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滁商大会,上海市滁州商会会长罗兴刚来了,广东省滁州商会会长王建来了,南京市滁州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瞿虎来了,义乌市滁州商会会长李兵来了……
转自:中安在线
9月27日,滁州市召开了一场重磅大会——2025滁商大会暨滁商总会成立大会。
在会上,滁商总会正式揭牌,新当选领导班子亮相,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当选滁商总会会长。
滁商归滁、滁商兴滁。正在奋力往前赶的滁州,高规格召开滁商大会的背后,有何深意?
一
今天的滁商大会,上海市滁州商会会长罗兴刚来了,广东省滁州商会会长王建来了,南京市滁州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瞿虎来了,义乌市滁州商会会长李兵来了……
天下滁商,无论身在何处,根始终在滁州。“兴滁商、新滁州”,近800位来自海内外的滁商代表及各界嘉宾与会,一方面是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一方面是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献力,助推滁州经济做大做强。
翻开滁州的发展历程,这是一座有着深厚创新基因的城市。47年前,滁州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孕育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40多年来,从“大包干”走向“大扬子”,从“大滁城”迈入“大江北”,一路砥砺前行,2024年,滁州市GDP突破4000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安徽省第三,全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185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85位,成为近十年全国进位最快、增速最高的地市之一;2025年上半年,滁州市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3位,综合实力位列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5位。
从18颗红手印,到第75位的全国排名,滁州靠改革创新赢得了历史主动,也在锚定“工业强市”目标中,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日新月异。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滁州市三次产业为“一二三”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为59.4:22.3:18.3,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191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1%,增加值总量1.2亿元。
到了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66户,三次产业比为7.8:49.2:43,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5%,工业主导地位明显。
2024年,全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实现百亿产业项目、特色产业集群、上市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县域“四个全覆盖”。
从“环滁皆山也”到“环滁皆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全市经济总量挺进全国百强市行列。
当下的滁州,正坚持干字当头,扛牢“挑大梁”的责任、提振“往前赶”的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滁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努力交出一份“皖M(美)”答卷。
从发展进程看,要交出一份“皖美”答卷,离不开天下滁商的共同努力。同时,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4000亿向5000亿跃升,建设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同样需要天下滁商凝聚成一股劲。
二
滁商,是滁州市引以为傲的“金色名片”。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滁商的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闯劲,甘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肯干别人不愿干的活,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淬火成钢,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风采:叶世渠、赵宽、高允连、井贤栋、潘保春、孙元武、杨乐……一批滁商叱咤商界,声名远播。
2018年以来,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更是以奋进之城,赋予滁商“回家”的力量。
从汊河大桥上车流穿梭,到中新苏滁高新区塔吊林立;从南京农业大学滁州科教创新园内的灯火通明,到早餐会上与企业家的围桌共叙,滁州处处升腾着“一体化”的热浪,澎湃着“高质量”的脉动。
机遇无限的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下,如何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何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上多作滁州贡献?
滁州给出的答案是:抢抓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科创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滁州把深化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作为加快各类科创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已与72家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参与共建了“科大硅谷”“工大智谷”,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科创平台的搭建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更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一批高科技、高性能、高质量的“金娃娃”落地生根,带动着滁州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
敢闯敢试,方能成就大势;敢为人先,才能步步领先。滁州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对标学习沪苏浙,深化全方位合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与沪苏浙城市、城区、园区合作全覆盖,省际合作园区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级开发区获批筹建,打造省际毗邻合作样板区。
滁州以“双招双引”为战略抓手,深化实施“8+3”新兴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转移。
过去三年,滁州市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近1400个,其中投产项目超640个、开工项目近460个,带来了4600多亿元的省外资金。在引进的亿元以上项目中,来自沪苏浙地区的产业项目占省外项目的70%,利用沪苏浙资金总量居安徽省第1位。
在这些项目中,始终活跃着海内外广大滁商的身影。
三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安徽省委主要领导提出了7个方面47个“创新之问”。滁州如何答好“创新之问”?
滁州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展七大专项行动,亮出了坚定走好创新之路、全力展现创新之为、持续弘扬创新之风的“真招实招”。
其中包括,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引育高能级研发平台,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布局,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市场准入壁垒整治、稳外资稳外贸、优势产业“抱团出海”、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等行动,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与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双圈互动”,协同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加速皖北地区振兴,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市场枢纽,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重要时刻,滁州正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把47个“创新之问”改写成47个“创新之叹”,朝着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披荆斩棘、勇毅前行。
奋进的滁州,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民营经济、重视滁商。
时间再紧,市领导也常态化开展政企对话活动。把定期召开政企恳谈会、早餐会作为一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每月精选行业主题,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邀请行业头部企业家餐叙畅聊,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诚挚邀请他们把更多的项目布局滁州、帮忙招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滁州。
2021年以来,滁州市共举办光伏、半导体、汽车行业等48场企业家早餐会,与会企业406家,办结诉求514件。
滁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服务企业专司机构,全市8个县(市、区)以及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均已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专司服务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在全省率先推行365天“不打烊”服务,在全市各级服务中心设立126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为群众和企业反映的“难办件”提供兜底服务。
在全省率先建立领导干部包保服务企业机制,组织发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联企、深度助企”,选派1300名干部包保4000余家企业,构建一张扁平化责任包干服务网络,包保干部变身为“服务专员”“政策解读员”“发展助推员”,把服务延伸到市场主体“家门口”。
滁州全市上下深知,滁商强,则滁州强;滁州兴,则滁商好。
为凝聚更多滁商力量,今年2月18日,民营企业助力滁州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投资滁州,就是投资未来”,滁州市委书记吴劲掷地有声,向广大企业发出与滁州共成长的邀约。
在今天的滁商大会上,滁州市委市政府表示,一定会做好服务保障,当好坚强后盾,与广大滁商同心同行,携手“兴滁商”、共建“新滁州”。
2025滁商大会暨滁商总会成立大会,是乡情之约,更是发展之约。对于广大滁商来说,滁州不止于乡情,更有万千机遇。现在的滁州,是厚积薄发的奋进之城、产业兴旺的创新之城、开放包容的活力之城、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
滁商回归,正当其时!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