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汤一换,每年尿酸高少一半,提倡喝5种汤,建议看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6:28 1

摘要:最近网上流传一句话:“汤一换,每年尿酸高少一半”,听起来很诱人。很多人看到就开始按这个思路“改汤”,希望靠喝汤就把高尿酸控制住。但事实真是那么简单吗?

最近网上流传一句话:“汤一换,每年尿酸高少一半”,听起来很诱人。很多人看到就开始按这个思路“改汤”,希望靠喝汤就把高尿酸控制住。但事实真是那么简单吗?

医生和营养学者对这个说法做了审视,发现有部分依据可寻,但“每年尿酸高减半”这种结论,绝对不能照搬。

下面就来聊聊有关“换汤”与尿酸的那些事,以及提倡喝的几种比较安全、有潜力帮助的汤。

先要说清楚:尿酸水平主要受体内嘌呤代谢产生与肾脏排泄两个环节影响。

高尿酸(即尿酸偏高或痛风倾向)往往与饮食摄入高嘌呤食物(例如动物内脏、某些海鲜、肉类过量等)、代谢异常(如高脂、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肾功能不佳、遗传因素、肥胖、饮酒等密切相关。

所谓换汤能减少尿酸,是基于“调整汤中食材、减少高嘌呤成分、增加排尿利尿成分”这样的思路。

确有一些研究和文献指出某些粮食或植物提取物在动物或人体中对尿酸有轻度调节作用,但距离“每年减半”尚远。

举个确凿一点的例子:

有一项关于荞麦(buckwheat)强化粥的研究,研究者把荞麦成分加入即食粥产品中,观察到实验组的血尿酸水平有下降趋势。

该研究报告中称“荞麦强化粥能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同时血尿酸也有下降”。

但它并没有声称“每年降一半”的效果,而且这个干预是有严格对照、有时限、样本有限的研究。

换句话说,它提供的是“可能有帮助”的证据,而不是确定、夸张的结论。

还有一些基础研究,比如“荞麦多酚对黄嘌呤氧化酶(XO,即生成尿酸的关键酶)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类结果,在体外实验中曾被观察到。

也就是说,在实验室条件下,荞麦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抑制使嘌呤转为尿酸的那条反应路径。

但体外实验容易受控制条件影响,不能直接套用到人体。

此外,在荞麦与代谢、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系统综述中,也有评论认为其作用在人体中的证据目前还不够充分、结果并不一致。

综合来看,换汤这种策略在控制尿酸的思路上有一定合理性:

通过减少可溶性嘌呤和促进排泄成分、增加利水、清淡汤水等方式,理论上可以减轻体内嘌呤负荷或促进尿酸排出。

但要把这种调整作为辅助、长期的饮食策略,而不是“只换汤就能治高尿酸”的神奇法门。

那么,如果要在汤品里做出智慧选择,这里有五种比较常被提倡、有潜力辅助尿酸控制的汤,以及在喝汤时需要注意的原则。

首先是“荞麦/荞麦米汤”或荞麦搭配汤料。

荞麦既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切碎、打粉、磨浆入汤。

荞麦中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黄酮、多酚类物质,这些可能会缓冲碳水化合物吸收、抑制部分氧化酶活性、改善代谢环境。

荞麦强化代谢食品研究表明,它可能对胆脂、尿酸有一定改善作用。

因此用荞麦做汤底、搭配低嘌呤食材,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要控制总量和结合整体饮食。

第二是冬瓜、冬瓜排骨或冬瓜蔬菜汤。

冬瓜性寒、几乎不含蛋白质、嘌呤很低,而且利水通淋、可排湿热。

古方中常用冬瓜作为清热利水汤底,用来缓解水肿、减轻体内毒素积聚。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冬瓜汤几乎不会增加嘌呤负担,同时提供水分与体液代谢支持,是一个比较安全的选择。

部分中医食疗建议将冬瓜作为痛风高尿酸人群的汤品成分之一。

第三是萝卜(如白萝卜、冬萝卜)搭配骨头少量熬汤或素汤。

萝卜属于十字花科蔬菜,嘌呤含量低,蕴含某些消化酶和水溶性植物化合物,可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减轻饱胀感。

