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拓之側,豈無文人酣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4 20:04 1

摘要:唯心造物,手指蒼穹點繁星,一揮,閃耀銀河,再揮,綻放華夏。中國上下五千年(八千年),綿延的文脈在歷史的長河中激揚、流淌。水擊浪花,凝霜嗅墨,疏影斑駁,暈開一場獨屬於傳拓之事的美學散步……

唯心造物,手指蒼穹點繁星,一揮,閃耀銀河,再揮,綻放華夏。中國上下五千年(八千年),綿延的文脈在歷史的長河中激揚、流淌。水擊浪花,凝霜嗅墨,疏影斑駁,暈開一場獨屬於傳拓之事的美學散步……

覆宣紙於金石,在朱與墨的解讀裏,呈現器物的視角形態與細致紋理。它,或靜態浮懸,或曼妙立體,在形與意之間搖曳傳統。

它,就是傳拓。

圖丨清代畫家、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陳鴻壽(曼生)設計《曼生十八式》之拓片(其一,無跋),「頤臨金石傳拓」館藏。

傳拓,又稱椎拓、捶拓、拓印。

「傳」,即傳授、傳遞、傳統、宣傳、推廣等,規範讀音為〔chuán〕;「拓」,即用宣紙、煙墨、傳拓工具將鑄刻在金石器物(碑刻、墓誌、甲骨、陶器、吉金、玉器、瓦當、畫像磚石、銅鏡、貨幣、封泥、古璽、古泉、造像、摩崖、經幢等)上的文字或圖案拓印下來的一種便於展示和傳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規範讀音為〔tà〕。傳拓,也作傳搨,是集金石學、考古學和美學為一體的高層次藝術門類。

拓印(傳拓別稱之一)通俗的說法叫拓碑或者叫打碑帖。

圖丨東漢《倉頡廟碑》(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打(拓)本。

唐、宋時期拓碑稱為「打碑」,拓本名曰「打本」或者「墨本」。

據記載漢《倉頡廟碑》碑陰宋《嘉祐五年題字》末有「萬年朱吉打碑記」;唐天寶四年的《石臺孝經》後刻《李齊古表》內有「臣謹打本分為上下卷於光順門奉獻以聞」;唐元和八年《那羅延經幢》後有「弟子那羅延尊勝碑打本散施」;唐《八關齋報德記》碑陰有唐大中五年的崔倬補刻跋曰「在前刺史唐氏得墨本」,最末為「曹州……縣主簿……師傅打石碑」;宋田克仁重刻《郙閣頌》跋曰:「克仁開禧年得由墨本於京口」;宋蘇轍《題靈巖寺》詩後跋曰:「原石久佚此為靖康初得墨本於茌平李時升家再模石」等。時至今日西安仍舊有人把拓本稱為「打本」或者「墨本」。

「傳拓」一詞最早的出現和唐太宗有關。

圖丨魏徵等編撰《隋書·卷三十二》(局部)。

唐太宗繼位不久,就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書典籍,並派大臣魏徵去尋找《熹平石經》等金石典籍。魏徵等在撰寫的《隋書·卷三十二》記載「又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於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並秦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貞觀初年,魏徵奉旨去尋找《熹平石經》,得到碑刻不足十分之一,但幸運的是「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言下之意是「《熹平石經》原石雖然已經損毀嚴重,但完整的拓本還有。」

傳拓成品稱為拓本或拓片,指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本或紙片,是記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圖丨摩崖石刻《天柱嵓》拓片(無跋),「頤臨金石傳拓」製;明《宣德爐》全形拓(無跋),「頤臨金石傳拓」製。

常見拓片有甲骨文拓片、秦漢瓦當拓片、歷代磚拓、古幣拓片、硯銘拓片、漢畫像拓片、碑拓、青銅器拓片、造像拓片等。

根據色彩分類,有「墨拓」與「朱拓」兩種。「墨拓」比較適合文人審美,合乎陰陽哲學;「朱拓」采用礦物質朱砂顏料,初拓用朱,代表珍貴,亦有驅邪的用意。

墨拓有「烏金拓」「蟬翼拓」和「全形拓」之分。

「烏金拓」,墨色烏黑發亮,對青銅器、秦磚、漢瓦、碑刻等都能呈現良好的傳拓效果;墨色淡勻如蟬翼的叫「蟬翼拓」,甲骨、扇骨、牙雕、玉雕等則使用「蟬翼拓」效果最佳;「全形拓」綜合「烏金拓」和「蟬翼拓」兩種拓法完成,要求把實物的寬、高尺寸,準確的定畫在宣紙上。拓品完成之後,講究與實物大小無誤。拓法虛實並用,立體感很強(故全形拓又稱「立體拓」)。最後,再配有名人題跋、藏家印章,一幅精美的傳拓藝術品問世。

圖丨《虎鈕青銅鐘》全形拓(無跋),「頤臨金石傳拓」製。

另外,還有碳灰拓、穎拓、畫拓、撕紙拓、隔紙拓、擦拓等傳拓技法。

隨著傳拓的發展與地域關系,各地區根據當地文物材質的不同而產生了傳拓的四大流派,以拓碑為主的陜西派,以拓磚瓦吉金為主的京津派,以拓摩崖為主的齊魯派,還有以拓畫像石為主的蘇皖派等。

