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8年春,一股“熟悉又陌生”的黑风悄然掠过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化作吞噬全球的猛兽,席卷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1918年春,一股“熟悉又陌生”的黑风悄然掠过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化作吞噬全球的猛兽,席卷世界的每一寸土地。
一场流感,感染了5亿人,夺走了5000万甚至上亿生命,占据了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有人称它为“天谴”,有人视之如“瘟神”。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大流感发生的时间,恰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阶段。战争尚未停火,死神已然换了面孔,继续在人类之间举行另一场没有硝烟、但更加残酷的杀戮游戏。
“一个打喷嚏的士兵,抵得上十颗子弹。”
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爆发了一种剧烈的流感,官兵高烧、喉咙红肿、剧烈咳嗽,甚至数日内死亡。但这条线索迅速被压了下去——因为战争需要胜利,不需要恐慌。
协约国为了维持士气封锁消息,同盟国亦然。结果呢?真相被按下了“静音”,病毒却踩下了“油门”:年中便席卷了整个欧洲,到了秋天已经绕地球跑了三圈。
而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这场大流感,是从西班牙媒体报道上看到的。因为西班牙是中立国,可以自由报道疫情。于是这场灾难就被莫名其妙地冠上“西班牙流感”之名。
我们都记得被谁感染了,却忘了最先撒谎的是谁。
“信息隐瞒”这一个坑,当时的大国都跳了下去,最后被一一反噬。
在美国的费城,政府为了庆祝战争即将胜利,硬是照常举行了总统支持战债的游行活动,20万人聚集,导致6天后出现了2万多感染病例,死亡人数逼近1.2万人。
而在圣路易斯,同样面对疫情,他们第一时间宣布关闭学校、影院、商业聚集场所,开始“保护性隔离”。结果?死亡率仅为费城的 1/8。
战争与病毒,是双刃剑上的左右刃
说到底,为什么西班牙流感能传播得如此迅猛?
不是因为病毒太聪明,而是人类太愚蠢。
一战战场是病毒的绝佳温床:数百万士兵被密集安置在营地中,几乎没有卫生条件可言。缺医少药、疲劳交加,病毒一旦入侵,几天内就能演变为大规模爆发。
尤其是士兵一旦感染后,被不断“调防”转移回本国或新战区,再由港口、铁路传播到平民圈,整个病原就迅速网状扩散开来。
从法国的埃塔普勒,到印度孟买,从新西兰奥克兰,再到阿拉斯加的布瑞维格米申村,无一幸免。
那些声称“国家为人民而战”的政权,却在这场真正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看见了最真实的自私:
印度:由于殖民时期的医疗歧视政策,印度人被禁止入英人医院,流感期间,印度死者高达 1700万,是全球最惨烈的国家之一。
南非与阿根廷:白人区封路、消毒、戴口罩,黑人区手足无措,基本听天由命。
伊朗与法国:宗教圣地照常开放,人群蜂拥前往祈祷,感染数字飙升不止。
说到底,不是病毒决定谁活谁死,而是政体制度与人的决定。
我们中国,在这场全球瘟疫中,记录非常少。
资料所言不一,数据模糊,有人说中国死了100万,有人说500万,然而当时的大多数人连“流感”两个字都认不全。
很大一部分国人被“鬼神作祟”的传统观念裹挟,不信医院信跳大神,不听医生听乡村巫师。
直到哈佛归国的伍连德凭一己之力,在东北抗击1900年鼠疫,并推动全国成立卫生所,人们才隐约意识到,病毒不是神降的,是可以科学管理的。
但彼时的大清王朝犹如临风残烛,军阀混战、贫病交加,全国百姓哪有隔离能力?绝大多数人死于无名,尸骨随风。
所以这场大流感在中国没有留下“清晰的记忆”,但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的“免疫反应”:告别愚昧、批判中医、提倡西方科学。鲁迅当年弃医从文,说的正是:“医不死表面的人,文能医腐烂的魂。”
这是“灾难型现代化”的典型案例——病毒逼得社会必须变革,否则下次就不是百万死亡,而是亡国灭种。
这场灾难,不只改变了人民、医疗,也改变了地缘政治的走向。
第一,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美国总统威尔逊本希望主持《凡尔赛条约》制定,但他不幸感染西班牙流感,瘫痪、咳嗽、高烧,最终无法出席谈判。
谈判权落入英法手中,两国出于复仇对德国施压,最终酿成“二战”的隐因。一个病毒,牵动了两个世界大战之间的走势。
第二,冲击了殖民帝国的神话。
疫情期间,殖民地人民看清了“宗主国”的双标:英国人可以看病、隔离,印度人却要排长队被抛弃。于是1919年,“甘地”掀起不合作运动,成为印度独立的开端。
埃及、韩国、菲律宾等地的反殖浪潮此起彼伏,流感未必是诱因,但绝对是“加速器”。
第三,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诞生。
1920年,国际社会成立了“国际卫生组织”,即后来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开始建立卫生部,社会医保逐步制度化。
从那时起,公共卫生从贵族的奢侈品,变成人人都能享有的基本权利。
谁能想到,这样的变化不是靠医生推动的,而是被“病毒推进”的。
历史是冷酷的。
不戴口罩的英国首相强森,在感染新冠后改口;不承认病毒威胁的特朗普,在家族历史里却有位爷爷就是死于西班牙流感。
命运,在世代之间悄然轮回。
而我们每次经历灾难后,都会热烈讨论“改革”和“进步”。但历史一次次警示我们:“人类真正的敌人,是遗忘。”
澳大利亚虽在前两波流感中封岛成功,但第三波防守松懈,那个时候庆功游行、新闻吹捧,又一次引爆疫情。
不要等下次病毒来敲门时,才懂得去关窗。
西班牙流感最后一波在1920年春天消失,悄无声息地隐匿于人类史。很多人甚至忘了它存在过。
但留下的,不只是那一个亿尸骨,还有整个世界的公共卫生制度、疫苗策略、信息披露机制,乃至国家公共信任体系的重建。
我始终记得一句话:“如果第一次让你措手不及,那是悲剧;第二次再让你失守,那就是罪过。”
病毒终会来袭,世界终将改变,但这一次,我们该准备好了。
不再视死亡为常态,不再掩耳盗铃,不再让历史,以“流感”为剧本,重复地嘲笑人类的天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1. 《全球史视角下的1918年大流感》,今日头条
2. 《西班牙媒体刊文回望1918大流感》,La Vanguardia
3. 《1918西班牙流感始末》,今日头条
4. 《全球传染病威胁与美国的应对建议概述》,胡佛研究所
5. 《世界大瘟疫启示录丨1918—1919大流感:沉默的真相》,科技日报
来源:墨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