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今天聊个特接地气的话题:古代官员上朝,中午管饭吗?您琢磨啊,现在上班族要是赶上早会,公司多少得管顿工作餐;那古代官员凌晨三四点就爬起来上朝,从宫门排到午门,站俩钟头听皇帝训话,肚子不得咕咕叫?这事儿搁古代到底咋解决的?今儿咱就掰扯掰扯,从唐朝到清朝,官员上朝
咱今天聊个特接地气的话题:古代官员上朝,中午管饭吗?您琢磨啊,现在上班族要是赶上早会,公司多少得管顿工作餐;那古代官员凌晨三四点就爬起来上朝,从宫门排到午门,站俩钟头听皇帝训话,肚子不得咕咕叫?这事儿搁古代到底咋解决的?今儿咱就掰扯掰扯,从唐朝到清朝,官员上朝的干饭福利到底啥样。
一、唐朝:看级别!
唐朝的官员上朝,那可是真辛苦。您知道不?唐朝的朝会分好几种,最隆重的大朝会过年过节才开,一般官员没资格;日常的是常朝,五品以上官员得参加。常朝啥时候开?五更三点,大概凌晨四点,地点在太极殿。您算算,官员从家里出发到宫门,得提前俩钟头,加上排班站班,等皇帝驾到,没俩小时下不来。
这么长的会,管不管饭?答案是:高级官员有朝食,小官自备干粮。
唐朝的朝食制度,最早能追溯到汉魏,到了唐朝成了定制。唐六典里明文规定:凡朝会,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退,赐食于廊下。也就是说,五品以上的大佬,上完早朝能在宫殿廊下吃顿免费工作餐;五品以下的小官呢?对不起,自带干粮或者饿到散朝。
那大佬们的朝食吃啥?据唐会要记载,宫廷御厨会给准备胡饼、蒸饼、粥、脯、醢这些。胡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蒸饼是馒头,粥是小米粥,再配点肉干酱菜——倒也不算差,但也就填个肚子,谈不上多丰盛。
为啥五品以下没饭?一来是唐朝官员太多,五品以下有几千人,全管饭宫廷负担不起;二来也是等级分明,五品算中层,往上才算核心圈,连吃饭都得分三六九等。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遇到特殊情况,像皇帝心情好、或者朝廷办大事,偶尔也会给低级官员赏顿饭。旧唐书里就记过,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平定边疆叛乱,特意给所有参加朝会的官员赐胡饼果饵,连六品小官都沾了光。
二、宋朝:官员食堂卷起来了!
到了宋朝,官员的干饭福利直接上一个台阶。宋朝经济发达,朝廷也讲究重文轻武,对文官特别优待。这时候,不仅五品以上有饭,连低级官员都能蹭上,因为宋代官方食堂普及了!
宋朝的官员食堂叫公厨,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公厨又分殿中省御厨(管皇帝吃饭)和光禄寺公厨(管官员吃饭)。上朝的官员散朝后,直接去光禄寺公厨领饭,不用自己带。
那饭有多好?东京梦华录里写过汴京的公厨:每遇大祀、明堂大礼,诸司官吏皆得赐宴,唯枢密使至三司使,坐于殿上,余官列坐两庑。肴馔精腆,酒醴淳漓。虽然是说大祀后的宴会,但日常的工作餐也不含糊。普通官员的公厨饭,至少有两荤两素一汤,比如羊肉炖萝卜、鱼煎豆腐、炒青菜、腌萝卜,再加一碗粟米粥。
更绝的是,宋朝公厨还搞差异化服务。比如宰相、枢密使这些顶级大佬,有专属的政事堂厨,饭菜更精致,甚至能喝到宫廷贡酒;而像六部主事这样的小官,虽然饭不如大佬,但至少能吃饱吃热乎。
为啥宋朝能这么卷?一方面是国库有钱,另一方面是文人地位高。宋朝皇帝常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连吃饭这种小事都得照顾好文官,不然谁给你卖命?