傳拓技藝,可推測的歷史,東漢末年;可考究的歷史,隋唐時期。

圖丨蔡邕隸書《熹平石經》之《尚書》殘石拓片。

傳拓技藝誕生在距今約1800多年的東漢末年。

《熹平石經》在刊刻完成的第二年就爆發了黃巾起義(公元184年),東漢政權受到重創。五年後(189年),董卓之亂爆發。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戰敗退守長安,臨走之前下令燒毀洛陽城,偃師的太學也被肆意破壞,《熹平石經》也被亂兵砸爛。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曹魏,建都洛陽,尊儒貴學,重建太學,下令「掃除太學之灰炭,補舊石碑之缺壞」。此後,一直戰亂不斷,至唐初時,《熹平石經》已經「十不存一」了。此外,拓印作為一種古老的印刷術,發明於東漢靈帝時期,因《熹平石經》的刊刻而發明。

鑒於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傳拓是早於「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的重要發明,進一步佐證了傳拓誕生於東漢末年。

《隋書·經籍誌一》載:「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可見「傳拓」一詞早已有之。有從前面提到的《石臺孝經》《那羅延經幢》《八關齋報德記》等刻跋來看拓本在唐時已經流行那麽傳拓這種技術方法至少應在隋代已經產生甚至更早。

圖丨石刻之祖《石鼓文》北宋拓本(局部)。

秦《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自唐代在天興三疇原(今陜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被發現後很快就有了拓本應世。韓愈《石鼓歌》曰:「公從何處得紙本毫發盡備無差訛。」韋應物《石鼓歌》曰:「令人濡紙脫其文,既擊既掃白黑分。」由此可見,唐時人們不僅已經掌握傳拓技藝而且還能拓出黑白分明的拓本來。清道光年間甘肅敦煌石窟曾發現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有唐太宗書《溫泉銘》拓本、歐陽詢書《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拓本、柳公權書《金剛經》拓本,這些都是唐拓孤本中的佳作,現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拓本前兩頁收藏於此,後十頁被斯坦因先於伯希和劫往英國,今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隨著金石學由隱學而走向顯學,到了清代中晚期,金石文化日益興盛,拓片的市場價格也逐步走高。觀《翁同龢年表》知,當時的一張名碑拓片和一張名家字畫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價格要超過一張宋畫。翁同龢經常遇到索價500兩黃金的拓片。

圖丨西晉紀年磚刻拓片(無跋)。

秦磚漢瓦之所以珍貴,主要原因是上面有許多時人不了解的圖案。清代的文人大多註重文字學研究,而避開漢畫(兩漢時期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築物上的畫像石或畫像磚)不談,因文字能夠「正經補史」,除容易上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漢畫所表現的靈異圖案欠缺了解,若傳後世恐留笑柄。所以,清以前的漢畫拓片傳世極少。而民國以後,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孫文青等先生開始嘗試闡釋漢畫,其中許多內容逐漸被人了解。魯迅先生認為:漢畫最能代表中華精神,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前人留給後人的一筆巨大財富。並開始大量收藏漢畫,準備結集出版,惋惜的是先生英年早逝。

解放後,由於歷史原因,金石這門曾經光芒耀目的學科,幾近滅絕。臺灣的一位拓片收藏家曾說:「因為紙黑,連廢品收購站都不要,許多拓片都被當作鞭炮用紙聽響了……」文革期間,北京的西單商場和王府井東風市場,共征集了1200張拓片銷售,被北京的碑帖藏家孟憲章先生以46元的價格全部收購。改革開放後,孟老從中挑出800件捐給了故宮博物院。孟老也成為了行內公認的藏拓大家。

隨著黃賓虹、陳直、吳湖帆、祝嘉、朱家溍、啟功等老一代金石家的謝世,存世的金石鑒藏家寥若晨星。近年來,國家重視傳統文化,文物政策逐步放開,重提金石也是順應時勢之舉。「保存金石」從保存為主逐漸轉向保存與研究為主,又從保存實物為主逐漸轉向保存金石傳統技藝(如傳拓技藝)為主。

談及傳拓,就不能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現知存世最早的拓本是貞觀末年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並書的行書碑文《溫泉銘》。唐太宗一生酷愛書法,是歷史上少有的能稱得上書法家的皇帝。學者鄭汝中在《唐代書法藝術與敦煌寫卷》中寫道「其書法駢儷流暢,雍容大度,有明顯的二王書風,以行書刻碑,唐太宗為第一人。」

