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山西姬际可。传说他创“心意六合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模仿龙、虎、猴、马等十种动物动作为核心,技法凶悍,一度被称为“守洞尘技”,因实战性极强,早期多秘传于河南、山西等地。
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山西姬际可。传说他创“心意六合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模仿龙、虎、猴、马等十种动物动作为核心,技法凶悍,一度被称为“守洞尘技”,因实战性极强,早期多秘传于河南、山西等地。
形意是功夫,目的是开发先天本能。练出来体用一家,举手投足都是用,规矩极简而极严。心意是用法,二三十个把,把把都是打法,对初学者,上手快,目的具体,灵活而适用。
心意具象,形意抽象。形意教人掌握根本性的规矩,心意教人掌握具体的方法。所以,形意练成功,行止坐卧都可以成为拳,一举一动都是用。心意总还脱不得一个有形的方法。但是练心意,即使有一些误差,也较容易得到一定收效。练形意,些许误差,就可能一辈子一事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学形意的,练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习心意,以提高兴趣,有利启发。学心意的,练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学习形意,以深化认识和技能。如果有条件,能两者互补则美。
做个大致的比方:形意类似于拳中定律,而心意则类似于拳中的经典例题。仅仅知道了定律,没有能吃透,照样解不了题。经典例题做熟了,也能举一反三,但要再进一步,终究还需要掌握根本定律。形意可以用,心意也可以悟。两者大略地可以比喻为定律与经典例题的关系,两者可互补。严格地讲形意拳中也只有三体式、劈拳可以称为定律,其余各式也就相当定理、引理之类。形意拳各式无一式是招法,因此无一式可作为招法来使用。每一式都是为了开发练习者身体的某些能力而设,而非专为招法而设。
比如崩拳,如何做为招法而用?如果作为招法只有挨打的份儿。作为能力,崩拳是通过连续纵胯带动整个躯干和肢体的各个部位产生连续的整体纵劲。起初为了体会其道理,拳自腰出,练成后,拳可以自任何位置发出,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以至身体各节乃至躯干、大臂、小臂都可以当拳来用。所以,形意拳练就的是一些基本能力和练功的方式方法。心意则不同,把把都是用法,用法中含有能力的锻炼,如束展崩扑决等,但着重点还是用,把把都有具体设定的对象。
若初学者且无其他对抗性技击技术的基础,若以技击为目的,则学习心意较为容易取得成效。若能找到形意拳明师,且自身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或拳缘,则学习形意拳能步入较高的境界。从能力言,形意是要把人的稍节也能练出整体的结构力,即整体架劲能体现在手指上。这是心意拳无法达到的能力,因为没有相关的练法。同样,崩拳如果不进行演义,作为招法一无适用之处。这是我个人的认识。形意、心意虽有相通之处,但终究各有擅场。仅练心意的穿拳或形意的崩拳都出不来根稍一体的架子劲,形意拳中的架子劲来自三体式。形意作为学术体系更为清晰、完整。心意作为古法值得保留与借鉴。至于锻炼效果的优劣,即因师而异,又因人而异。
清中期,河北李洛能将心意拳带入商业氛围浓厚的直隶(今河北),为适应更广的传播需求,去除了部分隐秘技法,强化桩功与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并更名为“形意拳”。二者从此分道扬镳:心意拳如隐士,重内修与一击制敌;形意拳如儒将,兼容套路与养生,形成“北形意、南心意”的格局。
发力方式心意拳追求“束展发力”,动作如弹簧压缩后瞬间弹开,常见“弯步斜身”的侧身对敌姿态,招式短促凌厉,如“熊出洞”式要求双臂护裆、俯身逼近,贴近后以头、肩、肘、膝多点开炮,实战中甚至存在“掏心挖眼”等禁忌技法(现代已规范)。形意拳则强调“整劲”,通过三体式桩功练就“腿催腰、腰催肩、肩催手”的链条传导力,动作直来直往,如崩拳似箭,讲究“打人如走路”。
套路与兵器心意拳套路极少,以“四把捶”为核心,重单式反复磨炼;形意拳则有五行拳、十二形拳等系统套路,兵器更丰富(刀、枪、剑等),适应表演与竞赛。 实战逻辑心意拳倾向于“容高矮于一体”,擅贴身后靠打、摔拿结合,例如“卷地风”低踢接“怀抱顽石”抱摔;形意拳则重视中门突破,以“硬打硬进无遮拦”著称,如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典型案例。
心意拳因传承保守,至今仍集中在河南周口、安徽阜阳等地,练法保留古风,但传播力弱;形意拳则因李存义、尚云祥等推广,进入京津高校甚至军队训练体系,衍生出北京、山西等多流派,更符合现代武术标准化需求。
来源:形意拳张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