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段子,是领英新鲜出炉的调研:78%的创意工作者被抄过,34%就栽在“随口一说”的阶段。
“我刚把点子发到群里,三天后隔壁组上线了同款。
”
这不是段子,是领英新鲜出炉的调研:78%的创意工作者被抄过,34%就栽在“随口一说”的阶段。
朋友圈越来越像超市货架,谁都能顺手拿,还不用结账。
创意不想被顺走,其实特简单——别一次性掏完。
把点子拆成三瓣,只给合作方看中间那瓣,首尾留在自己笔记本里。
顺手给电脑里的草图文件夹改个没人点得开的名字,比如“老妈体检报告2022”,比加密盘还管用。
有人爱用时间戳,我更喜欢“创意盲盒”:只晒成品关键词,过程静音,连伴侣都听不见键盘声。
情绪也一样。
上周我憋了句“想离职”,差点发在小号,后来忍了72小时,去楼下跑了5公里,回来把那句话删得只剩句号。
数字树洞早就不匿名,算法比闺蜜更懂你。
真想倒垃圾,下个带指纹锁的日记App,写完自动乱码,连自己都翻不出原文。
钱的事更别聊透。
央行刚提醒,熟人借贷诈骗涨了27%,开场白清一色“你最近收益怎么样”。
下次被追问工资,直接甩区间:“够吃够喝,不到知乎人均。
”
银行新上线“虚拟资产镜像”,能生成一份假财报,余额看起来体面,真实数字只有你自己心跳知道。
水瓶座最容易刹不住车,大脑过载就爱直播。
给这类朋友支一招:把想发的内容先丢进备忘录,设三天冷静期,到期还想说再发。
九成以上的冲动,都会死在第一天的夜里。
最后留个小作业:
今晚打开你所有社交平台,把半年内带情绪词的状态全设“仅自己可见”。
明早醒来,你会感谢那个没把底牌亮出去的夜。
来源:完美松鼠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