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双重特殊节点,荣氏家族传人荣智丰女士携个人珍藏多年的上海土布,亮相香港荃湾“织绘荃湾”纺织主题展览。此次展览由荃湾各界庆祝国庆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处、荃湾区议会合办,香港华夏文化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双重特殊节点,荣氏家族传人荣智丰女士携个人珍藏多年的上海土布,亮相香港荃湾“织绘荃湾”纺织主题展览。此次展览由荃湾各界庆祝国庆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处、荃湾区议会合办,香港华夏文化发展协会、荃湾乡事委员会,荃湾区三只关爱队,南海纺协等单位协办,以“织绘荃湾的纺织历史,推动纺织艺术文化”为主题,串联起家族记忆、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成为国庆期间荃湾极具意义的文化盛事。
作为荃湾文化回望与创新实践的核心活动,展览深度还原了当地纺织业的辉煌过往。上世纪六十年代,荃湾凭借地理优势聚集中央纱厂、南海纱厂、庆丰印染厂等知名厂房,凭借繁荣的“纺、织、染”产业赢得“小Manchester”美誉,尽管后来多数厂房因经济结构调整改建或消失,但纺织技艺已融入城市发展脉络。展览现场通过大量珍贵旧照片,让老一代荃湾人重拾工业时代的奋斗记忆,也让年轻群体直观感受城市纺织根脉。
荣智丰女士展出的上海土布,成为连接沪港纺织文化的关键纽带。这些土布自元代起见证上海“衣被天下”的盛景,以天然棉纱为原料,经数十道手工工序制成,“芦扉纹”“毛蓝布”等纹样与天然植物染色技法独具特色,如今已是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来看,其纺织纹理、染色技法与荃湾传统“纺、织、染”技艺同源共流,印证了两地纺织文化的交融;从历史维度,更是解读沪港纺织业渊源的实物证据,让观众清晰看见荃湾“小Manchester”崛起与内地产业的紧密关联。香港华夏文化发展协会主席周森明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既是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升香港文化交流窗口能力的号召,也是出于对荃湾纺织历史的敬畏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未来,协会将继续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为香港文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此次展览背后,既有荣氏家族的深厚情怀,也彰显了展览的多元价值。荣智丰女士以家族核心产业纺织为载体,致敬祖父荣德生先生的实业精神,延续荣氏家族秉持的家国担当——在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让家族与国家纺织业发展的联结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展览还设置“香云纱的介绍及创新”展区,呈现3件国家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作品,展现传统面料经薯莨染色、河泥固色等工序后的独特魅力与现代融合活力;这种有“软黄金”之称的面料,依托桑基鱼塘优质蚕丝,经薯莨染色、河泥固色等十多道工序,在特定气候下染晒数月而成。展区不仅展现其传统工艺精髓,更呈现了这项非遗与时尚、产业融合的创新成果,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艺术家简丹亦带来跨界创作,以丹宁布为媒介,结合AI技术与手工制作,将荃湾纺织元素与城门水塘、大帽山自然景观浓缩于作品中,为展览注入当代艺术气息。缘分源于她在城門水塘与大帽山徒步写生时,听闻曾经营纺织染色公司潘鴻璋先生的创业故事,深受触动,随后以丹宁布为媒介,结合自主训练的AI LoRa模型构图层、Photoshop精细调整,再联合资深裁缝师完成创作,将荃湾传统纺织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成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典范。
从社会价值来看,“织绘荃湾”展览通过荣智丰女士的上海土布藏品、非遗展示、历史影像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呈现,既守护了荃湾工业记忆,也推动了非遗传承与沪港文化交流。它让传统纺织工艺走出博物馆,在大众视野中重获关注,更让家国情怀、文化认同通过实物与场景传递给每一位观众,为国庆76周年献上厚重的文化礼赞,也为荃湾文化活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写下生动注脚。(通讯员:谢曦玥)
来源:企媒创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