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如何构建健康传播人才培养的“蒲公英体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17:37 1

摘要:健康传播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一座特殊的桥,一头连着医疗专业领域的严谨知识,另一头接着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需求。同时,健康传播也是破解“伪科普”乱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然而,当前健康传播领域却面临着“人才荒”与“同质化”双重困境——医疗从业者没时间做科普、宣传人

健康传播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一座特殊的桥,一头连着医疗专业领域的严谨知识,另一头接着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需求。同时,健康传播也是破解“伪科普”乱象、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然而,当前健康传播领域却面临着“人才荒”与“同质化”双重困境——医疗从业者没时间做科普、宣传人员缺专业知识、流量导向下转化率低迷……

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可持续的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本期健康凯歌直播间,我们有幸邀请到健康传播领域的资深专家杨乐老师。她是全国健康传播金牌讲师大赛总执行、健康中国传播大厦培训中心主任,也是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患者管理分会委员,深耕行业六年,累计培训5000+大健康从业者、赋能上千家医院,间接影响7万+健康传播领域从业者。

直播中,杨乐老师围绕“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核心议题,从“行业痛点拆解”、“创新实践路径”、“实战案例分享”到“核心素养提炼”,深度剖析健康传播人才培养的“蒲公英模式”——让每一位学员都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种子,落地生根、辐射四方。

以下对话内容,略作删减:

一位“木星星际种子”的健康传播初心

Q(李成凯):先请杨乐老师回答健康凯歌的灵魂三问——“您是谁、您有什么、您需要什么”?


A(杨乐):昨晚做梦时,我梦见自己是一颗来自木星的“星际种子”,驾驶宇宙飞船来到地球,目的是帮助热爱健康传播的人开启个人与医院品牌,让健康知识惠及更多人。回归现实,我是深耕大健康传播领域六年的从业者,始终在做“连接”与“赋能”的工作。

说到“我有什么”,六年里我们累计做了几百场培训,培养了5000+大健康从业者,为上千家医院提供品牌赋能。现在各大平台7万+健康传播从业者中,有5万左右与我们有直接或间接关联。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认知开发”——我们不只是教技巧,更要帮大家建立“专业+传播”的双重思维,让健康传播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至于“我需要什么”,一句话概括:“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个人的力量有限,希望能链接更多行业从业者,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构建一套覆盖“生态上下游”的健康传播体系——既要服务医疗从业者,也要让普通老百姓能快速获取科学、易懂的健康知识,真正实现“健康传播惠及全民”。

Q:当前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中,最突出的痛点是什么?


A:我们在培训中发现,痛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第一是“时间与专业的断层”。医院很想让医生、护士来参加科普培训,但医疗资源紧张时,从业者一天要做几十台手术、看几十个门诊,根本没时间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新媒体语言;而医院宣传科的老师,传播能力强、文案功底好,却因为缺乏医疗专业背景,没法输出精准的健康科普内容,导致“想做的人没精力,能做的人缺专业”。

第二是“内容与转化的脱节”。早期我们做培养时,很看重流量数据——一条短视频播放量上百万、一个账号粉丝几十万,就觉得是“成功案例”。但后来发现,这些流量很难转化为实际价值:患者不会因为高播放量来医院就诊,老百姓也没真正记住健康知识。这说明,单纯追求流量的培养模式是无效的,健康传播必须回归“专业口碑”与“区域影响力”。

第三是“培训与落地的割裂”。很多培训只是“听着热闹,回去没用”——老师讲完理论就结束,学员没有实操机会,也没有后续孵化支持。医院送人参训,期待的是“回去能带动科室甚至全院的科普工作”,但如果只是“单点培训”,没有体系化支撑,最终只会沦为“一次性投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破局路径:“魔鬼训练营+人才库”的双重创新

Q:针对这些痛点,您团队是如何设计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有哪些创新实践?


A:我们的核心思路是“政策为基、实操为核、孵化为本”,具体分三个步骤:


首先是“政策导向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都严格契合国家卫健委相关政策,明确健康传播的“可为与不可为”——比如不能讲与专业无关的内容、不能线上导流,从源头上规范学员认知。同时,我们的课程被业内称为“魔鬼训练营”,不是因为严格,而是因为“沉浸式实操”:学员要现场写文案、拍短视频、模拟直播,甚至要设计“情景喜剧”“吐槽辩论”等趣味形式,把严肃的医疗知识转化为大众能听懂的语言。

其次是“全龄覆盖的人才库搭建”。我们不设年龄限制,既有75岁的301医院专家,也有刚入行的高校学生。人才库分“入门-中级-高级”三级体系:入门级学基础技能,中级学品牌运营,高级则要完成“身份转变”——从学员变成讲师。比如,我们会邀请中传教授、医疗圈大V做导师,对优秀学员进行长达两年的孵化,让他们回炉授课、带新学员,形成“老带新”的内循环。

最后是“蒲公英式的落地机制”。我们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成为“传播种子”:培训结束后,学员要回到医院或机构,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同事,带动整个科室的科普工作。比如,我们会教大家如何结合线下宣讲、科普比赛、学术会议打造个人品牌,而不只是依赖线上短视频。像我们的一位学员,从护理岗位起步,通过培训后成为医院品牌运营部负责人,还被当地宣传部选为“二十大宣讲员”,这就是“种子落地”的效果。

Q:能否分享一位学员从“学员”成长为“行业导师”的案例?


