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选择禄东赞?一文一武的神奇策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8 14:32 1

摘要:唐朝人与高原北风纠缠成一团。要说权谋,武则天的棋盘上没有废子,文武同台,大幕拉开。在西藏咄咄逼人的压力下,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一文一武”组合,给风雨飘摇的边疆扳回了一局。翻开史籍,哪有单枪匹马的英雄?其实场上场下都各有心机。可这一招,到底厉害在哪?难不成是

唐朝人与高原北风纠缠成一团。要说权谋,武则天的棋盘上没有废子,文武同台,大幕拉开。在西藏咄咄逼人的压力下,正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一文一武”组合,给风雨飘摇的边疆扳回了一局。翻开史籍,哪有单枪匹马的英雄?其实场上场下都各有心机。可这一招,到底厉害在哪?难不成是天作之合?

初始的局面不简单,公元649年,松赞干布撒手人寰,宝座传到年幼的芒伦满赞头上,权柄却滑到叔叔鲁东赞指缝里。这个亲王,少年就被送往长安。学了十几载“唐家规矩”,回到吐蕃大帐,从小留的中国胡须还没剃,刀锋早已快过旧日。说他铁腕,一点不假。吐蕃的各部落,在他手下像野马套上辕,拧成一根绳。联军出征,摧枯拉朽,白羊池、吞吐谷浑、鲸吞西域。统治区域一下就扎实了,可大部分吐蕃人其实并不领情,心里未必盼他做老大。

更何况,政权还是家族私产的气息浓得呛鼻。加尔赞·尼多布继了摄政,傀儡赞普苟且偷生。后来“天降婴儿”齐努西隆,七天就即位。老百姓信吗?真未必。到698年鲁家被清算,西藏有了一点君主的影子,这半个世纪风声鹤唳,外面都知道吐蕃一家姓鲁。有后台,胆子大,边境天天打,不怕输。可是兵锋太犀利,堤坝上也会有蚁穴吧?

边疆不安,吐蕃另一面也跳出来。老鲁东赞嘴里讲谈判,刀子不离手。对外能伸能缩,祝唐高宗万寿无疆都行,下句就掀桌子:战!白羊池之胜,蒙古灭了。西域石、伊特一条线全落进囊里。打累了又递刀鞘,志在必得,面子话说得溜,里子狠着呢。其实,外交不过是战争的变体。唐朝文臣纸糊的一样,面对吐蕃一时难以分辨虚实。你说气不气人?

670年的大非川,唐将刘慎立兵败,祖国边民苦不堪言。接下来三十余年,唐军屡试不爽,吐蕃得意洋洋。一次又一次军报传来,边将或降或死,而吐蕃外交官在长安大殿,指着鼻子争边事。谁能想到,朝中有些台谏看不过,以为西藏不过小股叛军,却屡屡被打脸。其实吐蕃的策略,是连输都输得有章法。

天有不测风云,唐终归迎来了武则天。690年,女人当皇帝,古今少有。她的手腕,比刀子利索。边事频发,武则天决断:亲征!几乎没人信她真敢。没过多久,韦岱子领大军,阵仗吓人。吐蕃方面,大鲁秦岭亲自挂帅。场景火药味十足!

理论上大唐坐拥重甲骑兵,应占上风,现实却掉链子。巩越一战,唐军失利,武则天的第一步棋下砸了门牙。有谁笑她失败,她却反而咬紧牙关,静下心吸取教训。外界传言她性情急躁,其实面对大败,她转身就换了招。第二年,了解西藏的王孝杰登场,熟门熟路。安西四镇失而复得,边军挂彩不及,吐蕃自信一夜蒸发了一半。

安西这四块宝地,从来兵家必争。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谁能左右河西走廊,手里拿的不只是地盘,还有贸易与人心。此前西藏夺走,唐朝脸上挂不住,此番收复,士气大振,百姓何尝不拍手?王孝杰也并非一味冒进,多次斡旋有道。可真的说全胜吗?也未必。有些边地,到底是谁执行权,朝堂上推诿不清。

可是好景不长,边防又起风浪。696年,大鲁秦岭带着怒气杀至长安边上桃州。两军凝视间,气氛宛如野狐河弥漫的蒸汽锅,谁都没底。他忽然请和,出人意料。有人说唐方气魄吓住了他,也有人说吐蕃已达极限。反正武则天没有贸然给答复,她不信表面文章。

郭元振,这个县尉不是贵族出身,倒俨然外交官。受命前往野狐河,气场不输任何权贵。双方面对面,他靠得不是虚张声势,更多一股子不卑不亢。要求吐蕃归还安西四镇、青海旧地,胆子够大。吐蕃使者本来俯首称臣,一番试探,最后竟然点头。细节难讲,也许是郭的“人情牌”,也可能两国军力消耗大到极限。有人质疑野狐河条约只是权宜之计,大风一吹就像纸糊。事实在历史书上此后几年确实风平浪静?好像也不尽然。一边是边地暂时消停,一边小规模摩擦不绝。但有时候,一纸和平换来数年喘息,就值。

宴会那一出,或许是传说。秦岭赞叹长安繁华,杯酒人生,如此风雅,真会有人信吗?说到底,边疆百姓期待的是长治久安。可谁都知道,协议只是宽衣解带,不见得能枕戈待旦。

再拧回头看,武则天的文武配合,还真不是“秀一把”。文官撑台面,武将镇边疆,一明一暗,让对手摸不清底牌。可要说这种操作每次都灵验,谁能保证?文臣有时候拖沓,误国误民。武将功高震主,也会引火上身。这机制其实充满了偶然和风险,并非铁板一块。

不过,说她文武兼施的格局,还是少见。她敢用生力军,不看出身,只看能不能顶住压力。郭元振、王孝杰,不是传统大族,但有胆识有担当。这机制,一时风头无两。可唐朝后来的边疆治理,又怎么风雨飘摇,最后失去了大片领土?难道是武则天的遗产后继乏人?又似乎不是这么简单。

反过头来看,有人说武则天太依赖文官的议和,有人觉得边贸本该剑拔弩张才对。其实,哪个皇帝内心不是左右挣扎?前一个决策还悬着,后面局面就变天。让人难受的是,朝堂里文争武讨,总有人败兴而归。

伸头缩头都是一刀。要说武则天的功力,社会治理经验当然老道,但她的变数和下一步操作,每回又让人捉摸不透。文武不是天平,而是走钢丝。太偏,容易翻盘。不够狠,边疆早乱。唐与吐蕃的那些年,实际上就像反复拉扯的橡皮筋,一松一紧,主线藏在细节。

真实的历史,看着很漂亮,其实遍地灰尘。史书赞美也好,批判也好,除了死板的黑白,更多是苟且和勉强。战略再高妙,遇到真正的变故,很多棋子都会走斜了。谁不是边走边看,再来一把?

倒是这一文一武的巧妙结合,隔了千年也有点范本的意味。偶有失手,却也成就大局。将军与书生、鲜血和外交、耕地和胡马,在大唐和吐蕃边界交错,合奏出一串串真实又近乎荒诞的音符。两边皆有天才,也都栽过跟头。

想想看,只有不断折腾中的平衡,才让今日回味别有一番滋味。不过,历史哪有常胜将军?巧合和遗憾同床共枕才是整个大戏的精髓吧。

最后说一句,文武并进、短兵相接,谈笑间乾坤再变,成败之间从来不止有一条路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