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正在重塑全球对未来十年气候行动轨迹的预期。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峰值水平削减7%至10%,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可能性。
信息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166-6
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正在重塑全球对未来十年气候行动轨迹的预期。作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承诺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峰值水平削减7%至10%,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可能性。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宣布的这一目标,标志着该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后的具体减排路线图。根据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数据,中国目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约三分之一,其减排进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球排放轨迹走向。国际气候专家普遍认为,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全球气候目标将难以实现。
减排目标的多重解读
这项新承诺作为中国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的核心内容,首次涵盖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在内的所有主要温室气体。清华大学能源经济学研究专家张达指出,相比此前仅针对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全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具有更加全面的气候意义。
然而,国际气候分析师对这一目标的评价出现分化。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劳里·米利维尔塔认为,7%至10%的减排幅度远低于《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需的30%减排量,甚至未达到2摄氏度目标要求的20%减排水平。他特别关注中国将峰值年份留作待定的做法,担心这可能为推迟实质性减排行动留下空间。
图片来源:法新社通过盖蒂
相反,包括张达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全温室气体减排通常比单纯的二氧化碳减排更具挑战性,因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技术路径更为复杂。他们的模型研究显示,如果中国实现7%至10%的全温室气体减排,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幅度可能达到10%至12%,这将为2060年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柏林新气候研究所分析师诺拉·张从中国政策制定传统角度提供了不同视角。她指出,中国政府历来倾向于设定相对保守但确保能够实现的目标,然后在实施过程中超额完成。例如,中国原计划2030年实现12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目标,实际上提前六年就已完成。
技术路径与实施挑战
中国实现2035年减排目标面临的技术挑战是多方面的。在电力部门,尽管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煤炭仍占发电结构的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54%,要在十年内显著降低这一比例需要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速度。
工业部门的减排任务更为艰巨。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这些行业的深度脱碳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包括氢能炼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仍处于示范阶段的技术。
交通运输领域呈现出更为积极的前景。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50万辆,渗透率超过35%。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交通部门有望成为减排的重要贡献者。
农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控制则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策略。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化肥使用优化、畜牧业甲烷减排技术推广等措施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全球气候治理的连锁反应
中国减排承诺的国际影响远超其排放量占比所显示的数值意义。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减排行动将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渠道影响其他国家的排放轨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使得这种关联更加紧密,中国企业面临的碳成本压力将推动其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减排路径的关注尤为密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将为其他新兴经济体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绿色技术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降低了全球绿色转型成本,这种技术扩散效应可能比直接减排产生更大的全球影响。
气候外交层面,中国的减排承诺为国际气候谈判注入了新动力。在COP28迪拜气候大会后的《全球盘点》背景下,主要经济体都面临提升气候雄心的压力。中国的明确表态可能促使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进一步强化其2030年减排目标。
同时,中国承诺也凸显了气候资金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仅靠主要排放国的国内行动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技术输出国的双重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独特作用。
利兹大学气候物理学家皮尔斯·福斯特从绝对减排量角度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中国实现7%至10%的减排目标相当于"三个英国完全脱碳"的减排效果。这一量化比较有力说明了中国减排行动的全球意义。
尽管对减排目标雄心水平存在不同看法,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明确承诺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重要锚定。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气候变化仍然是各国能够找到合作空间的重要领域。中国2035年减排目标的提出,为未来十年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新的基础。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