、国富民强,却也架不住这么多子子孙孙的鲸吞蚕食。
如何防止他们动乱,稳定中央集权,顺便还能节约生产资料,避免坐吃山空,就成了历任唐朝皇帝火烧眉毛的难为事。
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才彻底终结了唐朝王室狼多肉少的困局,她就是被后世尊为“则天大圣皇后”的一代女皇武则天。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为帝王,自称“圣神皇帝”开启了唐朝阴盛阳衰的新局面,心狠手辣、大智若愚在这个女人身上再次得到升华。
被历史遗忘的唐高祖
为什么说起唐朝,我们总是会不假思索的遗忘李渊这个开国皇帝呢?
甚至就连历史学家都说:“李渊能当皇帝,全靠有个儿子叫李世民。”
隋朝末年,隋炀帝昏庸无道民间纷争四起,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叫苦连天、民不聊生。
眼看隋朝大厦将倾,早怀济世救民之心的李世民察觉时机成熟,随即揭竿而起。
自己的家族本就位列王侯公卿,父亲是当今圣上的表弟,祖上也曾是叱咤风云的开国之君。自己此行,并非在改写历史而是续写历史。
面对儿子的再三规劝,李渊却踌躇不已。
太原起义之时年过半百的他,在儿子的连哄带骗下加入了讨伐暴隋的队伍之中,进入了被迫刷副本的人生轨迹。
但到底是虎子无犬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经熟悉了在马背上讨生活的李渊,一上马仍旧是大将之风。
父子二人齐心协力,在家族力量的帮扶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仅仅只用了四个月便来到了长安。
创下了历史上,用时最短的问鼎中原。
虽然此时的 大唐还处在嗷嗷待哺的发育阶段,但对于李渊这个开国之君来说人生的征程却已经走过了大半。
明白该放手时就放手的他决定,派遣自己能征善战的二儿子继续开疆拓土,遵从嫡长子继承制,将长子李建成留在身边以观后效。
谁知看似完美无缺的计划,却为将来的兄弟阋墙、血流成河埋下了伏笔。
彼时一直忙于打怪升级的李世民,全然不知危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在李世民成功击败了与唐朝分庭抗礼的多方势力之后,包括但不限于金城校尉薛汪之子薛举、农民起义家窦建德以及乱世枭雄刘武周等等。
一时间荣光和赞誉层层包围了这位天赐上将。
在亲眼目睹了李世民的种种丰功伟绩、雄才大略之后,危机感以及嫉妒之心促使李建成、李元吉两人抱团取暖。
而身为四皇子的李元吉更是招招下流,竟然和后妃私通直接对自己的父亲吹起了枕头风,诬陷秦王拥兵自重、有伤国体。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玄武门之变
公元前626年,长安城中玄武门内,数百名手持长弓的骁勇武士将四皇子李元吉层层包围,求生欲迫使他立刻搭弓拉箭,准备射杀李世民。
无奈数箭之内一无所获,反倒是长兄李建成被对方一箭射死。
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此刻正火急火燎在来的路上,但一切早已为时已晚。
大将军张公瑾力大无穷、以一敌百,直接将冯立一干人马阻截于玄武门外。只待一切尘埃落定。
此刻,好友尉迟恭手持太子李建成的项上人头正欲去皇宫保驾。
还在宫内海池上划船的李渊,看到了自己爱子的项上人头禁不住大惊失色,忙问:“将军此行合意。”
满身皆是杀气的尉迟恭一字一顿的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便派兵诛杀了他们,因担心皇上您的安慰,特派臣来保驾。”
“竟有这等事?你们认为朕应当怎么办呢?”
此时一直在李渊旁边,默不作声的陈叔达回应道:
建成和元吉因嫉妒秦王功劳大、声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
此时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可以说是顺天应人。皇上应改立秦王为太子,并将国家大事统统交付于他,这样就不会再有事端了。
深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李渊随即附和道:“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
玄武门之变,作为千百年来李世民备受指摘的污点。
每每谈及此处,总有史学家跳出来批判李世民为大唐起了个坏头,一手酿造了长达几百年的“大唐骨肉相残史”。
只能说历史就像一面厄里斯魔境,给予每一个人的启示皆有不同。
武德九年,高祖李渊正式传位于皇太子李世民,从此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从政生涯。
被历史隐匿的真相
世人都说唐太宗李世民杀手足、囚生父、强长嫂,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在个人作风问题上可谓是“可圈可点”。
历史的真相真的只存在少数人的口中吗?