把萝卜切块入汤,搭配少量非内脏骨头(如鸡骨、猪骨中去除脂肪部分),熬制时间不要太长,就可以得到既温补又清淡的汤。

注意去掉浮油、不要熬得过浓,是关键。

第四是海带、紫菜、海藻类蔬菜汤(结合适量蔬菜、豆腐等低嘌呤食材)。

海带、紫菜这类海藻虽然属于海产品,但其嘌呤含量普遍较低(比肉类、贝类要低得多),且富含碘、膳食纤维、褐藻多糖等,对代谢、抗氧化等有一定正面效应。

以海藻汤为底,加豆腐、豆角、冬瓜、蘑菇(非高嘌呤菇类)等,就能构成一款低负担的汤品组合。

注意:如果个人碘敏感、甲状腺问题要适度控制海藻量。

第五是无肉清汤搭配抗氧化材料如番茄、红椒、洋葱、姜、蒜、黄瓜、香菇(量要少)等蔬菜为主的蔬菜汤。

蔬菜中含的维生素 C、类黄酮、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炎症、促进肾脏代谢、保护血管与肾脏功能。

国家痛风高尿酸饮食指南就指出,新鲜蔬菜、水果、植物化合物、维生素 C 等,有利于尿酸排泄和减少痛风发作风险。

蔬菜汤虽然不能显著“每年降一半”,但可以是低负担、日常可行的一种汤品替代方案。

在选汤和喝汤时,还有几个原则必须注意,以避免反而增加负担:

一、尽量选取低嘌呤食材、少用高嘌呤骨汤。

很多人喜欢熬浓骨头汤、鸡骨、猪骨那种浓郁汤底,这样熬出的汤吡呤会更多。

尤其骨头、脊椎、猪蹄、鱼骨等高嘌呤部位,长时间熬煮,会释放更多嘌呤进入汤汁中。

上述专利里就提醒:煲汤过程可能让嘌呤增多,是高尿酸人群忌用的因素之一。

二、熬煮时间不宜过长,汤不可过浓。

汤煮得越浓,物质浓缩越多,其中可能包含的嘌呤、核苷酸、脂肪、氨基酸分解物也越集中。

高尿酸人群宜选择汤清、量大、不过浓的风格。

三、喝汤不要代替喝水。

保持充足饮水量是排尿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喝汤虽能补充水分,但不要把主要水分来源都指望汤。

喝汤应与饮水结合。

四、注意钠盐、调味用量。

很多汤在最后调味会放不少盐、酱油、鸡精,这些调味品可能含有钠、味精、调味剂,对肾脏、血压有负担。

高尿酸人群常常伴有高血压、肾功能负担,调味要控制。

五、观察自身反应与饮用频率。

若饮某类汤后血尿酸反而上升、关节不适、炎症指标升高等,应立即停用并评估是否该汤对自己不适合。

不要盲目坚持。

回到“一年尿酸高少一半”的说法,上面这些汤和原则是有方向、有可能性的辅助策略,但绝非能单靠汤做到那种幅度改变。

身体代谢、肾功能、饮食结构、体重、运动、遗传等都是综合因素。

若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喝汤上,而忽略其他关键生活方式(如低嘌呤饮食、减重、戒酒、运动、药物控制等),可能落入误区。

在笔者看来,喝“好汤”最合理的角色是“辅助工具”,不是主角。

那些日常能喝的低负担、有助排酸、富含植物营养的汤,确实能稍稍减轻代谢压力,把身体从某些高负荷状态里拉回来一点。

真正能改变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改善代谢状态的,是全面的饮食结构、体重控制、运动、药物干预、肾功能维护、监测这些长期策略。

汤是锦上添花,不应把它当成“救命符”。

总而言之,那种“换汤就能年年尿酸高减一半”的说法,目前没有足够确切证据支持,是一种夸张解读。

但在合理选材、低负担、清淡风格、配合整体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喝荞麦汤、冬瓜汤、萝卜汤、海藻蔬菜汤和蔬菜清汤这些低嘌呤汤品,确实可以成为尿酸控制的有益补充。

若个人已有痛风、高尿酸或肾功能异常等情况,一定要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选择汤品、定量饮用、监测指标。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内科、肾内科、营养科医生结合你的检测数据制定最合适方案。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一点参考,让“换汤”变成一个实际可行、但不过度信赖的选择。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Misan A 等 “Buckwheat‑enriched instant porridge improves … and reduces uric acid” 研究
3. “Anti‑Inflammatory and Hypouricemic Effect of Bioactive Compounds” 回顾性文章
4. “Effects of Oats, Tartary Buckwheat …” 研究论文
5.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