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之上】孔子研究院的“文明解码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07:23 1

摘要:9月19日下午,曲阜市奎文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里,身着校服的孩子们正睁着好奇的眼睛望向环形课桌的中央。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部长、副研究员武宁正站在孩子们中间,手中挥舞着绘有《论语》故事的绘本,开启了当天的“活化经典”课程:“大家知道‘举一反三’这个成语

9月19日下午,曲阜市奎文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里,身着校服的孩子们正睁着好奇的眼睛望向环形课桌的中央。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部长、副研究员武宁正站在孩子们中间,手中挥舞着绘有《论语》故事的绘本,开启了当天的“活化经典”课程:“大家知道‘举一反三’这个成语的由来吗?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弟子子贡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会一个道理,就要推想出更多相似的道理。就像我们学算术,会了加法就能试着理解减法,这就是思考的力量呀!”

台下的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有人举手分享自己“举一反三”的经历,有人追问孔子还有哪些有趣的教诲。武宁顺势拿出提前准备的卡通人物卡片,让孩子们扮演孔子和弟子,演绎“学而时习之”的场景。原本晦涩的经典语句,在故事与互动中变得鲜活可感。“以前觉得古文听不懂,现在知道孔子说的都是生活里的道理!”四年级学生李一诺拿着刚获得的 “经典小达人”贴纸,兴奋地说。这堂生动的传统文化课,正是孔子研究院从“关起门来做学问” 向“敞开门去弘儒学”转变的生动缩影。

次日午后,孔子研究院的学术报告厅内同样人气高涨,来自曲阜各中小学的百余名教师齐聚于此,参加“孔子讲堂”年度主题课程——“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培训。作为课程策划者,武宁走上讲台,以“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实践为切入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无论贫富贵贱都悉心教导;他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特点指引方向。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师德师风建设一脉相承,好老师既要传知识,更要育品德。”

为了让课程更具实践价值和时代适应性,武宁特意设计了“经典与育人”案例研讨环节。当播放到乡村教师扎根山区、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的短片时,不少老师流下热泪。曲阜市奎文学校青年教师杨海蛟在交流中说:“通过学习让我明白,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诲人不倦’的耐心里,藏在‘见贤思齐’的自省中。”如今,这一课程已纳入曲阜市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系统讲解儒家教育思想,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

“作为儒学专门研究机构,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做文化传承的‘架桥人’。”谈及孔子研究院的职能转变,武宁深有感触。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阐发上。由传承发展部主导编著的“大声读经典——中华蒙学经典音注丛书”今年正式出版,这套丛书精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五字鉴》等经典蒙学读物,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以“要而不繁”为编撰原则,不仅全文标注拼音,更对“孝悌”“笃行”等关键词汇进行通俗解读。

“蒙学经典多为韵语编排,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人之初,性本善’,短短六字就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武宁拿起丛书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在理解中提升修养,进而培育良好家风,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目前,该丛书已走进曲阜十余所中小学,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读物。

在创新阐发的基础上,活化利用是让经典融入生活的关键。“孔子讲堂”的广泛铺开,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实践。为了让讲堂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孔子研究院先是举办内部讲课大赛,将排名前列且热心传播的研究员组建为宣讲团核心班底;随后又从社会各界遴选数十名文化传播精英,充实师资力量。作为传承发展部负责人,武宁牵头制定了分众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精准设计内容:给孩子的“活化经典”注重互动体验,为商户打造的“厚德儒商”聚焦诚信经营,面向社区的“近邻?说”倡导和睦相处。

如今,1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所”已在省内外的学校、社区、企业落地生根。奎文学校的传习所每周开设经典诵读课,为己塾书院的传习所每周一堂《论语》讲座,[鲁源新村没有设立传习所,建议去掉]济宁市图书馆的传习所每月举办亲子文化活动⋯⋯“从书房里的考据研究,到讲堂上的生动讲述,变化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文化传承的初心。”武宁说。

在孔子研究院,像武宁这样的“文明解码者”还有很多。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儒家文化走出故纸堆,融入日常生活。正如孔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孔祥安研究员所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在‘用’,我们要让经典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指导实践的智慧,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绵延不绝。”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