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啪嗒啪嗒”的踩板声中,发亮的梭子精准穿过密密的纱线,在织娘的双手间来回传递;织机上,一匹匹多彩的土布渐织成形,崭新的“长头棉子”飘来淡淡的香味,交织的纹理沉淀着岁月的光泽。这,正是合阳男女婚嫁时最庄重的底色。
王涵正在整理合阳土布“长头棉子” 记者 贾维 摄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实习记者 任百舸
“啪嗒啪嗒”的踩板声中,发亮的梭子精准穿过密密的纱线,在织娘的双手间来回传递;织机上,一匹匹多彩的土布渐织成形,崭新的“长头棉子”飘来淡淡的香味,交织的纹理沉淀着岁月的光泽。这,正是合阳男女婚嫁时最庄重的底色。
合阳土布,又称老布、棉布、棉子、粗布。由棉花变成好看耐用的老土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72道工序,过程充满智慧和辛劳。
千百年来,合阳土布既融合纺织、缝纫、漂染等技艺,更贯穿人生礼仪。婚仪中,男方赠女方四种土布礼物:“长头棉子”寓意子孙绵延;续亲布为婚约信物;福缘布袋装盐麸,象征祝福;里子布合作被子,象征和谐。每一根棉线都承载着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祝福,也寄托着合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合阳婚嫁土布民俗入选渭南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随着国潮热度的兴盛,一座座土布传承馆、土布手工坊、土布展览馆相继出现,不少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并尝试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现土布中蕴含的浓浓乡愁。合阳“洽玉荷”老粗布负责人王涵便是其中之一。
“此物寓意长命百岁,白头偕老,瓜瓞延绵,五世其昌,是以‘礼仪压天下’的诗经合阳久负盛名的订婚聘礼。”5月6日,王涵边向记者展示“长头棉子”边说,在合阳当地,以“长头绵子”为主传统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婚嫁民俗礼品备受青睐。其在棉絮挑选、花型编织、工艺制作方面要求更高、更细,美观度、实用度更好。
20世纪80年代,王涵出生在合阳县坊镇南岳庄村。那时,棉花作为原料加工成的土布,是许多农家重要的经济补充。小时候,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等器具进入了她的生活。2011年,在浙江染印厂工作的王涵,每天与色彩斑斓的布料打交道,机器轰鸣间,她发现现代印染虽然高效,却少了些许温度。想起年幼时外婆和妈妈织布的身影,那种经纬交错间的质朴美感唤醒了她的记忆。
“那时候,我就想家乡合阳的土布不就是这样吗?纯棉、手工、天然染色,为什么不能让它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带着这个信念,2015年,她回到合阳,正式踏上土布制作技艺学习之路。她不仅多次拜访合阳当地民间织布艺人,还前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学习,将土布文化和合阳文化、诗经文化、黄河文化有机结合,精心研发出“和文化”“喜文化”“情文化”系列,以及土布陪嫁民俗系列产品。与此同时,她也在设计、做工、颜色、款式等方面不断尝试。结合不同时间段的流行趋势,她推出了土布手提包、土布老虎玩偶、土布斗篷、印花颈椎枕等产品,让合阳土布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2018年,王涵正式成立合阳老粗布研发制作有限公司,并创立品牌“洽玉荷”。品牌名取自“洽川”“纤纤玉手”“荷花”。每一件产品都坚持手工缝制,从纺线到织布,再到刺绣、缝纫,全部由当地妇女参与完成。这不仅带动了就业,也让老粗布技艺得以传承。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兴起,她意识到,想要让合阳土布走得更远,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2023年,她前往西安学习电商运营和直播技巧,尝试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推广产品。
“一开始面对镜头很紧张,但想到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合阳土布文化,就慢慢放开了。”她笑着说。如今,“洽玉荷”直播间里,王涵不仅展示产品,讲述土布的历史、制作工艺,还会邀请老艺人现场演示织布过程。这种“文化+电商”的模式,让合阳土布真正“活”了起来。
从浙江染印厂的打工者,到合阳土布的守护者,再到非遗创新的推动者,她的故事正如老粗布的经纬线,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匠心,永远不会过时。
暮色渐浓,织机声仍未停歇。那些穿梭往来的棉线,连缀着过往与当下,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织进永恒的时光之布。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在不断传承与创新中,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合阳土布的故事,远未结束。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