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小米科技园A1报告厅的灯光再次聚焦在雷军身上。三年前,他在这里喊出“最后一次创业”的豪言壮语点燃全场;昨夜,同样的场地,90分钟关于造芯与造车的深情复盘,却未能复刻昔日的狂热。当演讲落幕,投资人鼓掌致意时,后排年轻工程师的手机屏幕上仍在闪烁关于“1
9月25日,小米科技园A1报告厅的灯光再次聚焦在雷军身上。
三年前,他在这里喊出“最后一次创业”的豪言壮语点燃全场;昨夜,同样的场地,90分钟关于造芯与造车的深情复盘,却未能复刻昔日的狂热。
当演讲落幕,投资人鼓掌致意时,后排年轻工程师的手机屏幕上仍在闪烁关于“11万辆车召回”的讨论弹幕——这场精心准备的叙事,撞上了小米亟待解决的真实困境。
雷军迫切想证明小米有真技术,不是只会组装的厂子。
他晒了三个硬数据:
五年砸了1146亿搞研发(2020到2024年)
做出3纳米高端芯片“玄戒O1”(今年二季度量产)
小米SU7电车10个月卖了12.8万辆(去年12月到今年9月)
这些成绩确实让小米显得更“技术流”了。
但是,公众的印象却没有随之而快速改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看,小米正面临一个典型的"技术债"问题。就像信用卡消费一样,前期靠营销和性价比快速扩张积累的"品牌信用额度"正在面临偿还压力。
这种转型期的阵痛,在科技史上并不少见。就像三星当年从"廉价电视制造商"转型为"半导体巨头",也经历了Note7电池爆炸事件的重大挫折。区别在于,三星凭借在芯片、屏幕等核心零部件领域数十年的技术储备,最终实现了华丽转身。
演讲中,雷军左手向股东展示“保值率87%”“销量领先”提振股价,右手对用户诉说“你只管努力,其他交给天意”寻求共情。这种双重叙事暴露了根本矛盾:资本市场需要即时数据支撑估值,而用户更关心OTA升级是否意味着又一次“召回式修补”。
当小米将召回包装为“系统升级”,短期或许缓解了股价压力,却埋下更深隐患。把安全硬件问题用软件术语消解,是不是对汽车产品属性的误判?
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40分钟艰难历程回顾,这也是演讲重头戏——芯片流片失败、团队濒临解散、SU7遭遇群嘲。
这套“诉衷肠”的公关策略曾在早期为小米积累了大量粉丝情感资本,但如今效力锐减。
第一次讲是真诚,第三次讲就可能沦为话术。当现实问题堆积如山时,过度强调过程艰辛反而像在转移焦点。尤其在召回阴影下,公关公式“信任=(成果÷承诺)×真诚”中的分子正在急剧缩水。
还有,“10个月12万辆”“保值率87%”——雷军反复强调的表面数据,暴露了小米的深层焦虑:急需向资本市场证明造车业务的可持续性。然而用户真正关心的却是另一组数字:每万辆故障率(PP100)、真实交付周期、召回处理时长。
某汽车论坛投票显示,72%潜在买家表示“召回处理透明度比销量数据更重要”。当企业数据与用户需求错位,再华丽的KPI都成了自说自话。
从跳过小米16直接发布17,到SU7对标Model Y的设计语言,小米陷入对标焦虑。
这本质是品牌符号的空转,硬件不是APP,靠命名跃进无法跨越体验鸿沟。
当雷军宣布小米17搭载“卫星通信”时,现场掌声背后不乏质疑——这些技术突破能否支撑得起数字跃进带来的期待落差?
总而言之,要重建用户信任,小米亟需四重变革:召回透明化(比如,直播拆解问题部件、工程师直面质疑)、建立"慢公关"机制(重大危机后技术团队24小时发声,不要滥用法务投诉)、维护用户数据主权(发布会公布PP100故障率、真实交付周期等硬指标)、用技术锚点替代符号游戏(停止对标式命名,靠卫星通信/端侧AI等原创科技说话)。唯有撕掉营销滤镜,让技术实力成为唯一通行证,才能填平信任赤字。
昨夜演讲尾声,雷军动情道:“人生值得被记录,企业也是。”但企业的版本日志不该只有高光时刻。当小米敢于把“召回记录”“缺陷修复”写进公开履历,当工程师的调试日志与CEO的演讲PPT获得同等权重,雷军或许才能真正同时收获股东的掌声与用户的抬头。#热点观察家#
来源:小岳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