A:必须提上海同仁医院的姚乐老师,他是我们最早的“二师兄”学员。

当时姚乐老师在上海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但通过我们的培训,他进一步打开了品牌思路——后来联合第二期学员戴恒伟,在上海卫健委、上海健康教育电视台支持下,打造了“健康脱口秀”栏目,把枯燥的医学知识变成幽默的脱口秀,现在已经成为医疗圈的标杆IP,今年还创新推出了“健康rap秀”。

还有石家庄人民医院的赵帅医生,他用快板讲中医知识,从入围全国赛到成为河北赛区负责人,现在已经能带团队举办省级科普大赛,这就是“学员变导师”的典型。

Q:你认为,成为一名健康传播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A:至于健康传播者的核心素养,我认为有三点必须坚守:


第一是“诚信与科学底线”。健康传播的核心是“对生命负责”,输出的内容必须经得起专业推敲,不能为了流量夸大功效、传播伪科学。比如,推荐健康知识时,要标注“专业范围”,不跨领域科普;涉及病例分享时,绝对不能暴露患者隐私。

第二是“真实与有效导向”。做科普不是“演人设”,而是“做自己”——医生不用刻意装“网红”,用患者能听懂的“人话”讲知识就好;同时要追求“有效传播”,比如一条糖尿病科普视频,不仅要让大众看懂,还要能引导他们主动咨询医生、调整生活方式,这才是有价值的传播。

第三是“持续学习与拥抱创新”。现在AI技术发展很快,我们鼓励学员用AI写宣传文案、做PPT,但涉及医疗科普内容,必须自己把关——AI能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专业判断。另外,要保持“空杯心态”,比如75岁的专家还在学短视频剪辑,年轻学员也在学线下宣讲技巧,只有不断迭代能力,才能跟上健康传播的节奏。

破局与未来:轻量化实践、合规平衡与“满天星”生态构建

Q:很多医生护士反馈,日常诊疗、科研任务重,很难抽出整块时间做科普,针对这种情况,您团队有哪些具体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A:这个问题是我们近几年重点解决的,核心思路是“拆分工作、专业补位”。我们推出了“科普助理”角色,这类人群主要来自医院宣传科、护理团队或大健康企业,他们不用深耕临床,但会系统学习文案撰写、短视频剪辑、账号运营等技能。医生只需要做“专业输出”——比如用10分钟口述一个病例知识点、录制一段健康提示,后续的脚本整理、视频剪辑、字幕添加,都由科普助理完成,最后医生花2-3分钟审核内容准确性即可。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碎片化内容模板”。比如针对高血压患者,我们会提供“用药提醒”“饮食禁忌”“运动建议”等固定模板,医生只需替换自己科室的真实案例和专业建议,就能快速生成科普内容,不用从零开始构思。去年有位心血管科医生,用这种模板每周产出3条短视频,半年就积累了2万多精准粉丝,还带动了科室门诊量增长,这就是轻量化实践的效果。

Q:现在有从业者面临商业合作邀约,担心影响公益科普的公信力,您认为该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


A:首先要明确“合规底线”——政策不允许的绝对不能碰,比如不能在科普内容中直接导流、不能推荐未获批的药品或器械、不能跨专业谈诊疗方案。商业合作方面,我们建议选择“健康相关且非医疗属性”的品类,比如健康饮食食材、运动装备、睡眠辅助产品等,而且必须基于真实体验,不能夸大功效。

其次要“明确区分场景”:公益科普内容里不植入商业信息,商业合作内容要清晰标注“合作推广”,让观众有明确认知。比如我们有位学员是儿科医生,他的账号分两个板块,“儿科健康课堂”只讲疾病预防、育儿知识,“医生的生活推荐”会分享自己给孩子用的安全座椅、绘本等,两者界限清晰,既保持了公益公信力,也实现了合理的商业价值。

最后要“回归初心”:商业合作的前提是不影响科普质量和专业口碑。如果一个合作要求修改专业内容、夸大产品效果,哪怕报酬再高也要拒绝。健康传播的核心是“让人受益”,只有守住这个初心,无论是公益还是商业,才能走得长远。

Q:您提到想做“找乐乐”平台,未来在健康传播人才培养上还有哪些规划?


A:“找乐乐”其实是行业同仁给我的“昵称”——大家有需求时会说“找乐乐推荐讲师”“找乐乐对接资源”,所以我想把这个“个人IP”变成一个平台,链接更多资源:比如帮医院找合适的科普导师,帮企业对接医疗机构做健康公益,帮学员找进修机会。

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满天星”生态:一方面,持续完善积分体系,学员通过学习、授课积累积分,可兑换华西医院等顶级机构的进修名额,或免费参与全国科普大会;另一方面,推动“健康传播与职称挂钩”,目前福建等省份已经把全国性科普大赛经历作为职称晋升加分项,我们会继续推动这一机制落地,让健康传播成为医疗从业者的“职业新赛道”。

最后想跟大家说:每个人都是健康传播的“星星”,可能平凡,但都有自己的亮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这些亮点,教给大家方法,让健康知识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飘向医院的每个科室、社区的每个角落,最终惠及更多老百姓。

来源:健康凯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