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6年中考取消,以后初中毕业直接上高中!”底下立马跟了200多条回复:有妈妈当场退了孩子周末的数学补习班,说“这下不用刷题了”;有爸爸翻出孩子去年的科技比赛奖状,嘀咕“早知道综合素质这么重要,当初就该多报俩社团”;还有人直接@班主任:“老师,这消息靠谱不?
家长群炸锅!
教育部最新回应来了,这3个真相家长必须知道
这两天家长群彻底炸了。
有人甩了张截图,说“内部消息,2026年中考取消,以后初中毕业直接上高中!”底下立马跟了200多条回复:有妈妈当场退了孩子周末的数学补习班,说“这下不用刷题了”;有爸爸翻出孩子去年的科技比赛奖状,嘀咕“早知道综合素质这么重要,当初就该多报俩社团”;还有人直接@班主任:“老师,这消息靠谱不?娃现在初二,明年就考了啊!”
但冷静下来想想:2026年中考真能取消?
要是真取消了,现在的娃到底该咋学?
教育部到底有没有松口?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说,看完你就不慌了。
一、“取消中考”的风,到底从哪刮来?
这事得从今年两会说起。
今年3月全国两会,好几位人大代表提了教育改革的建议,条条都戳中家长心窝子——
最火的是张学武代表,他是搞食品企业的,平时接触不少基层家庭,直接提了“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取消中考”。
他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卷到初中,家长焦虑得整夜睡不着,取消中考能让娃多喘口气。
还有陈众议代表,研究教育的学者,更狠:“建议搞12年制义务教育,彻底取消普职分流!”意思是以后初中毕业不用分流,大家一起上高中,别再搞“一半孩子上职高”那套了。
除了这俩,还有代表说“把入学年龄推迟到7岁”,“作业量必须砍一半”,“晚上9点后不准布置作业”……这些建议一出来,家长群直接沸腾了,尤其是“取消中考”,被转发了上万次,配上“2026年实施”的标题,看着跟真的一样。
但咱得扒拉清楚:这些都是“代表建议”,不是“教育部文件”。
就像你邻居建议你家娃报补习班,听不听在你;代表建议国家改政策,采不采纳、啥时候采纳,得教育部说了算。
教育部今年4月倒是发了个新规,说要“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但从头到尾没提“取消中考”四个字。
说白了,这些建议现在还在“讨论阶段”,离落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二、现在的中考,到底把家长逼成啥样了?
为啥“取消中考”能让家长这么激动?还不是因为现在的中考太熬人了。
先说“一考定终身”。
现在的中考,说是“学业水平考试”,实际上就是“一张卷子定生死”。
初三下学期的模考、中考,差1分可能就差出一个学校档次,差5分可能就从普高掉到职高。
我同事家孩子去年中考,就因为数学最后一道题算错数,少了3分,没考上目标高中,孩子哭了三天,家长现在一提还掉眼泪。
更让人焦虑的是“普职分流”。
按现在的政策,初中毕业大概50%的孩子能上普高,剩下的得去职高。
不是说职高不好,但很多家长觉得“职高资源不如普高”“考大学路子窄”,为了让孩子挤上普高,从初一开始就疯狂内卷:周末排满补习班,晚上刷题到12点,孩子黑眼圈比熊猫还重,家长陪着熬,颈椎病、高血压全来了。
有个网友@陪读妈妈丽丽 发过一条朋友圈:“每天早上6点叫娃起床,晚上12点给他掖被角,周末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上次孩子问我‘妈妈,我多久没见过太阳落山了?’我当场就哭了。”这不是个别现象,是现在很多初中家长的真实写照。
三、中考不会取消,但真的要变天了!
别被“取消中考”的谣言带偏了!
教育部这几年的动作很明显:不是要取消中考,而是要改中考——让它不再“唯分数论”,不再“一锤子买卖”。
以后中考,分数说了不算?
早就在试了。
北京、上海这两年中考,录取不光看卷面分,还看“综合素质评价”。
啥叫综合素质?
就是孩子初中三年参加过啥社会实践(比如去博物馆当讲解员)、有没有搞过小发明(比如做个环保机器人)、体育达不达标(长跑、游泳能不能过关)。
上海去年有个学生,中考分数刚过普高线,但因为参加过3个科技创新比赛,拿了奖,直接被重点高中“抢”走了。
一半孩子上职高,以后改不改?