不过也有吐槽的。比如苏轼在东坡志林里就抱怨过:公厨饭粗,不可口。您别说,宋朝公厨的饭确实不算多好吃,毕竟要管几千号人,食材普通,做法也简单。但架不住稳定啊!不管刮风下雨,散朝准有热饭,比唐朝小官自带冷馍强多了。
三、明朝:内阁的特殊待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是出了名的抠门。他当皇帝后,觉得官员上朝管饭太浪费,直接下令:早朝官员,不许奏讨饮食!意思是,想吃饭自己带,别找朕报销。
那明朝官员上朝咋办?大部分人只能饿肚子。您想啊,明朝早朝更狠,从凌晨三点到六点,站仨小时听皇帝训话。很多小官凌晨爬起来,空腹上朝,散朝后腿都软了,更别说吃饭了。
但有例外:内阁大学士和值班官员有饭。内阁是明朝的权力核心,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朱元璋再抠,也得给大佬们面子。内阁有个直房,里面备着简单的饭菜,比如馒头、咸菜、稀粥,内阁成员散朝后可以去吃。另外,每天有值日官在午门值班,负责传递诏令,这些人也能在值班房领顿值班饭,不过是糙米饭配咸菜,能填肚子就行。
到了明中后期,皇帝没那么抠了。比如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大臣的待遇明显提升。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居正当首辅时,内阁直房里摆着银盘贮果饵,磁瓮盛酒浆,散朝后不仅能吃饭,还能喝点小酒。当然,这都是特权阶层的福利,普通官员还是得自己解决。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朝官员流行带午饭。很多小官会在上朝时揣个食盒,里面装点自家做的馒头、腌菜,散朝后在宫门口找个角落啃。您别笑,这已经是他们能弄到的最好午餐了。
四、清朝:从没饭到御膳房赏饭
清朝的早朝制度更夸张,比如御门听政,大臣得凌晨四点到午门排队,等皇帝来了才开始。这么长的会,管不管饭?
前期和明朝类似,基本没饭。乾隆年间的啸亭杂录记载:早朝诸臣,皆空腹入值,退后始赴朝房进食。也就是说,官员上完朝,得去宫外的朝房自己找吃的。朝房里有小饭铺,卖点面条、包子,但价格不便宜,低级官员舍不得买,只能饿到中午。
到了晚清,情况变了。
一方面,国库虽然紧张,但皇帝为了拉拢大臣,偶尔会赏饭。比如慈禧太后当权时,遇到重大节日,会命令御膳房给参加朝会的大臣赐食。赐的啥?无非是包子、饺子、粳米粥这些宫廷小吃,但好歹是御赐的,官员们觉得倍儿有面子。
更绝的是,清朝后期出现了值班饭。比如军机处是核心部门,军机大臣和章京每天要值夜班,白天上过早朝后,军机处会给他们准备午饭,由御膳房送来,四菜一汤,虽然简单,但胜在稳定。
另外,清朝官员流行吃衙门。比如六部九卿的衙门里都有食堂,上完朝的官员直接回衙门吃饭。这些食堂的饭菜比朝房小饭铺好,至少能吃到热菜热饭。比如吏部的食堂,据清稗类钞记载,每日止肉一斤,菜数簋,虽然朴素,但管饱。
古代官员上朝的工作餐变迁,藏着不少门道:
一是等级制度的体现。越往后的朝代,虽然经济越发达,但管饭始终是高级官员的特权,低级官员要么自带干粮,要么饿肚子。
二是帝王的心思。比如朱元璋不让管饭,是为了省钱树节俭;乾隆偶尔赐饭,是为了拉拢人心。工作餐从来不是单纯的吃饭问题,而是权力的延伸。
三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宋朝公厨的卷,反映了文人地位的提高;清朝值班饭的出现,说明官僚体系越来越复杂,需要更细致的后勤保障。
今儿聊完,您发现没?古代官员上朝管不管饭,和今天的工作餐本质差不多——都是组织对劳动者的基本保障,只不过古代更讲究等级,今天更追求公平。
下次看古装剧,要是看见大臣上朝揣食盒、散朝扎堆啃包子,可别觉得新鲜,这就是古代公务员的真实干饭日常啊!
来源:邻家小鱼闲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