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应改名为“周总理的布局”!一部被剧名耽误了的良心之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1:42 1

摘要:作为“战争题材”,很多粉丝都会被《阵容》吸引而来,也会有不少人在看完几集后,被没完没了的文戏及出场人物直接被迫弃剧!这部作品并不是常见的“战斗”或“谍战”题材,而是非常罕见的“种草”题材!

作为“战争题材”,很多粉丝都会被《阵容》吸引而来,也会有不少人在看完几集后,被没完没了的文戏及出场人物直接被迫弃剧!这部作品并不是常见的“战斗”或“谍战”题材,而是非常罕见的“种草”题材!

“种草”是新世纪流行用语网络,大概意思就是把质量比较好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但用在这部作品中还挺合适,《阵地》讲的就是周总理团结文学家们通过传播思想占领地盘的故事。

当时虽然两党正在统一战线共同抗敌,但表面看似平静,却暗藏着巨大的汹涌。周总理深知局势的微妙,也提前安排精兵悍将,对广西桂林为主的城市进行“种草”布局!

《阵地》也是一部很少见的以“周总理”为主角的作品,在抗战期间,前线打得如火如荼,后方也没闲着,众所周知,情报战更是决战整支队伍能不能打胜战的关键,投入的精英也不在少数,而除了情报战,还有的就是这部作品中的主题:渗透战。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学校,教育部门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而当时的重要部门,基本还都掌控在老蒋的手中,他自然知道重要性,对于各级领导的安排,也都很小心谨慎,这个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旦安排的人有问题,那就有全盘皆输的可能。

而周总理的精心布局可不是开玩笑的,不管老蒋怎么个严防死守,一样是无力回天,除了嫡系,对老蒋来说,每个人看起来都像有问题!这可怎么整?这就是周总理对“渗透”的使用,非常的得心应手,要的就是老蒋无奈的狂抓!

不过,由于《阵地》涉及的人物特别多,就算观众聚精会神去看,也很容易看得一头雾水。但这种“不一样”的战争题材,只要耐得下心看下去,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上头,没有刀枪的较量,却一样刀光剑影。

一直以来,都知道周总理厉害,但看了《阵地》后,才知道周总理到底有多厉害,他的排兵布阵,他的大局观,真叫让人叹为观止!要知道当时前线还大局未定,他却已经在为十几二十年后的大事了而操劳了。

剧情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夏衍对于周总理开口向白崇禧要资助“救亡日报”复刊,最后仅拿到区区的200块法币是有看法的,认为周总理放下面子,换来的这点小资金,有点不值得。

他的郁闷却被李克农一语惊醒,这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强行拉白崇禧入局,才是周总理想要的结果。当大家知道“救亡日报”白崇禧也有“投资”后,就如平安符一样好用。这哪怕是只给10块,也是划算的。

俗话说,猛虎斗不过地头蛇,在那年头开报社是很容易惹上是非的,当有了白崇禧这个“大哥”撑场,在未来,“救亡日报”就不是谁想动就能动的了,这是200块的事?

在这个阶段的周总理,不停在做的就是渗透,不管是跟地方部门明着合作,还是暗中安插,真叫老蒋防不胜防,给上前线的170师举行的壮行仪式,更是看得让部分有心之人目瞪口呆,对他们来说,就是会觉得国军出征跟八路军又有什么头系?

可对于周总理来说,这一场壮举,不但拉近了所有爱国人士共同抗战的决心,也让整个城市的平民老百姓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让更多的热血青年英勇站出来,誓把侵略者赶走。

在周总理手里,就没有不能用的兵,每个人都能被发挥其特长,就连一帮几岁的孩子,都能摇身一变,变成了“新安旅行团”,一边是没完没了的轰炸,一边是一帮孩子不停的通过唱热血沸腾的战歌鼓舞大家,让大家低落的士气很快就被点燃了。

而各有特色的文人们,更是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一个个像尖刀一样,深插在老蒋的各个部门之中,周总理的布局,看得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你以为光是把仗打赢了就可以了么?

民心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积累,是最难的,也是最急不来的!而周总理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忙忙碌碌的各种布局,到处“种草”,等待的就是这一天的水到渠成。

《阵地》是近些年来,为数不多的好作品,但可惜的就是,确实拍得太过杂乱,不是真正的历史迷,很容易看得一脸懵圈,就算是真正的历史迷,也容易看至尾来忘记头。

出场的人物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导演几乎是把历史中有出场的,全部都安排出场了,这个阵仗也确实太大了点,当然,虽然杂乱,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经典大作,更像是专门讲周总理的作品,值得收藏。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这部作品没能爆火,或许导演应该给它改个名字,如果把“阵地”变成“周总理的布局”,肯定是能火的。

--

来源:金镜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