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仁宗天圣二年,河南府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蝗灾。蝗虫过境,庄稼尽毁,百姓流离失所。洛阳城外二十里的张家庄,更是哀鸿遍野。
宋仁宗天圣二年,河南府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蝗灾。蝗虫过境,庄稼尽毁,百姓流离失所。洛阳城外二十里的张家庄,更是哀鸿遍野。
张老汉蹲在自家田埂上,望着被蝗虫啃食得只剩杆子的麦田,深深叹了口气。他已年过六旬,儿子早逝,儿媳改嫁,只留下一个十岁的孙子狗娃与他相依为命。这场蝗灾,无疑是雪上加霜。
“爷爷,我饿。”狗娃扯着张老汉的衣角,小脸蜡黄。
张老汉摸摸孙子的头,强装笑颜:“乖娃,爷爷这就上山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些野果。”
其实张老汉心里清楚,这年月,莫说野果,就是树皮都快被人剥光了。但他还是背上竹篓,拄着拐杖,向后山走去。
后山名为伏牛山,山势险峻,传说有猛兽出没。平日村民不敢深入,如今为生计所迫,张老汉也顾不得这许多了。
山路崎岖,张老汉走走停停,沿途所见皆是光秃秃的树木和被挖得乱七八糟的野菜根。眼看日头偏西,竹篓里仍空空如也,张老汉不禁心急如焚。
正当他准备转身回家时,忽听前方草丛中传来一阵奇怪的嘶嘶声,夹杂着某种动物的哀鸣。张老汉拨开草丛,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
一条长约七尺的双头蛇被一块巨石压住了尾部,动弹不得。那蛇通体翠绿,两颗头一左一右,此刻正痛苦地扭动着。更奇的是,蛇身周围竟隐隐有光华流转。
张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生物。他本能地后退一步,想起民间关于双头蛇的传说——见之必遭横祸。
就在他犹豫之际,那双头蛇的四只眼睛齐齐望向他,眼中竟似有哀求之意。其中一颗头微微抬起,指向压住它尾部的巨石,另一颗头则轻轻点动,仿佛在作揖求救。
张老汉心软了。他想:这蛇虽是异类,却也是一条性命。如今灾荒连年,人尚且难活,何况这被困的畜生?
“罢了罢了,横祸就横祸吧,总不能见死不救。”张老汉自言自语着,走上前去。
他使出浑身力气,试图推开巨石。可那石头少说也有二三百斤,他一个花甲老人,如何推得动?尝试几次后,张老汉已气喘吁吁,而那蛇尾被压处已渗出血来。
双头蛇似乎明白了老人的难处,两颗头互相看了一眼,突然同时张口,吐出两道淡淡的青气。那青气触及巨石,石头竟微微颤动起来。
张老汉见状,心知这蛇定非凡物,于是再次用力。说也奇怪,这次他竟觉得力气倍增,巨石被缓缓推开了一条缝隙。
双头蛇趁机抽出受伤的尾部,游到一旁。两颗头交替吐着信子,似乎在检查伤势。
张老汉这才看清,蛇尾已被压得血肉模糊。他想起竹篓里还有半壶水和一块破布,便取出来,小心翼翼地为蛇清洗包扎伤口。
双头蛇出奇地温顺,任由老人摆布。待包扎完毕,两颗头同时向老人点头致谢,随后缓缓游入草丛深处,消失不见。
张老汉望着蛇消失的方向,摇摇头笑道:“我真是老糊涂了,为救条蛇费这半天劲,狗娃还在家饿着呢。”
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下山,到家时已是月上中天。狗娃早已饿得睡去,小脸上还挂着泪痕。张老汉心疼地摸摸孙子的脸,自己也是饥肠辘辘,只好喝了几口凉水充饥。
那夜,张老汉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双头蛇化作一个身着绿袍的仙人,对他拱手道:“恩公救命之恩,他日必当重报。请记住:见双头者,必是贵人。”
第二天清晨,张老汉被狗娃的惊呼声吵醒。
“爷爷!快来看!米缸满了!”
