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作家协会承办,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市语言艺术协会、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协办的2025年“为成都写诗”——写给成都的100首诗活动颁奖仪式暨朗诵会在西华大学圆满举行。活动以诗歌为纽带,汇聚全民创作热情,
百首佳作咏蓉城,诗意流淌润天府。
9月26日,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成都市作家协会承办,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市语言艺术协会、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协办的2025年“为成都写诗”——写给成都的100首诗活动颁奖仪式暨朗诵会在西华大学圆满举行。活动以诗歌为纽带,汇聚全民创作热情,通过颁奖仪式与作品朗诵等环节,传递城市诗意,展现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
活动在暖场短片《为成都写诗》中拉开序幕,成都市文联、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市作家协会的代表,以及优秀作品奖获奖者、优秀组织奖单位代表、高校师生等三百余人共赴这场秋日诗会。
▲活动现场
致敬热爱,平凡生活绽放诗意光彩
本次活动共设置四轮颁奖环节、六个朗诵节目,为100首优秀作品诗歌的作者以及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荣誉证书。这些优秀作品从全国13个省份、1336位作者的投稿中脱颖而出,作者年龄跨度从8岁至89岁,涵盖环卫工人、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各行各业,他们笔下的诗句成为记录成都烟火、传递城市温度的真挚载体。其中,环卫工人杨岁燕的《宽窄里的光阴》与教师李金玉的《成都,那么远,那么近》等作品,以平凡视角书写城市温度,引发广泛共鸣。活动现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悟,杨岁燕表示,成都的诗意渗透在日常的每个角落,自己用诗歌记录的是普通人眼中的城市温度。李金玉则谈到:“带学生去河边看柳、去菜市场听吆喝,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生活本身就是诗。”
▲优秀作品奖颁奖
▲优秀组织奖颁奖
▲杨岁燕、李金玉分享写诗感悟
演绎佳作,共绘成都画卷
本次活动的朗诵节目,均出自评选出的 100 首优秀作品,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艺术总监董凡深情演绎《窄巷里的光阴》,刻画出宽窄巷子的岁月留痕;语言艺术家陈岳带来的《如果我是成都的一根茅草》,则以细腻情感传递出草木间的城市温情。墨池书院小学师生充满童趣的《到成都走一走》,勾勒出成都蓬勃生动的城市图景。西华大学师生集体朗诵的《成都,在慢下来的光里》,则展现了年轻一代对成都包容气质的当代解读。活动还设置了轻松有趣的“飞花令”互动环节,点燃了全场师生的参与热情,展现出成都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
▲《窄巷里的光阴》
作者:杨岁燕
朗诵者:董凡
▲《如果我是成都的一根茅草》
作者:莫梓歆
朗诵者:陈岳
▲《到成都走一走》
作者:陈玺艮、周文锴、刘俊承
朗诵者: 程映寒 童未素 王柯雅 鞠泓菲 杨景茹 陈熠朗 游汐 韩馨瑶 韩沐子 蒋若言 李学亮 王俊
▲《金沙遗址》
作者:徐源
朗诵者:李文娟
▲《成都,在慢下来的时光里》
作者:叶宇晨
朗诵者:黄乐雯、杨骐瑄、郑翔文、杨钰耘
▲飞花令互动环节
持续赋能,让诗意融入城市肌理
优秀组织单位代表、成都市住建局工作人员高明表示:“我们的工作,是通过轨道织网、城市更新等精细化的推进,让这座公园城市更加美丽宜居,而写诗就是在工作之外,再一次发现成都之美、激发创作热情的诗意旅程。”
成都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银莲认为,诗歌传承是一场文化接力,“为成都写诗”活动传递“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让文学从书斋走向街头,让每一位普通人都用笔尖记录与这座城市的温暖对话,这正是成都这座城市包容气质的体现。
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成都写诗”活动是践行新大众文艺的具体实践,以诗歌为纽带,深刻诠释了‘成都表达、表达成都’的理念。希望通过此类群众性文学活动,让文学艺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切实发挥文艺服务人民的重要作用,为成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之城注入源源不断的诗意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草堂》诗刊刊登了100首获奖作品,并在现场赠予获奖作者及与会代表,让这些描绘成都的动人诗篇得以广泛传播。
活动现场,主持人还向所有诗歌创作者发出邀约,鼓励他们将生活中写下的诗歌作品录制为短视频,让诗意通过影像进一步传播,融入城市的日常图景。下一步,“为成都写诗”活动还将走进社区、书店等公共空间,通过打造“诗意栖息站”等方式,让优秀的诗歌作品与市民邂逅,持续滋养城市的文化氛围。
2025年“为成都写诗”——
写给成都的100首诗活动
优秀组织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100首优秀作品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爱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