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学习,多是依靠口传心授。而最初把《周易》流出周王室的是迫于生计的卜官,他们以《周易》卜筮为技能周旋于诸侯士大夫之间来谋生。在他们的影响下,《周礼·春官》将《周易》归为“三易”之法,历代易学也大都将《周易》视为卜筮工具书。在此视角下,卦爻辞被视为独立、神.秘
历代易学对《周易》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有许多个想不到,导致解读时存在若干根本性误判。
这是最根本、最颠.覆性的“想不到”,是解开所有误读的总钥匙。
古人学习,多是依靠口传心授。而最初把《周易》流出周王室的是迫于生计的卜官,他们以《周易》卜筮为技能周旋于诸侯士大夫之间来谋生。在他们的影响下,《周礼·春官》将《周易》归为“三易”之法,历代易学也大都将《周易》视为卜筮工具书。在此视角下,卦爻辞被视为独立、神.秘、预示吉凶的“签辞”,被理解为基于八卦卦象、爻位阴阳等神秘符号推演所得,而非基于主题创作,具有文本自身的逻辑。解读的重心在于“占断”而非“理解”,在于“应验”而非“思辨”。
但丰铭指出,《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结构严谨的“专题论文”。六爻并非杂乱无章的签文堆砌,而是其主题论述的六个逻辑阶段,卦爻辞之间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六段论”模型。
六爻的本质是六段论逻辑,而非卦象组合。所以《周易》文本不可能是筮书论者所说的那样源于对应验记录的汇编辑录。“吉凶悔吝”等断语也只是对所述事件结果的是.非评价,而非占筮预.言。
正因为想不到《周易》并非筮书,所以历代易学者一直发现不了爻辞间的因果关联与辩证推进 ,从而没有将之当作一本正常的创作型典籍对待。
在第一个想不到的影响下,历代易学要么将卦爻辞归为卜.筮条文,要么视为古人哲学思想的寄托。自然不会想到《周易》是以卦爻辞的形式以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事迹为主线记录商周之际那场最剧烈、最核心的政.治变革——翦商大业——的政.治文献。
创作者的本意是“以史为鉴”,而历代易学者却走上了“以象测天”的歧路。
在筮书论深刻心底的易学者眼里,64卦,乃至450条卦爻的文辞,都是各自独立、互无干联的。因为它们都只是过去一条条随机卜筮记录的汇编。
这种单卦单爻孤立释义的思维,使他们不可能发现作者“奇事偶理”的对偶卦体例设计,从而失去认识卦与卦之间内在关联的机会。
对偶卦体例的设计,是周公之说史与史官之说史立意区别的根本体现。
八卦是历代易学的立论根基。他们将八卦与《周易》绑定,认为六爻源自八卦重叠,卦爻辞源自八卦观象。他们将“八卦”的万物类象奉为解读《周易》的圭臬,整个解读过程变成了从爻辞中倒推“八卦之象”的猜谜游戏,牵强附会,繁芜丛生。
但丰铭指出,《周易》完全与八卦系统无关,八卦体系是晚于《周易》的产物,是后人(比如《说卦传》作者)为了解释《周易》中为何反复出现某些意象,而反向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分类工具和解释系统。但它是诠释的产物,而非创作的原点。将后出的、归纳性的工具当作先验的、指导创作的原生结构,是本末倒置,也是导致象数易学陷入繁琐附会的根本原因。
《周易》建构的核心是六爻逻辑,而非八卦推演。二者属于不同系统,以八卦解易只会离题万里。
历代易学的谬之千里,并非学者们不努力,而是方向性的集体迷失:
1. 性质误判:将一部经世致用的政.治历史著作,误判为神.秘主义的占.筮手册。目标从“理解智慧”变成了“预.测吉凶”。
2. 方法错误:放弃了文本内在的历史与逻辑分析,过度依赖外部强加的象数体系和过度抽象的哲学发挥,使核心本义被层层覆盖。
3. 语境剥离:完全割裂了文本与周初革.命这段具体、深刻、残.酷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其成为无源之水,任人打扮。
历代易学正是因为这些“想不到”,才迷茫于筮术化、象数化路径,陷入“以注代经”的困境,使得两千年易学虽蔚为大观,却在核心问题上南辕北辙。
丰铭重释易学,正源于系统性地揭示这些根本性的“想不到”,彻底重构《周易》的解读模式:
1. 方法论革新:从卜.筮迷.信转向逻辑与历史分析;
2. 文本定位重置:从占筮手册升华为周初政.治历史文献;
3. 结构整体性发现:对偶卦体系弥补单卦研究的碎片化;
4. 学术史澄清:剥离后世附加的八卦系统,回归本源。
这些发现不仅还原了《周易》作为华.夏文明元典的理性精神,更为其当代价值提供了阐释基础。唯有跳出过去那种错位窠臼,深刻反思正本清源,才能真正读懂《周易》内涵的智慧密码。
来源:丰铭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