李渊晚年疯狂造娃,真的是出于对这个不孝子的报复吗?
《道德经》曾说过:“世界是混沌的灰色。”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不能不承认,哪怕是血缘之情在权利和金钱的腐蚀下,也会逐渐开始腐朽。
在父亲的眼皮子地下接手了父亲的江山,为了稳固朝局,李世民又做了哪些努力?
出身于门阀世族的李渊,政治理念一直都围绕着士族阶级的利益。在李渊看来喂饱士大夫就是治理民生的关键。
因此他来到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分封李姓族亲,让他们统统封侯拜相将国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但儿子李世民的治国理念却和自己老子截然相反,在李世民看来只有“还政于民”才能让国家真正的繁荣昌盛。
是以,李世民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父亲亲笔御封的五十多位王侯统统降了职。
一前一后、一升一降,父子二人争锋相对,李世民上位后实施的每一项政策都像是再给父亲曾经的武德一记响亮的耳光。
甚至就连大臣们都开始争先恐后的上书,要求太上皇搬离象征权利中心的太极殿。
眼看着自己被亲儿子一步步排挤到政治的边缘,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开国之君却只能选择默不作声。
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喝闷酒打发时间,以及和后妃们寻欢作乐。
但好在李世民在物质生活层面,从未亏待过自己的父亲。
贞观五年,在李世民的努力下,大唐开始步入盛世。
大唐子民各司其职,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庐,老幼有从依,黔首不曾愚,言者无忧惧,各尽其才。
是以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同时天可汗的美名,享誉四海九州。
即使是高居庙堂、少问政事的李渊也被儿子的才能深深的震撼和折服。
《资治通鉴》中有载,一日李渊在凌烟阁举行酒会,邀请了宫中的一众皇子公主前来参加。
酒池中央的父子两人,一个弹琴一个伴舞,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兴致浓烈之时,李渊脱口而出:
“汉高祖有白登之耻,到死也未能报仇雪恨。我早年被迫向突厥称臣纳贡,却在有生之年,目睹二郎为我一雪前耻,我的儿子比刘邦的儿子有出息。”
至此父子两人的关系也算是冰释前嫌!
荆棘丛生的封神之路
一个女人要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冰山一角究竟有多难?
那就不得不提,留下千古无字碑的武则天。
原本只是一介才人的她,先后凭借出色的个人魅力勇夺盛唐两代帝王的宠爱。一路凭借雷厉风行的手段,登临后位。
有人说她为了上位,不惜亲手弑杀自己的女儿来构陷自己的情敌,其狠辣程度就连甄嬛见了都要退让三分。
但如果你只将她视为一个不择手段的宫斗冠军,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武则天出色的政治手段,才是她能够成为千古一帝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王朝更迭岁月中,李世民的才华可以称得上是无出其右。
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第一政治家,也有自己不可言说的软肋,那就是自己的至亲骨肉。
李渊去世后,还为儿子留下了三十多位同姓兄妹,面对这么大一笔“人口负债”,强如李世民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同室操戈似乎就是老天爷带给李姓王朝的一个诅咒。多年之后,七皇子李元昌因鼓吹太子李承乾造反而被太宗刺死。
历史再一次奇迹般的重演!
面对连太宗皇帝都束手无策的问题时,武则天又会给予世人怎样的答案呢?
用朱元璋的话说就是:“焉知杀不尽。”
为了能为自己的青云之路扫清障碍,武则天先是大力整治超纲。从重用寒门士族开始,将李氏朝堂所依仗的关陇世家子弟逐步扫除门庭。
所用的手段也极其简单,构陷加抹黑。
甚至就连太宗皇帝的国舅爷,大唐的股肱之臣长孙无忌都被抄没家产,贬谪为奴。
与此同时,那些流淌着皇室血脉的皇亲国爷孙三代统统未能幸免。
据统计武周时期,死在武则天手中的李姓亲族不下数十人,几乎是拿着族谱,消杀殆尽。
其中甚至还包括武则天自己的亲儿子——太子李弘以及次子章怀太子李贤。
纵观武则天的上位史,真可谓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但对于大唐,这个依靠官宦世家成长起来的朝代而言。武则天的做法算得上釜底抽薪,直接切断了王朝的大动脉。
因此武周之后,元气大伤的唐朝也免不了走上日薄西山的道路!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