圖丨唐太宗李世民像。

在書法教育和理論、書法弘揚、傳拓推廣等方面,唐太宗可謂厥功至偉。

唐太宗傳世的墨跡極少,除了《晉祠銘》傳播較廣外,《溫泉銘》原石早佚,所以清朝以前針對他的書法論述極少。直至清光緒廿六年(1900年),道士王圓籙於敦煌鳴沙山千佛洞中發現《溫泉銘》拓片,尚存48行,總共354個字,拓片左下角古人題跋「永徽四年(653年)八月圉谷府果毅兒」墨跡一行,可以考證為唐初傳拓實物。《溫泉銘》再現世,不僅為研究唐太宗書法提供了文獻資料,也為我國朔源傳拓提供了重要物證。遺憾的是,《溫泉銘》原拓片被發現不久,就被伯希和劫往法國,現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圖丨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拓本,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1993年6月,陜西省博物館從法國獲得《溫泉銘》拓片復製品,這件上千年的書法珍品以另一種形式回到祖國。從傳拓技藝的角度來看,唐初拓本《溫泉銘》,其字口清晰、墨色均勻、氣韻生動,裝裱異常精美,可見當時的朝庭非常重視傳拓技藝的研究和應用,擦拓技術應用已經非常成熟了;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掌握傳拓這種拓製技術的國家,並將傳拓技藝應用於文化和藝術教育領域,用於拓製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及書法作品。啟功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此碑點畫細處入於毫芒,肥處彌見濃郁,展現之際,便覺一方黑漆板上用白粉書寫而水跡未乾也。」

為什麽將唐太宗稱為「傳拓推廣第一人」?

除上述理由,最值得稱頌的,唐太宗是第一位將拓片作為國禮的皇帝。《唐書·東夷傳》載:貞觀二十二年冬,新羅王貞德遣其國相伊贊千金春秋等來朝,太宗以二銘拓(《溫泉銘》《晉祠銘》)贈送。新羅地處朝鮮半島西南部,古稱海東,與中國東面隔海相望,作為近鄰,頻繁的與唐朝進行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遙想千年前的唐初,唐太宗以拓片賜外國使者,堪稱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書法史、碑刻史上的第一盛事。當時,拓片作為中外友好的「使者」,在我國國際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於傳拓技藝而言,這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譜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篇章。

流淌的傳拓技藝,順應了美,也造就了美。

傳拓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豐富完善,形成了與美術、書法、收藏、文物保護、古籍修復、文化傳承等密切相關的特殊技藝,為人們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提供了新的審美趨向,滿足了與時俱進的文化空間新的裝飾需求。

作為高雅的藝術,優秀的傳拓作品時刻張揚著金石氣和書卷味,喧賓而不奪主地煥發每一方寸空間的文化底蘊。

宋代歐陽修收藏碑帖拓本上千卷,編寫《集古錄》,開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趙明誠與妻子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彜器,對兩周以來金石遺文無所不涉,後輯成《金石錄》傳世。明清及民國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如董其昌、趙崡、王鐸、金冬心、翁方綱、包世臣、陳介祺、端方、楊守敬、羅振玉、康有為、張伯英、朱文鈞、周肇祥、魯迅、於右任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在收藏界,碑帖拓片有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稱呼——「黑老虎」。

受利益驅使,各種翻刻、仿製、作偽的手法層出不窮。贗品泛濫,難辨真偽,鑒藏者稍不慎即受騙上當,兇險如老虎噬人,令人談虎色變。所以,碑帖拓片被稱作「黑老虎」。一位收藏家深有感慨,他在一件鐘繇《薦季直表》刻帖拓片上題跋說:「黑紙白字名曰『黑老虎』,非降龍伏虎,不能得也。」鑒別、收藏拓片非一般人所能貿然插足,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是必不可少的降龍伏虎手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黑老虎」之「黑」還表示了相關行當的深不可測。

圖丨鄒城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新朝《萊子侯刻石》初拓本。

2016年廣東崇正春拍,一件《萊子侯刻石》最終以2070萬元成交,成為拍賣史上「最貴拓片」。其收藏價值,可見一斑。

拓片的價值與原金石價值、拓工素養、捶拓技術以及遞藏題跋有關。越早製作的拓片,越能體現碑帖原貌。隨著歲月流逝,碑帖原石的字跡不斷漫漶,泐痕石花漸多,不同時期的拓片就有精粗優劣之分。

《石鼓文》的著名拓本(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定武蘭亭》的不同拓片,都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有的碑帖原刻已經消失了,其拓片就非常金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溫泉銘》碑石早已不存,敦煌藏經室發現初唐拓片為存世孤本。著名的《張玄墓誌》也是孤本拓片。明清時期的製碑者在揭取朱拓後,往往故意分階段逐步鑿壞石面,造成不同批次的拓本質量差異,以此手法擡高善本拓片的價格。

手推拓包敲覆宣,俯仰閑聞墨中煙。黑白無矩方近道,優哉遊哉直叩前。

文化長驅的方向,無數次拓出文明初相。鐫刻傳承的起點,勾勒發揚的曲線。彩陶畫符,蔔辭甲骨;青銅執禮,碑石敬立;危乎高哉嘆摩崖,檐間流水洗磚瓦。金石學,傳拓事。手卷一溪雲雨,長錄千載文化。

傳拓之侧,常有文人酣睡……

傳拓, 萬物皆可拓.

来源:七零后水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