也在变。
以前职高和普高是“平行线”,上了职高就很难转普高;现在不少地方搞“职普融通”,比如浙江试点“高中联盟”,职高学生成绩好,可以申请转到普高;普高学生觉得学理论费劲,也能去职高学技术。
安徽去年还有个政策:职高学生参加“职教高考”,照样能考本科,甚至考研、考公,路子宽多了。
光刷题没用了?
新课标早就说了。
2024年好多省中考题变了样:数学考“用函数算奶茶店怎么定价最赚钱”,语文考“给社区写一封垃圾分类倡议书”,英语考“和外国游客介绍本地非遗”。
这些题光靠死记硬背根本没用,得孩子会思考、会表达、会解决实际问题。
河南有个老师吐槽:“以前学生刷题能考110,现在不理解题意,80分都费劲。”
四、家长现在该干啥?别等政策,先抓这3件事
不管中考咋改,有3件事家长现在就得做,比等政策靠谱100倍。
第一件:别光盯着分数,给孩子攒“综合素质存折”。
以后中考看实践、看创新、看能力,这些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补上的。
每天少刷一套题,带孩子去科技馆转转,参加学校的辩论社,哪怕在家养盆花、写观察日记,都是在给“综合素质”加分。
教育部今年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初二学生至少要会做3道菜、修个小家电,这些都是以后评价的重点。
第二件:保证孩子睡够觉,比刷题有用。
教育部规定得清清楚楚:初中生每天必须睡够9小时。
但现在多少孩子能做到?
我邻居家孩子上初三,天天写作业到11点半,早上6点起,算下来才睡6个半小时。
医生说长期睡眠不足,孩子记忆力会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而影响学习。
真不如10点准时熄灯,早上精神好,上课效率高,比熬到半夜强。
第三件:别焦虑“政策变不变”,先让孩子“学会适应”。
教育改革是慢功夫,2026年中考肯定还是要考的,哪怕10年后取消中考,孩子也得有适应变化的能力。
啥能力最重要?
会读书(自主学习)、会说话(表达能力)、会合作(团队精神)、能扛事(心理韧性)。
这些能力不管中考咋改,上了高中、大学、进了社会,都用得上。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取消中考”的谣言,说到底是家长焦虑的“放大镜”。
我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政策变了自己没准备,怕付出的心血白费。
但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教育部改政策,不是为了让孩子“不用学”,而是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像个孩子”——能在操场上跑跳,能在图书馆看书,能在社团里大笑,而不是被困在试卷堆里,忘了世界长啥样。
2026年中考会不会取消?
现在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今天起,少让孩子熬点夜,多陪他说说话,带他去看看远方的山和海。
等他眼里有光、心里有火,不管中考咋改,他都能跑赢自己的人生。
你觉得呢?
评论区聊聊,你家娃现在初几?
每天睡够9小时了吗?
# 2026年中考取消?
家长群传疯了!
内部消息还是惊天谣言?
老师偷偷说漏嘴…
这两天家长群彻底炸锅了!
有张截图在各大群里刷了屏,标题吓人:“重磅!2026年中考正式取消,10年义务教育马上落地!”底下跟着几百条消息:有人当场退了孩子的数学补习班,说“这下刷题没用了”;有人翻出三年前给娃报的机器人社团奖状,拍大腿:“早知道综合素质这么重要,当初就该多报俩!”还有人急得半夜给班主任打电话:“老师,我家娃初二,明年中考真取消?那现在学啥?”
但冷静下来想想:2026年中考真能取消?
教育部到底有没有松口?
那些说“内部消息”的人,到底靠不靠谱?
