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1949年生于沈阳的书法家,自幼便与笔墨结缘,1964年师从爱新觉罗庆厚奠定根基,后又深造于鲁迅美术学院,六十余载临池不辍,终成“诸书皆成,博涉多优”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当代书坛,潘福忠是一位以深厚传统功底立足、以多元风格出彩的实力派名家。
这位1949年生于沈阳的书法家,自幼便与笔墨结缘,1964年师从爱新觉罗庆厚奠定根基,后又深造于鲁迅美术学院,六十余载临池不辍,终成“诸书皆成,博涉多优”的艺术境界。
潘福忠的书法底色,是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与深耕。他的隶书取法汉碑精髓,将《乙瑛碑》的秀逸、《张迁碑》的方整与《曹全碑》的流美熔于一炉,笔画波磔分明,结体宽绰舒展,尽显汉隶的雄浑端庄。楷书则师法欧、颜、柳、赵四大家,笔笔严谨如金书锦字,结构端庄却不失灵动,在唐楷的法度中藏着细腻的笔墨情趣,这种扎实的楷书功底,在当代书坛尤为难得。
而真正让潘福忠声名远播的,是他挥洒自如的行草艺术。其行草追慕二王风骨,兼取苏、黄、米、蔡意趣,笔画牵连映带如行云流水,布局在欹侧中求平衡,墨色的浓淡干湿间藏着丰富韵律。草书更是尽显性情,远师怀素的瘦劲、张旭的豪放,长线条一气呵成如惊蛇透水,快时惊雷驰电,慢时落花飞雪,八面出锋却不失内在秩序,将草书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观其草书,仿佛能看见他运笔时的纵横挥洒,听见笔墨与宣纸的摩擦交响。
难能可贵的是,潘福忠的书法从未陷入“株守一家”的窠臼。他深谙“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的真谛,将碑的厚重与帖的灵动、传统的古朴与现代的清新完美融合。其作品中,每一根线条都是情感的延伸,平和时温润流畅如春风拂面,激昂时跌宕起伏似江河奔涌,真正做到了以情驭笔、融情于墨。
如今身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一级书法家、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的潘福忠,仍以笔墨为舟,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溯传统之源、扬个性之帆。他的作品既有高雅格调,又具亲和温度,无论是书房点缀还是艺术收藏,都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这样兼具功底与性情的书法,值得每一位爱好者细细品读。你更偏爱他法度森严的楷书,还是豪情万丈的草书?快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神钲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