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新疆,秋阳高照,满目金黄,美得令人心旷神怡。9月5日至9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主办的“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活动在乌鲁木齐正式举行。
9月的新疆,秋阳高照,满目金黄,美得令人心旷神怡。9月5日至9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宣传部主办的“坐着高铁看中国·见证新疆发展变迁”活动在乌鲁木齐正式举行。
5天时间里,20余名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记者、铁路网络名人以及铁路融媒体骨干,沿着兰新铁路、乌将铁路、南疆铁路一路探访。从煤炭运输的核心通道到文旅交会的城市枢纽,从热闹的候车大厅到静谧的南疆乡村,采访团用脚步丈量,用镜头和笔触记录,触摸新疆发展的脉搏,聆听丝路新程的回响。
感受乌金奔涌的“速度”
9月6日上午,天空湛蓝如洗。采访团抵达乌将铁路准东站,这里位于全国最大整装煤田腹地,是疆煤外运的“主阵地”。站台上,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列列满载乌金的货运列车缓缓驶出。
远处,戈壁苍茫,近处,车轮滚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列车将奔向甘肃、四川、云南、青海……从荒原到千家万户,点亮远方的万家灯火。
数据显示,2024年,疆煤外运量达9061万吨,较2020年增长3倍多。截至9月5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疆煤外运量完成6330.92万吨,同比增长7.76%。
走进距离准东站18公里的准东北站天环线,更能体会到速度的极致。一列列敞顶箱空车鱼贯进入自动化卸煤筒仓处,工作人员分工协作、井然有序,确保煤炭高效装车。准东某煤矿企业多式联运负责人的话语难掩激动:“准东北站天环线完成整列煤炭装车作业仅需约30分钟。单日最高时一条环线最多装23列,安全又高效。”
乌将铁路2012年通车,2022年从支线成长为主干,年货运量从5648万吨跃升至1.08亿吨。一位采访团成员在笔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这条铁路,不只运送煤炭,更运送着西部大开发的动力与信心。”
在现场,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有人用长镜头捕捉列车穿越荒滩的一瞬,有人掏出手机直播,将这股“能源脉动”实时传递给屏幕那头的观众。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铁妞妞妞儿”的幽默解说,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修车佬思瑞”的中英双语讲述……让屏幕另一端的观众也感受到疆煤外运的澎湃脉动。
触摸铁路服务的“温度”
如果说乌将铁路展现了疆煤外运大通道的速度,那么“天山雪莲”服务品牌则散发着温情满满的新疆温度。
9月6日夜幕降临,采访团登上Z6516次“喀什号”列车。20时40分,列车缓缓驶出乌鲁木齐站。
夜色中,车窗外灯火渐远,车厢内却温馨如家。列车员一边给旅客倒热茶,一边轻声提醒旅客注意出行安全。舒适的座椅、贴心的服务,让采访团忘却了旅途的漫长。
清晨醒来,窗外已是喀什的土黄色屋顶,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烤包子的香味。有记者感叹道:“这趟列车,把千里奔波缩短成了‘一觉醒来’。”
在喀什车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采访团看见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南疆铁路各站的客流、货流数据。喀什车务段段长薛九龙介绍:“建段近14年来,从最初的接发2对客车增长到最多17对,接发6对货车增长到最多15对。截至8月底,我们段今年客运量已达486.51万人次,同比持续增长。”数据背后,是铁路助力出行的热度与温度。
喀什站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9月7日,采访团走进站内,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人声鼎沸,来往旅客如织,广播声、交谈声此起彼伏。
喀什站党总支书记崔兴龙带大家边走边看:“站房与候车大厅自2019年以来历经3次升级改造,候车容量由最初的1000人扩大至4000人。”如今的喀什站,不只是交通枢纽,更像一座文化展馆。光影墙、浮雕、文创展示区勾勒着新疆的壮丽景象,让旅客在候车之余,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气息。
“天山雪莲”服务品牌正走进更多旅客心里。不止喀什站,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南、吐鲁番北、哈密、伊宁等客流较大的车站相继完成设施设备升级,重点旅客候车区设施设备更完善,车站的温度、照明控制也更智能。采访团成员在乌鲁木齐站“天山雪莲”服务台前遇见一位抱着孩子的维吾尔族母亲,她笑着说:“这里像家一样,我很安心。”那一刻,镜头定格下了铁路的柔情。
铁路改变的不只是出行方式,更带动了文旅融合。喀什地区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忠介绍:“钢铁动脉的延伸,让进出喀什更加顺畅,‘千里归途变为一日’。”采访团徜徉在喀什古城、香妃园,看见游客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歌声、笑声像一幅生动的生活长卷。正如喀什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志杰所说:“铁路不仅让游客走进新疆,更让各族群众加深了文化认同。”
体悟乌铁精神的“高度”
9月5日晚,乌鲁木齐铁路影剧院灯光璀璨。《扎根边疆、奋勇争先——新疆铁路记忆报告剧》震撼上演。
舞台上,演员们用真挚表演再现了铁路建设者们在戈壁荒原开山凿石、风雪中铺轨架桥的情景,仿佛把采访团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人眼眶湿润,有人情不自禁鼓掌。
从上世纪兰新铁路通车到如今环绕天山南北的铁路网逐渐织密,正是这种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筑就了新疆铁路发展的厚重基石。
采访团也看见铁路人的另一份坚守。在沙漠边缘盘活闲置厂房、持续补强农村民生基础设施、兴修农田水利、开展助学助医、改善居住环境、实施文化技能帮扶,打造旅游、加工、种养殖等“铁字号”特色产业园和“幸福的金火车”帮扶品牌……铁路的红利惠及乡村田间。
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驻和田县拉依喀乡达奎村工作队副队长沙拉木·阿力米提介绍:“我们铁路部门定点帮扶和田县,今年已是31年了。铁路部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5亿元,实施327个帮扶项目,选派158名干部驻守当地。”他的话语平实,却让人深感厚度与担当。
5天行程转瞬即逝。采访团带着厚厚的笔记本离开新疆,把满满的感动留在心里。一路走来,大家见证了疆煤外运的能源大通道,体验了夕发朝至的旅游列车,感悟了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乌铁精神,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铁路担当。
“坐着高铁看中国”,看到的是新疆铁路的飞速发展,感受到的是这片热土的蓬勃生机。天山南北,正在沿着钢铁动脉,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供稿:《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新疆记者站(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字:陈梦竹 关拥军
图片:刘之光 关拥军 摆风亮 陈继伟 李晓坤 时聪颖
编辑:谢琦
实习编辑:吴锦钰
审校:高珊
来源:中国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