今天咱就扒开这层迷雾,看完你就知道该咋做了。
这事得从今年两会说起。
3月全国两会,好几位人大代表提了教育改革建议,条条都戳中家长心窝子——
最火的是张学武代表,他是搞食品企业的,平时接触不少打工家庭,直接喊话:“建议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取消中考!”他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卷到初中,家长焦虑得头发都白了,取消中考能让娃多喘口气。
还有陈众议代表,研究教育的老学者,更敢说:“12年义务教育必须搞!彻底取消普职分流!”意思是以后初中毕业不用分普高、职高,大家一起上高中,别再搞“一半孩子上职高”那套了。
除了这俩,还有代表说“入学年龄改到7岁”“作业量砍一半”“晚上9点后不准留作业”……这些建议一出来,家长群直接沸腾了,尤其是“取消中考”,被配上“2026年实施”的标题,转发量破万,看着跟真的一样。
但咱得掰扯清楚:这些都是“代表建议”,不是“教育部文件”。
就像你邻居建议你家娃报补习班,听不听在你;代表建议国家改政策,采不采纳、啥时候采纳,得教育部说了算。
教育部4月倒是发了个新规,说要“严控作业总量”“保障学生睡眠”,但从头到尾没提“取消中考”四个字。
说白了,这些建议现在还在“讨论箱”里,离落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为啥“取消中考”能让家长这么激动?还不是因为现在的中考太熬人了。
先说“一考定终身”。
现在的中考,说是“学业水平考试”,实际上就是“一张卷子定生死”。
初三下学期的模考、中考,差1分可能差出一个学校档次,差5分可能就从普高掉到职高。
我同事家孩子去年中考,数学最后一道题算错数,少了3分,没考上目标高中,孩子哭了三天,家长现在一提还抹眼泪。
更让人焦虑的是“普职分流”。
按现在的政策,初中毕业大概50%的孩子能上普高,剩下的得去职高。
不是说职高不好,但很多家长觉得“职高资源不如普高”“考大学路子窄”,为了让孩子挤上普高,从初一开始就疯狂内卷:周末排满补习班,晚上刷题到12点,孩子黑眼圈比熊猫还重,家长陪着熬,颈椎病、高血压全来了。
网友@陪读妈妈丽丽 发过条朋友圈:“每天早上6点叫娃起床,晚上12点给他掖被角,周末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上次孩子问我‘妈妈,我多久没见过太阳落山了?’我当场就哭了。”这哪是个别现象?
这是现在多少初中家长的真实写照。
别被“取消中考”的谣言带偏了!
教育部这几年的动作很明显:不是要取消中考,而是要改中考——让它不再“唯分数论”,不再“一锤子买卖”。
以后中考,分数说了不算?
早就在试了。
北京、上海这两年中考,录取不光看卷面分,还看“综合素质评价”。
啥叫综合素质?
就是孩子初中三年参加过啥社会实践(比如去博物馆当讲解员)、有没有搞过小发明(比如做个环保机器人)、体育达不达标(长跑、游泳能不能过关)。
上海去年有个学生,中考分数刚过普高线,但因为参加过3个科技创新比赛,拿了奖,直接被重点高中“抢”走了。
一半孩子上职高,以后改不改?
也在变。
以前职高和普高是“平行线”,上了职高就很难转普高;现在不少地方搞“职普融通”,比如浙江试点“高中联盟”,职高学生成绩好,可以申请转到普高;普高学生觉得学理论费劲,也能去职高学技术。
安徽去年还有个政策:职高学生参加“职教高考”,照样能考本科,甚至考研、考公,路子宽多了。
光刷题没用了?
新课标早就说了。
2024年好多省中考题变了样:数学考“用函数算奶茶店怎么定价最赚钱”,语文考“给社区写一封垃圾分类倡议书”,英语考“和外国游客介绍本地非遗”。
不管中考咋改,有3件事家长现在就得做,比等政策靠谱100倍。
第一件:别光盯着分数,给孩子攒“综合素质存折”。
以后中考看的是“分数+能力”,能力从哪来?
带孩子去科技馆当志愿者,练沟通能力;参加学校辩论社,练口才;养一盆花写观察日记,练文笔。
这些事看着“没用”,但以后可能比多刷50道题还管用。
第二件:保证孩子睡够觉,比刷题有用。
教育部规定得清清楚楚:初中生每天必须睡够9小时。
但现在多少孩子能做到?
我邻居家孩子上初三,天天写作业到11点半,早上6点起,算下来才睡6个半小时。
医生说长期睡眠不足,孩子记忆力会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而影响学习。
真不如10点准时熄灯,早上精神好,上课效率高,比熬到半夜强。
第三件:别焦虑“政策变不变”,先让孩子“学会适应”。
教育改革是慢功夫,2026年中考肯定还是要考的,哪怕10年后取消中考,孩子也得有适应变化的能力。
啥能力最重要?
会读书(自主学习)、会说话(表达能力)、会合作(团队精神)、能扛事(心理韧性)。
这些能力不管中考咋改,上了高中、大学、进了社会,都用得上。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来源:认真的可乐2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