张老汉以为孙子饿出了幻觉,蹒跚着走到米缸前,却真的看见缸中盛满了白花花的大米。不仅如此,破旧的桌子上还摆着几样点心和一壶酒。
“这、这是怎么回事?”张老汉目瞪口呆。
狗娃指着窗外:“爷爷,我早上看见一道绿光从窗口飞出去。”
张老汉猛然想起昨日的双头蛇和那个怪梦,心中恍然大悟:定是那蛇仙报恩来了。
有了这些粮食,爷孙俩总算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更神奇的是,自那以后,张老汉发现自己有了异于常人的能力——他能听懂鸟兽之言,能预知天气变化,甚至偶尔能窥见他人未来的吉凶。
起初张老汉不敢声张,只悄悄用这能力帮助乡邻。比如告知李婶她走失的鸡在何处,提醒王叔何时收割可避雨水。久而久之,村民们都觉得张老汉变得神乎其神。
蝗灾过后第三年,新上任的洛阳知府为显政绩,决定重修早已破败的洛阳城南的龙门桥。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大量民工。
张老汉听说后,带着已十三岁的狗娃前去应征。监工见他一老一少,本不想收,但张老汉准确预测了三日后有大雨,提醒他们及时遮盖建材,避免了损失。监工大惊,破格录用了他,还让他做了个小管事。
龙门桥工程浩大,进展缓慢。最棘手的是桥基不稳,屡筑屡塌。知府限期三个月完工,否则所有工匠都要受罚。
眼看期限将至,工匠们愁眉不展。一夜,张老汉梦见双头蛇对他说道:“恩公莫忧,明日酉时,有贵人至。桥基之困,可解矣。”
第二天,张老汉将梦中之语告知众人,大家将信将疑。等到酉时,果然见一队车马自南而来,为首的是个年轻书生,眉清目秀,气度不凡。
那书生见工程停滞,便下车询问。工匠们七嘴八舌说了桥基不稳的难题。
书生微微一笑:“此事易耳。可命人取糯米蒸熟,与石灰、泥沙混合筑基,干后坚如磐石。”
张老汉闻言大惊,这方法与昨夜梦中双头蛇所授如出一辙。他连忙上前施礼:“多谢公子指点。敢问公子尊姓大名?”
书生还礼道:“晚辈包拯,庐州人士,此次是赴京赶考,路过此地。”
张老汉虽居乡野,也听说过包拯少年聪慧的名声,连忙命人按他所说的方法尝试。果然,新筑的桥基坚固异常。
包拯在工地停留三日,指导工匠们施工。张老汉与他相谈甚欢,发现这年轻人不仅学识渊博,更难得的是心怀天下,体恤民情。
临别前夜,包拯与张老汉在工棚对饮。酒至半酣,包拯忽然道:“张老伯,晚辈有一事相问。昨日我见您指挥若定,似早已知我会来,这是何故?”
张老汉本不想透露双头蛇的秘密,但见包拯目光炯炯,诚恳无比,便将当年救蛇获报之事和盘托出。
包拯听罢,沉思良久,方道:“《山海经》有载:双头蛇乃灵物,见之非祸即福。老伯心存善念,故得福报。此乃天意,望老伯善用此能,造福百姓。”
次日,包拯告辞北上。张老汉送他至十里长亭,临别时,包拯郑重道:“他日若有机缘,必当再见。”
龙门桥如期竣工,知府大喜,赏赐众工匠。张老汉得银二十两,带着狗娃欢天喜地回家。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七年。狗娃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张老汉年近古稀,但身体硬朗,依然用他的特殊能力帮助乡邻。
这年春天,洛阳一带突发瘟疫,死者无数。知府无能,只会求神拜佛,疫情愈发严重。
一夜,张老汉又梦见双头蛇。蛇仙告诉他:“恩公,明日将有新任知府到任,乃是故人。你可将治疫之策献上,必受重用。”
第二天果然传来消息,原知府因抗疫不力被革职,新任知府不日就到。更让人惊讶的是,新任知府不是别人,正是七年前有一面之缘的包拯。
原来包拯当年进京高中进士,为官清正,屡破奇案,深得朝廷信任。此次洛阳疫情严重,仁宗特命他前来治理。
包拯到任第三天,便微服私访,直奔张家庄寻找张老汉。
故人重逢,分外亲切。包拯虚心请教治疫之策,张老汉根据自己平日观察和特殊能力,提出三条建议:一是隔离病患,防止扩散;二是焚烧死者衣物,杜绝传染源;三是用后山某种草药煎水服用,可防瘟疫。
包拯一一采纳,立即施行。不到一月,疫情得到控制,百姓无不感激。
包拯见张老汉虽年事已高,但见识不凡,便请他出任府衙顾问,专司民生事务。张老汉推辞不过,只好应允。
在包拯的支持下,张老汉提出了许多利民之策:兴修水利,改善农耕;设立义仓,赈济贫民;创办乡学,教化百姓。洛阳一带日渐繁荣,成为宋朝有名的富庶之地。
包拯在洛阳为官三载,政绩卓著,后被调回京城任职。临行前,他握着张老汉的手说:“老伯当年救蛇行善,方有今日福报。可见天道酬勤,善有善报。”
张老汉笑道:“大人过奖了。老汉不过是尽本分而已。”
包拯走后,张老汉也辞去职务,回乡安享晚年。他活到九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去世前夜,他告诉家人,又梦见双头蛇仙,说是来接他前往仙境。
张老汉去世后,狗娃整理遗物,发现老人枕下有一卷手稿,记录了他与双头蛇奇缘的始末,末尾写道:
“万物有灵,善念感天。吾救一蛇,非求回报,然天道无私,终得福报。望后世子孙,常怀慈悲,多行善举,则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如今,洛阳一带还流传着张老汉与双头蛇的故事。伏牛山深处,据说仍有双头蛇仙庇佑着善良的人们。而“见双头者,必是贵人”的箴言,也成为当地人教育子孙与人为善的典故。
每逢初一十五,仍有百姓到张老汉墓前祭拜,感谢他留下的恩泽。而那卷记录奇缘的手稿,被狗娃的后人世代珍藏,成为这个平凡家族不平凡的记忆。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豪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